“四颗糖”故事的启示
作者:饶晓辉(江西)

前时听过这样一则故事:一位年轻的妈妈去幼儿园参加家长会,老师告诉她,你家小朋友课堂上特喜欢做小动作,不会静下心来听讲。回家后,儿子问妈妈家长会上老师说了些什么。这位母亲却是这样对儿子说:“老师夸你比入园时进步了很多,以后要继续坚持下去,认认真真听老师的话,而且你还是唯一一个让老师在家长会表扬的孩子呢!”小朋友听后,一句话没说,默默转身进了房间。但令人惊喜的是,小男孩从此在幼儿园的表现,真的是发生很大的变化了。

为此,让我想起了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四颗糖”的故事。这个非常有名的典故概况是:有一个男生用泥块砸自己班上的男生,被校长陶行知发现制止后,命令他放学时到校长室。 放学后,陶行知来到校长室,男生早已等着挨训了。可是陶行知却笑着掏出一颗糖果送给他,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男生惊疑地接过糖果。随后陶行知又掏出第二颗糖果放到他的手里,说:“这是奖励你的,因为我不让你打人时,你立即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我应该奖你。” 男生更惊疑了。这时陶行知又掏出第三颗糖果塞到男生手里,说:“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且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你啊!” 男生感动极了,他流着眼泪后悔地喊道:“陶校长,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同学……”陶行知满意地笑了,他随即掏出第四颗糖果递过来,说:“为你正确地认识自己的错误,我再奖给你一块糖果,我没有多的糖果了,我们的谈话也可以结束了。”
窃以为,这位年轻妈妈的故事与陶行知的四颗糖故事,大有异曲同工之处。作为一名伟大的教育工作者,陶行知往往能从学生的一件小事中发现问题,真是难能可贵。给学生的第一块糖说的是学生守时,第二块糖说的是学生懂得尊重别人,第三块糖说的是学生有正义感,第三块糖说的是学生知错就改。 陶行知没有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委婉的指出学生的错误,他处理多么妥当啊。

俗语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我们知道作为学生从小就应磨练自己的品格,但做事应讲究方法,而不应把好事做成坏事,老师发现更应及时引导,把他们引到正确的道路上来。 陶行知教育孩子既讲方法还有分寸,处理的恰到好处。正如这位年轻的母亲,在参加完孩子的家长会回家后,并没有指责训骂孩子在校的不是,而是“善意”地撤了谎。或许正是妈妈的“谎言”,让幼小的孩子明白了母亲的“良苦用心”,才会“知耻而后勇”。透过这些事例,我们不难看出,正确引导教育孩子的重要性,这是多么值得我们做家长和教育工作者的深思。

作者简介:饶晓辉,笔名:筱野,网名:竹林听雨,江西抚州东乡区人。1981年10月至1985年10月在福建厦门某部服役。1982年开始文学写作,先后在《解放军报》、福州军区《前线报》以及厦门、泉州等新闻媒介发表稿件。1992年南下广东汕头,就职于一家工艺进出口公司,任公司中层管理。期间,在《羊城晚报》、《汕头日报》、《特区晚报》等发表各类稿件千余篇,并被南方报业集团《汕头特区晚报》聘为特约记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