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刊载于《作家文摘》第2633期7版
马克 :那些时光
上世纪70年代中期,那时我在读小学四、五年级。一天,我在村头生产队的打谷场边上,拣到一本破烂不堪的书——这是一本1966年之前高小课本。翻开书,一首郭沫若先生的《天上的街市》,着实让自己迷恋了一番。虽然对牛郎织女的传说也曾经有所闻,但诗中营造的那意境,太迷人了:“远远的街灯明了,好象闪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现了,好象点着无数的街灯……”
郭沫若
1
书能够给我带来幸福的回忆,还要从当年县城新华书店里书柜上摆放的那些小人书说起。依稀记得书店不大,三两名职工。在70年代文化生活还十分单调的岁月里,隔着与自己差不多高的柜台往里面瞧上一眼,顿觉那琳琅满目的图书对自己充满了诱惑。那时,设想自己的未来,就是长大后能当一名卖书的店员。这样一来,不花钱也可以把柜台里的书看个够。
童年时让自己引以为荣的一件事,也与书有关。那时,父亲在县公安局工作。一天我跟母亲跑了20里土路来到县城玩,由于过了机关食堂吃饭的钟点,父亲从兜里掏出来两毛钱,让我到县城唯一的一个回民食堂去买烧饼吃。我走到回民食堂门口时,却犹豫了。因为,马路对面就是书店。于是,我走进了书店。当我回到县公安局时——“吃饱了?”“吃饱了!”一问一答之后,自己悄悄地找个地方,饿着肚子看起了小人书。什么饿不饿,全忘到爪哇国去了。
《林海雪原》剧照
那时,《红岩》《林海雪原》《敌后武工队》等这些由经典长篇小说改编的小人书,常常让自己爱不释手。小人书中人物的命运,总是牵动着我幼小的心灵。在今天看来,我依然不得不由衷地敬佩,小人书的作者们真是干了一件又一件了不起的事情。在那个年代,是他们用一个个故事、一幅幅画面丰富了无数少年儿童的精神世界,也为多少少年儿童心灵深处埋下了一颗颗热爱文艺,追求美好、追求梦想的种子。
2
父亲在县公安局的那间办公室常常令我神往,他文件柜顶上堆放的布满尘土的旧报刊一度成了我的精神家园。那是一些五六十年代出版的陈旧报刊,尤其是其中一摞《人民公安》《公安建设》等行业期刊里的一些文章深深地吸引了我。反映上世纪50年代底、60年代初盘踞在台湾的国民党当局不断派出武装特务袭扰大陆,先后被我沿海军民抓获的报道,看得让我心惊胆战。当一篇篇这样的文章出现在我眼前时,不亚于在观看一部部谍战电影。
《青春之歌》海报
初次遇见《青春之歌》是在读初一年级的时候。一天,放学的时候从同桌的女同学手里得到了一本没有封面,也没有封底的书。她神秘兮兮地告诉我说这是《青春之歌》,我忐忑不安地把书塞进了我的书包。晚上,我在煤油灯下拿出这本书一看,它品相太差了,不知道它前后已经掉了多少页纸。但是,悄悄地翻开一看,一群年轻人为革命东奔西忙的故事,还是让我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林道静、卢嘉川等一个个人物形象,天天在眼前闪现,那是一个多么令人向往的年代啊!为革命,为理想,为爱情,他们如此执着,如此纯真烂漫,一幅幅美好的画面给我年少的心灵带来无限震撼。
陈昌奉的《跟随毛主席长征》一书,作者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回望硝烟弥漫的革命历程,在娓娓道来的叙述中,展示了一个红小鬼从中央苏区踏上万里征程,在毛主席等中央红军首长身边逐渐成长的传奇故事。每天手捧着这本回忆录,仿佛自己也和作者一起踏上征程,历尽艰辛,战胜一个个困难,最终迎来中国革命新的胜利,在大西北开创了一块稳固的革命根据地,后来也成了指挥全国各地八路军、新四军等革命抗日武装浴血奋战的大本营。
玛拉沁夫
在一次由民族文学杂志社举办的聚会上,我见到了德高望重的玛拉沁夫老师。这天,他上身穿一件西装,内穿一件白衬衫,打着一条红色领带,戴着一副墨镜,满面红光地坐在主宾席上。席间,我上前向他敬酒时和他提起少年时代是读着他的书长大的,在书中第一次认识了锡林郭勒大草原,以及毡房、马头琴,一望无际的草原上成群结队的牛羊啃食着青草,还有骑兵部队的战马奔腾、在大草原上纵横驰骋的画面至今让我记忆犹新。当我给他说到,上初中时您的长篇小说《茫茫草原》让我看得着魔,几天顾不上吃饭。他笑着说,我的作品能影响你走上文学道路,我非常高兴。
3
那时,年长我7岁的哥哥正在读高中,他的语文课本也成了自己喜爱的书。当读到书里那《西去列车的窗口》《回延安》《桂林山水歌》时,我的心里有种莫名其妙的激动,好像沉浸在了莫大的幸福之中。70年代后期,文艺界的又一个春天来临了。这时候有幸读到了马雅可夫斯基的《列宁》、郭小川的《团泊洼的秋天》、柯岩的《周总理,你在哪里?》、李瑛的《一月的哀思》等等。仰望着他们,自己才看到了诗歌的百花园是一幅多么美丽多姿的迷人画卷。
1970年扩建后的王府井书店成为中国最大的书店
1982年深秋,我参军入伍来到北京北郊的一座军营。记得第一次进城,就直奔王府井新华书店而去。从没见过这么大的书店。人多且不说,当时书架上全国各个省、市、自治区出版社的专柜一应俱全。于是乎,一头扎进去那个看呀看,这时真切地体会到了什么叫陶醉其中了。在后来紧张繁忙的军旅岁月中,读书、写作,以文为伍,这一爱好始终没有丢弃,并且在紧张的训练工作之余,总爱把读书当作一种休息。
前不久,我坐落在京城南五环边上的新居装修好了。每当朋友来新居参观时,总是望着我客厅里的书柜不解地说,你这么大的客厅都让这么多的书柜给挤满了!是呀,看不见它们,我总是感觉生活中缺少一些东西!
作者简介
马克,又名马建忠,回族,1964年7月生,1982年入伍参军,服役于北京卫戍区,现在北京市某政法单位工作,系中国作协会员、北京作协会员。
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发表文学作品,主要从事诗歌、小说、散文、歌词和报告文学创作,作品曾获武警部队首届文艺奖以及《人民日报》《民族文学》《大公报》等报刊征文奖。有作品入选《红色记忆》《新时期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集》《中国回族文学通史》等数十种选本。著有诗集《在北方》《独白》《光荣与梦想》《边缘地带》《往事如云》、散文集《如歌的唱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