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果联想
作者/丁泉石
今年四月的一天,我收到一个快递,是朋友从海南发来的芒果。我从未吃过芒果,也不知道它好不好吃,但我知道它的名字,却是在五十五年前。
1968年,刚果代表团送给毛主席两枚芒果,而毛主席为了表彰工人阶级“抓革命、促生产”的积极性,就将这芒果送给了清华大学工宣队,并要求转送给有代表性的工厂。这在当时,是对工人阶级的最大支持、最大鼓舞。于是,芒果在全国各地巡展,把毛主席的关爱传遍大江南北。芒果传到哪里,哪里就大张旗鼓地欢呼迎送,其规模堪比奥运传递火炬。芒果本身不易保存,送不了几站就变质坏了,自然有碍观瞻。有人想出了办法,用仿制芒果代替。于是,北京轻工系统的技术人员按照鲜芒果的大小、外观、形状等,研制了塑料仿真芒果,送给全国各地工人阶级观赏。收到毛主席送的芒果的企业,工厂里的工人都热血沸腾,工作积极性极大提高。河南有个新郑卷烟厂,为永远铭记毛主席对中国工人阶级的关怀和恩情,当年,还特意研制出品了“芒果”牌香烟,至今已经成了五十多年的老牌名烟。
打那时起,我一直以为芒果是外来水果,国内不产。然而我错了。后来得知,芒果早在唐朝时期,就由玄奘法师从印度引入,但那时名字不叫“芒果”,而是称它为“庵罗果”。顾名思义,这个名字一听就跟佛教有关。元世祖在位的时候,许多西方各国的使者、商人、旅行家,纷纷慕名到中国来观光,其中就有马可·波罗。马可.波罗游历中国时,被海南岛旖旎的风光所吸引,尤其是对芒果这种水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跟着当地黎、苗族人民学习种植芒果方法,回到内地后极力向元世祖推荐海南芒果的美味。一时间许多人都以吃海南的芒果为时尚。他在《马可·波罗游记》中,称颂中国的富庶和文明,其中特别提到了海南岛美味的芒果。这本书一出版,激起了欧洲人对中国文明的向往。因为特别想尝尝中国海南芒果的滋味,许多欧洲人把马可·波罗干脆就叫做“芒果.波罗”。随着中国古代发明的向外传播,海南岛的芒果也传到了欧洲。公元1405年6月,明成祖派郑和,带领一支27800多人的船队下“西洋”。郑和第一次出海,先到海南岛补充给养,其中装载了许多芒果。之后30年里,郑和出海七次,共到过印度洋沿海30多个国家,最远到达非洲的木骨都束国(在今索马里的摩加迪沙一
带),每次去他不忘记给当地人民送上海南岛的芒果,一时间海南岛芒果传遍了海外。直到现在,那些国家里还流传着中国送芒果下西洋的故事。
所以说,一枚不大的芒果,却蕴含了丰富的内涵和有趣的故事:唐玄奘法师从印度引入芒果,在中国生根开花结果;明三保太监郑和七下西洋,又把芒果带到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国,使芒果在这些国家和地区落地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