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诗歌联合会《诗刊》3205期

塔尔寺·宗喀巴大师出生的地方
——摘自吕兴福散文集《一路向西·8》
作者:吕兴福

……说来这是第二次拜谒塔尔寺了。
记得十几年前第一次来塔尔寺时,是沿着山路进入狭长的河谷地带,历经曲折蜿蜒,终于看见一字排开八尊白塔连同后面的寺院。
记得导游说,这里先有塔,后建寺,故名塔尔寺。
这次不同了,随着西宁市的发展,城建规模向四周扩张,加之旅游业的快速崛起,新修的通往塔尔寺的道路宽敞而且笔直。从市区到寺院,专车前往,感觉上就是分分钟的事。
两次拜谒塔尔寺,除了自然环境方面的感觉不同外,更重要的是心理预期的不同。
前一次主要是旅游心态,最多也就加上点为诗文写作寻找题材,仅此而已。这一次不是为了旅游,与写作无关,纯属朝圣。
因为在我成为了一个修行者之后,阅蔵多年,颇有心得。同时也参阅了部分大德论著,其中就有出生于塔尔寺前白塔所在地的、藏传佛教格鲁派教法的创始人暨黄教领袖宗喀巴大师的著作!
所以我是怀着拜谒导师出生地乃至寻找导师脚印的心情重游塔尔寺的。还有一点,就是在来此之前,自己先做足了功课,包括塔尔寺的前世今生,大师的生命轨迹和主要著作等,不论是民间传说还是文献记载,但凡涉及到的,我都特别留意。
……尔时,即元顺帝时代的公元一三五七年,在湟中县一个藏族人家,出生了一个男婴。
相传,呱呱坠地后的婴儿,也跟寻常家孩子一样,哭个不停。母亲在孩子又一次张口大哭时发现了不同寻常的事,就是婴儿的舌头上有近似藏字的纹理。父母赶紧找来附近修行的藏医一看究竟。医生看后,纳头便拜。然后告诉世人,这孩子舌头上的纹路是经咒!更加神奇的传说是,内容是文殊菩萨心咒。
这个消息不胫而走,方圆百里的僧众纷纷前往验证,然后是异口同声,叹未曾有,说是法门龙象诞生,圣人住世,菩萨再来!
僧众们便在圣婴出生的地方建造了白塔纪念这一盛事,后又在白塔后建起寺院,经年历久,经朝历代,寺院便具有了今天的规模。
圣婴者,正是宗喀巴大师。白塔连同寺院,就是我们正在拜谒的塔尔寺。
其实,湟中是因为地处湟水流域中部而命名的,这里的藏语地名是宗喀,而宗喀巴翻译成汉语,就是出生于宗喀巴地区的人。
大师本名罗桑扎巴,进藏后,为了不忘记出生他的宗喀这块热土,这才以出生地成为了法号。
大师三岁时便被送往寺院熏修,七岁时出家为僧,十六岁时前往西藏参访修学,又经二十年深入经藏,成为了佛门的中坚、名震一方的佛学理论家和传播者,不但著书立传,还成为了格鲁派创始人。他的众多著作中,以《菩提道次第广论》和《密宗道次第广论》流传最为广泛。大师本人被整个藏地信众誉称为“佛陀第二”。
大师圆寂于元末明初的一四一九年,住世六十三年……
我又一次头面顶礼,拜倒在宗喀巴大师曾教授佛学的殿堂里。瞻仰金身,发现僧帽上有一个红边。请教引导我们的僧人才知道,原来宗喀巴大师最初是穿红色僧服的,在创立了黄教后,换上了黄色僧衣,当时没有来得及准备僧帽,就把原来内黄外红的僧帽翻过来戴在了头上,这才露出了一个红边。
香案上一排一排的酥油灯,燃放着清净的光芒,看上去璀璨而吉祥。我用刚学会不久的藏家大拜方式顶礼法师,口中随着身体起伏的节奏念诵着三字真言,心中观想着三种颜色的光芒交替互换,身心安隐舒适,一时法喜充满。
追寻大师的足迹,塔尔寺才是新的起点,一路向西,八千里路朝圣到西藏,任重而道远,丝毫不敢懈怠……
作者简介:吕兴福,文学家,佛学家,著名诗人。甘肃诗词学会会员,甘肃作家协会会员,中华诗歌联合会首席顾问,惠川文学社、《惠川风》杂志社创始人,名誉社长。有诗词、散文集及军旅、经济、文化、宗教诸类文集出版刊行。

中华诗歌联合会组织机构
主席兼总编:梦如诗
首席顾问:吕兴福
特邀顾问:火凤凰(海外)、钱文昌
顾问:孺子牛、红雨随心、芝山石、晨曦、吥咻、蓝儿
秘书长:艳阳天
总诗评:李希勇
现代诗歌研究院院长:钱文昌
古典诗词研究院副院长:米兰
副总编:追梦天涯
现代诗歌研究院副院长:荷塘月色
主播部部长:艳阳天(兼)
主播部古典诗词音频室主任:米兰(兼)
主播部现代诗歌音频室主任:戴维
主席团专职成员:森严、聂子
南方文学社社长:蓝儿
北方文学社社长:李希勇(兼)
北方文学社副社长:世灵
中原文学社社长:追梦天涯
西部文学社社长:梦如诗(兼)
东部文学社社长:梦如诗(兼)
少儿语文培训部部长:秋竹

中华诗歌联合总编辑部
古典诗词音频审核:米兰
现代诗歌音频审核:戴维
诗歌、音频总审核:艳阳天
总编辑:梦如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