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冲向自由的誓言
——译蔓《冲向自由》诗简评
尘 清
任何一种文学文本的表达,都必然浸透着主体的生活和生存感悟以及观物态度。
诗人译蔓亦不例外。
诗歌《冲向自由》是年轻的译蔓女士与我市作家诗人运河采风团北上采风中的应制之作,也是诗人本体在现实生活纷扰和纠缠中寻找思想突围的彻悟之作。
全诗围绕古运河北上这一传奇的像征以及沿途所见所感展开内心的旅程,共分为五个小节。
第一节,她写道:泥沙淤积了很久/一叶苇航/北望白云深处/以剔骨之痛/挖凿抵挡的碎石/时光如流/只为豁然开朗……
从表象上解读这段诗句的意蕴,显然是表达了京杭大运河绵长的历史以及在这段历史中的存在与奋争,使命与重负。而当我们把他和这首诗的主题——“冲向自由”联系起来解析,她的实质意旨又毫无疑问地指向了作者对个体思想、存在状态的现实困惑,包括对这一困惑情愫的坦露,以及对忽然通透和豁然开朗的向往。
诗人把自己的向往比喻成“一叶苇航”——以冒险的姿态寻找生命存在的“白云深处”,那是悠空而自由的人生状态,是诗人笃守与追求的自在状态。
因此,她写道:向前/永远是生的方向!
走出现实的桎梏,向往无涯无际的自由, 滿目苍翠,万物蓬生。这是一种别样的景致与感受,与既往的体验全然不同。
一条全新的人生旅途——向文学靠近,向内心靠近。
这是第二小节的坦露和诉说。
怀着惊喜与感叹,她写道:从淮河东岸到鲁地胶莱/无边青翠的田野/万物蓬勃的河畔/明快透亮的心境里/难以体会黄土坝旁/旧日波澜的冲击……
我们几乎可以看到,作者以欢呼的姿态参与和享受这场纯粹的文学之旅,往日的阴霾一扫而空。
她从内心叹喟:辛好,还有文学。
还有值得寄托的伊甸园。
对于一名钟爱文学的青年作者,东高密乡几乎是一种象征。
毋庸讳言,每一个作者或者作家,在他(她)呕心沥血披荆斩棘跋涉攀登的最后,都希望在自己结构的文字世界里,有一个印记能凝固为群体共识,让大家记住,你来过这里。
莫言做到了。
第三节,在作家莫言的旧居,在一方简陋的庭院里,译蔓以超现实主义的象征,写出了一方生命之印。她写道:高密东北乡/一方土墙泥院/象一块生存的印章/盖在“活”字不同的煎熬里/也盖在世界文学巅峰的存在中……
姑且不论作家的文学成就究竟达至何种高度,对于一个青年作者而言,莫言无疑是一个可以仰视的高度。在审视这一高度的瞬间,作者怱然获得了时空上的通透和生命存在意义的解答——我们每一个人都要被一方印章诠释。
龚正先生对译蔓女士的庭院——印章,这一奇峻和维度转变的意象大为赞赏,称之为世界级的意象。虽有打趣之幽默,亦饱含着一方舵主对文学新生代的期待与寄托。
言为心声,诗为心声。一首优美的诗篇,是从内心流淌出来的原浆。诗篇后两节的感悟和通达,大致概括了作者的回望与顿悟。
我们评论一首诗篇的优劣,技巧和调调可以放在一边。
但是,灵魂必须在场!
青年作者译蔓女士的这篇《冲向自由》的现代诗,就是一首灵魂与现实共舞的优秀诗篇。祝贺她!
2023.5.21

附:
冲向自由
刘译蔓
泥沙淤积了很久,
一叶苇航,北望白云深处,
以剔骨之痛,挖凿抵挡的碎石。
时光如流,只为豁然开朗。
前行,永远是生的方向。
生命的热血,总会再一次冲向自由。
从淮河东岸到鲁地胶莱,
无边青翠的田野,万物蓬勃的河畔,
明快透亮的心境里,
难以体会黄土坝旁,旧日波澜的冲击。
幸好,还有文学。
高密东北乡,一方土墙泥院,
像一块生存的印章,
盖在“活”字的不同煎熬里,
也盖在世界文学巅峰的回敬中。
真实,永远值得回望;
苦难,是反思的食粮。
波涛汹涌的人性河流,
每一瞥,都是一次善良的冒险。
我将如何理解,
那些挣扎在饥贫交困的爱与恶,
那些拥挤成真理的荒诞和扭曲。
我胆战心惊地掠过那些野蛮的尖刀,
发现它们终究还是变小了,
只像针刺戳着善良的脊梁罢了。
旧日轰然倒塌,
不屈的高粱地前,致敬铮铮的铁骨。
再微小的人生,也要继承这笔精神的遗产。
有什么样的困苦,
不可以用一把生命喷薄的火,
将它们烧得干干净净。
滔滔运河的水,继往开来的时代,
前方淤堵,终将被冲破,
我们早已不是为了活着而活着。
2023.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