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丶 其人其诗
诗人非马(马为义博士)在今年三月底由秀威出版的《时空之外--非马新诗自选集第五卷》中,相对於前四卷体裁的不同面向与新诗美学维持美好的互动关系,作者选择从2013年至2021年底这段期间的诗歌创作集结成书,为当下的台湾诗坛注入了一股诗艺清风,也体现出非马惯有的乐观向上丶悲悯与纯真的精神气质,从而确立诗坛巨擘的身份和社会认同。
二丶 诗作赏读
细读书中那些潜藏在文本之下的深层话语,通过真挚的情感和带有优美诗句的展示,都突出了非马的诗灵活自由,善於在辞藻精简之中精雕细琢,最可贵的是意象的情感纯真,内涵十分丰富。试举例析之。
比如(湿吻-怀念刚去世的犬孙可可),表现出诗人永葆赤子之心的一面:
他闭着眼
习惯地伸出右手
摸索床边
柔顺的皮毛
以及短促热切的
呼气
睁开眼
他看到他的手
正呆呆地
在那无限扩张的虚空里
无望地等待
一个沾满口水
调皮偷袭的
吻
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多多少少都会得到一个难忘的回忆。对於非马来说,他的宠物可可,也是心中的至宝。当我看到他越洋传来了他和犬孙可可之间一些趣事时,我忽然明白了为什么诗人时时刻刻把他的犬孙放在心头。因为,它的温柔丶它的调皮可爱,象是什麽魔法把这世上最神奇的宝贝牵引到他的脑海中了。也因此,我更读懂了诗人为它的去世所写的那些真挚的语言,也理解他缅怀可可与他相处的欢乐。
(在佛前)这首诗,更能直切表达其人生见解与幽默态度:
低头合掌
正不知该如何开口
慈悲的佛早微微笑道
知了知了
通过宗教形象的塑造,诗人将他隐蔽於心的虔诚转化为一种庄严丶平静的形式,却不失其天性温淳与幽默感,让读者不觉莞尔一笑。近几年来,非马由一己「耳鸣」之苦感受到世界对他的心灵丶生命丶痛苦与超越丶愿望与意志的自由。诗人想通过这首(耳鸣),揭示自己坦然面对病痛,并将这经历作为砥励自己创作不懈的内化蕴涵:
日夜轰响
只为了提醒
世界和我
都还活着
而这首(在风城),让诗人与读者鼻酸了,诗人想起了台湾家乡及亲人,也凭着印象追记昔日一些情景,但非马在美国定居的芝加哥(Chicago),也别名风城,这关联之深的乡愁,数十年如一日。诗人跳脱了有限的视角,却让思乡的眷恋与沉思进行了直接呈现:
想家的孩子
猛然把干涩的眼
张向母亲喷沙的嘴
再如(良药)一诗,呈现了诗人对于诗歌的热爱,他的生活中除了专业的知识以外,不单单是文学,还包括绘画和音乐,它们与诗歌创作或翻译的功效是相同的,但此诗让所有喜爱阅读诗集的读者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真实感,而这种感觉来自于非马本身的幽默感:
良药苦口
是中医的说法
做为诗人
我却发现
一阵清风
一声鸟鸣
一朵花
一片叶
一个微笑
一段好曲
特别是
一天一首好诗
会让医生无所事事
我记得美国桂冠诗人Mona Van Duyn(1921-2004)曾说过:「好的诗能如教堂般华丽,也能如盆栽般简朴。」这段话恰恰是非马写此诗的寓意所在。从他的一首小诗(湖),可以看出诗人具有强烈的想像力,也融入神话传说,在想像与诗画同源的方式中找到了灵感:
女娲留下的一个小碎片
教我们辨识
天空的本色
最後推介这首(难民之歌),主要是让读者去铭记在战火下难民共同经历过的,然後再阐释画面,升华主题,也反映出诗人悲悯的胸怀:
随着一片片
不白不黑的的灰云
这群疲惫的脚
各自拖着一个滴血的心
从一个国家
流浪到另一个国家
寻觅一个
还没被仇恨与炸弹
炸碎的家园
非马之所以能成为诗者,其诗思丶诗境丶诗笔自有别於一般诗人之处,他的学养并非局限於文学本身,而是其诗句大多生动活泼,为自己所思所闻,潜在的又不放弃自身对诗艺的审美追求。
再一方面,他拥有深厚的科学知识,也重视独立思考,表达意见,常能深度地探索翻译诗歌,古今汇通,自然也就成了一位悲悯丶谦逊的诗人。而在时空之外,他所留下的内在激辩省视,无论是对山林川海,还是自然万物,最终都演化成了诗人书写的视域与美学。
三丶 结语
从上文介绍的非马几首新诗作品可以看出,作为科学家诗人的非马,他的思维模式十分特别。非马的诗曾被选用在海内外的大学教材,也曾多次联展於诗艺活动及到大学等地演讲,广为读者喜爱;其音韵上的过人之处,一在「灵活」,二在「自然」,不仅体现於炼字造句,也尽可能地追求细节的完美。
此书是八十五岁的非马一生不慕荣利丶甘於淡泊的情感世界;他的思想性丶艺术性均源自於一颗纯净的心,也具有想像力超群的特色,更能由此了解最近八年多来非马在现实世界里袒露的忧国忧民的诗思,堪称为其晚年出版的一部优秀的着作,因而给予高度赞赏。
2022.04.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