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笔系列/延安行(2)
文/刘玉伟
1982年10月15日,我们乘坐的大巴车经过黄陵县城后,车外面的景色也是更加的宜人,这也和天气由阴转睛有关。在阳光的照射下,汽车的左边是山塬,右边是一条清澈的河流,还有那一马平川的农田。还有村子周围,也有了许多枝繁叶茂的绿树。我顿时觉得,大地不仅仅有了生机勃勃的气氛,还有了一点点山青水秀的感觉。
大巴车上的乘客也都和我一样,没有了在宜君县境内时让人觉得有一点气闷心慌,这时一个个心情顿时也都舒畅了许多。我也是后来才知道,宜君县因适宜君王避暑而得名,如今宜君被誉为秦岭以北最大的一叶“绿肺”,还是“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
洛川县如今号称“中国苹果之乡”,就是在四十多年前,洛川的苹果在陕西省内也很有名气。我们乘坐的大巴车到洛川县城时,已经到了中午吃饭的时间,大巴车在洛川的汽车站里停了四十多分钟,让乘客们下去吃饭和买苹果。

1982年已经改革开放多年,洛川汽车站外面大大小小卖苹果的摊位真的不少,红的、黄的、青的苹果都有。我也是在汽车站外面看了一下,感觉洛川县城也很一般,虽说比不上黄陵县城,但是比宜君县城强多了。
我们乘坐的大巴车经过富县和甘泉县后,就进入延安市境内了。我也是后来才知道,富县县域面积4182平方米,居陕西省第五,延安市第一。素有“塞上小江南”和“陕北小关中”之美称,甘泉县也因城南神林山麓美水泉而得名。
我们乘坐的大巴车到了延安市三十里铺的柳林铺时,我不由得就想到了贺敬之《回延安》里的诗句:“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我一个劲地盯着窗外看,没看见柳林,只看见路边有一排整齐的小白杨树。再往前走了一会儿,我才看到山坡下延河岸边,有一片片柳树林。

我们乘坐的大巴车进入延安市区后,首先映入我眼帘的,就是我日思夜想的延安宝塔,这是中国革命圣地的象征。我又默默地在心里朗诵着:“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
我走在延安市的街道上,那时延安市里到处都在建设之中,就当时的市容市貌来说,虽说比上西安市,但比起铜川市来,还是要繁华热闹了许多。
我在大桥附近向路人打听86460部队的驻地,有人说要坐公交车,有人说走十几分钟就到了。当我步行走到桥儿沟时,那里是部队的汽车营,我要找的运输股还在延安机场那里,离这里还有七八里路。我又走了四五十分钟,到运输股后才知道梁股长因母亲有病,已经回老家了。助理解留宝也不在,他送老兵去西安了。我只好又走到桥儿沟,部队的司令部就在那里。

桥儿沟口有一个天主教堂,就是我们以前在纪录片电影里经常能看到的那座。门口有一块牌子,上面写有“中共中央六届六中全会旧址(1938.9.29——11.6)”。从那朝里边走不远,就能看到部队的楼房,因为是周末,财务股也没有人,我只有在部队的招待所里住下。
负责部队招待所的是两个二十岁左右的,个头不是很高,长得也很好看的士兵,有一个叫师建平,是河南省偃师市人,当我说我们老家也在河南,每一次回老家都要从偃师站下火车,然后再翻山过黄河。也许是老乡见老乡的缘故,他很热情地招待我,并向我介绍另外一个战士姓田,是南方人。部队就是一个革命的大熔炉,来自五湖四海的年轻人,都会在这里百炼成钢。
师建平很快就安排好了我的住处,我躺在舒适的床上,才感到精疲力尽,两腿发软。这时我才觉得,好出门不如赖在家,出门真难,尤其是我孤单一个人,来到这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就更难了!

刘玉伟,1982年10月16日写于延安桥儿沟86460部队招待所,2023年10月20日修改于西安市大明宫铁路小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