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叶时节访巴斯
柳 笛
城市无论大小,都是一个独特的生命体,会呼吸,会说话,会有它独特的表达。只有用心去感受一座城市的时候,才会发现它鲜活的面孔,只有用心灵与城市平等对话的时候,才能感受到它内在的气质,体会到一种回味无穷的味道。
一
这是一座需要用心去品读的小城,不适合那种到此一游的匆忙。这里没有高低错落的建筑,没有都市的喧嚣匆忙,走在车辆稀疏的街巷,体会到的是超脱于世的轻松与悠闲,久别重逢的沉静与舒畅。城市的灵魂在于它的气韵。一座富有韵味的城市都有它跃动的灵魂,都有它不同凡俗的味道,都有它让人细细琢磨的地方,绝没有千篇一律的单调和无聊,以及大相径庭的躁动与懊恼。正是这种超然的与众不同,才有了它的自有气质,才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人们流连于此,意惹情牵。
这座小城在英国。它的名字叫巴斯。
我是乘坐火车去巴斯的。在英国,乘火车是一种极其便利的交通工具,既便宜便捷又准时。不同的路段,不同的人口密度,就有不同的火车车体与时间的编排。在布里斯托倒车后,乘坐的开往巴斯的火车就只有三节车厢,车厢看去古朴,但并不陈旧,一种很古典的怀旧感觉。坐在这样的车厢里,听着车体有节奏地响动,望着窗外阳光下逶迤起伏而色彩斑斓的原野森林,任心思四野八荒地神游遐想,很有点十八、九世纪贵族旅行的味道。
巴斯位于英格兰的西南部,是英国一个著名的旅游小城。巴斯在英文中的意思是洗浴,这个词汇在中国的城市似乎妇孺皆知。是罗马人最早在这里发现了温泉,爱好洗温泉的罗马人在这里建了庞大的浴场。从此这座古老的小城,跟沐浴就有了密切的联系。事实上,当走进巴斯小城,就如同做了一场温暖如春的沐浴,仿佛卸下了城市里的一切嘈杂与重负,浑身舒展,心旷神怡,久久难以释怀。
虽说巴斯是座小城,从地域的广博和人口的数量上,都不足以与世界多数城市媲美,但它所蕴含的历史张力,它所透出的动人魅力,却足以让人震撼,也是多数城市不可企及的。
当我随着熹微的晨光走在这里的街巷,静谧的城市在阳光下披上了金色的衣装,空气里散发着草木、水汽和泥土的芳香,深深地吸一口清晨的空气,人像是被洗涤了般的清爽。街道上晨跑的人,悠闲遛狗的人,都在晨光中绽放着和善的微笑,都在清晨的静谧中享受着全新的快乐。站在意式风格的普特尼桥下,俯瞰贯穿整个巴斯的埃文河,波澜不惊的河水像雏鸟的羽翼展开,静静的流淌。周围环境幽静清雅,十八世纪乔治王时代的建筑散落在桥的两旁,伫立桥头,眺望埃文河两岸风光,河水清澈,河里的野鸭子闲散地在水中游荡,精巧的别墅房屋点缀在埃文河谷绿色延绵的风景里,古老的房屋鳞次栉比地点缀在山坡茂密的绿色中,那种古老的庄重,那种如诗如画般的绮丽,令人情不自禁,悠然神往。走过普尔特尼桥,沿着普尔特尼街缓步而行,仿佛置身在十八世纪古老的城邦。脚踏着贵族走过的石板路,臆想着贵族、商贾在街巷上的熙熙攘攘。那淡黄的石屋、石街、石桥构成的厚重的美,饱含着历史的印痕沧桑,每一处似乎都骄傲着自己几个世纪的坚守,几个世纪的风光。
顺着街巷放眼望去,远处连绵逶迤的山峦,秋天的晨光中,层层叠叠着五彩缤纷的盛装,似有似无的雾霭薄纱一样笼在山上,远山近峦平添了仙境一样的幻象,灵动着深远含蓄的生机勃勃,幻化出变幻莫测的万千气象。这就是狄更斯在《匹克威克外传》中描绘的巴斯田园风光吧!“那连绵的山丘, 那静静地流向远方的美丽河水;还有那高耸的山岭,远远地望去,一部分被早晨的迷雾遮掩住,失去崎岖险峻的气势,却好像是非常温柔了。”
二
走在小城中,一股文艺气息扑面而至。优雅、宁静的盖尔街,是一条两百年基本不变的街道。简·奥斯汀笔下描写的许多地方,如今依然可以找到去处。走在盖尔街的石板路上,差点与简·奥斯汀撞个满怀。那个美丽而倔强的女人塑像,一身当年湖蓝色的连衣裙,孤傲的脸颊微扬着凝视远方,那神情不知是在她理智与情感的天空中无尽遐想?还是在期盼生命中的真爱达西先生?亦或是在等待一见钟情的爱尔兰律师勒弗罗伊?简·奥斯汀纪念馆就坐落于这条街的尾端,这尊惟妙惟肖的塑像就竖立在她的故居旁。游客可以在这里穿越到两百年前,探寻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情境,重温她对于爱情美好而真切的假设:“假设你为我放下傲慢,假设你对我抹去偏见。”简·奥斯汀年轻时在巴斯度过两段长假,之后便写就了享誉世界的《傲慢与偏见》。1801年随父亲移居巴斯后,又完成了《劝导》和《诺桑觉寺》。让人痛惜的是简·奥斯汀四十一岁因病去世,她短暂的一生,留下了六部长篇小说,成为英国文学史上经久不衰的经典,这也算是对富有才华的生命的一种告慰吧。
如果想深刻体会简·奥斯汀小说中的情景,只有来到了巴斯,走在这里的街巷,才能理解那些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那些人世间貌合神离的若即若离,为什么都发生在这里?唯有来到了巴斯,走过她走过的街巷,驻足过她驻足的橱窗,走过她爱过恨过哭过笑过的地方,才能够懂得她的柔肠百转,她的情愫缱绻,才能够真正读懂她的人格化的巴斯,她的巴斯中的温婉恬静。
三
这里有一种沧桑叫罗马浴场遗址。
早在公元一世纪,英国还在古罗马版图之内,李尔王的父亲布拉杜德王子在雅典读书时,不幸染上了麻风病,这在当时是不治之症。王子回国后被放逐到乡下养猪放羊。在山岗放牧时,他发现猪羊们经常在一处有着奇怪气味的泥塘里打滚,久久不离开,于是,王子就下泥塘去驱赶猪羊,弄脏了的身子就在泥塘旁的一眼温泉里洗浴,每次洗完后,都感觉浑身舒畅。天长日久,他的皮肤日渐细腻光滑,温泉水奇迹般地治好了他的麻风病。他以健康之躯再次回到王宫。当他接替王位后,下令在当年治好他麻风病的温泉处,建起了颇具规模的“国王浴场”,也就是现在的古罗马浴场博物馆。
大浴场尽管历经两千年风雨洗礼,雄伟华丽建筑已成为历史的残垣断壁,但是当年建筑的壮观,雕塑的精致,依然可见一斑。进入浴池博物馆,最先步入的是二楼的回廊,回廊边矗立着12座人物雕塑,看去魁梧、俊逸而沧桑,他们都是罗马不列颠时期的统治者,对英格兰的历史有过重大影响,如恺撒、屋大维、克劳狄、哈德良等。从回廊俯身望去,五、六米之下荡漾着一池翡翠色的温泉,这就是遗址里最大的浴场。很难想象,这么多个世纪过去了,大浴池的温泉仍然奔涌不息,在阳光的映照下,泉水泛出古老迷人的色泽。从露台下到地面,在内廊环着的大浴池边,布有雕塑、栏杆,原来覆盖在浴池上方的巨大弧形拱,现仅存一些柱子,浴池周围还能找到拱的残片。旧时的辉煌依然依稀可见,两千多年的温泉与排水系统,依然哗啦啦地流淌着热气腾腾的泉水,眼前廊柱、脚下方石,满身岁月的斑驳,呈现出厚重的历史沧桑。大浴池两侧,是东、西两个浴池区,这里不仅有若干小型浴池,还有古罗马人在浴场从事健身、会客、商务交易、商讨政务等社会活动的场所。记得前几年游览古罗马的卡拉卡拉浴场废墟,那种规模、那种豪华、哪种奢靡,真是让人惊诧不已,目瞪口呆。那时的豪华浴场,吃、喝、玩、乐、体、商,应有尽有,一站式服务无所不包。浴场里面设置有不同温度的浴室间,有娱乐场所,有康体场地,在会见朋友或谈事情的时候,这些豪横的古罗马人会先去打球、锻炼,或者下棋打牌,再去泡澡,谈事情。夸张地说,在当时的罗马,没有什么事是洗一次澡不能解决的。一位罗马人这样说:“浴池、醇酒和美人腐化了我们的躯体,但这些又何尝不是生命的一部分呢?”
据记载,最早发现使用温泉水的是公元前三、四千年的埃及,秦始皇也曾建“骊山汤”为将士治疗疮伤,但把温泉用来如此豪奢享受的,却是始于罗马人。温泉沐浴成为古罗马人生活中的一项重大社交活动。在两千年前,将沐浴提升到如此高度的民族,全世界恐怕仅有古罗马人。当希腊人还在洗冷水澡的时候,古罗马人就已经懂得沐浴的美妙。而眼前的这座古罗马浴场,正是“生活就是洗澡”的最佳范本,完美地继承了古罗马人的这种传统。
古罗马人在温泉的旁边建造了一座宏伟的神殿,把罗马人的神和当地凯尔特人的神结合在一起,创造出女神莎丽斯·密涅瓦,莎丽斯为凯尔特人的水神,密涅瓦为罗马人的智慧女神,莎丽斯·密涅瓦是两种宗教神祗的联姻。这里的地下博物馆,就陈列着当年神殿的珍贵文物,真实地记录着过往的历史。这些展品,有当年神殿的立柱、窗棂,有形态逼真的神兽、神鸟,有工艺细致的石制水槽,有活灵活现的人物浮雕……这些展品,既展现出古罗马人不俗的审美情趣,又有着高超卓绝的工艺技巧,除了精致、美观、沧桑,还有些神秘灵异,不由人感慨两千年前如此精美奇异的创造了。那尊陈列在中央的莎丽斯·密涅瓦镀金铜头像,更是精彩绝伦,那精细的工艺,那迷人的脸庞,让人留恋难忘。这尊美丽的女神头像,虽然失去了婀娜的躯体,但依旧以这样的泰然自若、云容月貌,惊艳着世界两千年的时光。
四
这里有一种古老叫巴斯大教堂。
巴斯大教堂始建于公元8世纪,是有着1300多年的基督教礼拜场所。它起初是一座规模不大的修道院, 1499年由奥利弗主教重建,以其雄伟的彩色玻璃窗及扇形天花板而闻名于世。教堂的广场不大,与周边的古建筑群融为一体,都身着那种亲切的蜜蜡色。教堂是哥特式建筑,有着典型的哥特式尖顶,在这座城市里成为一座擎天柱样的巅峰。教堂外部最抢眼的是正门的石雕, 这些雕塑,都非常精美,生动地描绘着奥利弗主教梦中遇到上帝指示他如何建造教堂的情形,以及天使攀爬通往天堂的雅各天梯景象。
走进教堂,就会看到数十米高的玻璃彩窗,那极其醒目的56幅彩绘玻璃,精细地描绘了56个情景,共同组成了耶稣从诞生到受难的完整画卷,讲述了耶稣从诞生到33岁被钉在十字架其间的许多故事,将耶稣的一生娓娓道来。那样精美壮观的彩绘玻璃,那样震撼人心的肃穆之情,以及它所营造出的非凡的光感和空间体验,让人瞠目结舌。这组超群绝伦的彩窗,是整座教堂装饰艺术的经典之作,几乎没有其它教堂拥有这样华丽而生动的玻璃窗,因而被世人称之为“西方明灯”。教堂内部的柱子与穹顶用当地的蜜色石料建造,非常精美、壮阔。一根根镂刻着精美线条的柱子,像一棵棵蓬勃生长的大树,伸展向高高的穹顶,柱顶的花纹像一片片美丽的棕榈叶,舒展在穹顶的空阔处,使空阔的穹顶富有韵律般的浪漫,行人漫步其下,犹似行走在森林之中。这座教堂顶部的每一处,都经过了精雕细刻,像是一座精美的牙雕宫殿,给人一种富丽堂皇的视觉震撼。
这座教堂被列为英国的十大教堂之一。它没有伦敦西敏寺柱廊的恢宏凝重,拱门的镂刻优美,建筑的金碧辉煌;没有约克大教堂无处不在的中世纪内涵,网球场大小的大东窗,华丽多彩的绝妙工艺;也没有西敏寺的皇家气派,美丽绝伦;没有约克大教堂的雄伟壮观,气势恢宏。但是作为一种精神象征,作为同时期最早的哥特式建筑,巴斯大教堂华丽的建筑雕刻和巍峨的布局结构,也足以傲立于世界教堂的丛林之中。
在教堂的中间,有一个烛台,上面摆着很多圆形的蜡烛,像我们在藏传佛教寺庙看到的蜡烛。每一个来这里的人,几乎都会在这里点上一支蜡烛,再从烛台旁的纸盒里拿出一张方形纸条,写上祝福的话语,然后折叠放进一个竹筐里。不知道1000多年前,英格兰第一位国王埃德加在这里举行加冕仪式的时候,是不是也把祝福的语言留在了这里?不知道每一年在这里举办的巴斯国际音乐节,那些饮誉世界音乐家是不是也会点上蜡烛?
五
当落日的余晖把天际染成橘红嫣红,蜜色的小城愈加显得温馨浪漫。渐渐的,靛蓝就铺在橘红嫣红上,城市顷刻暗淡了下来,就像闭上了美丽的眼睛。此时华灯初上,是那种幽幽淡淡的昏黄,像是落在水中的一滴滴水珠,在高处荡漾出散漫的光。昏黄的光辉照出脚下的路,路面上千年的石块泛着微光,呼应着路灯的光亮。这里没有眼花缭乱的霓虹,没有车水马龙的慌张,只有淡淡的昏黄的灯光勾勒出建筑的轮廓,就像是建筑本身经过一天的日照后溢出来的余晖,温和柔婉,清水芙蓉。这里没有拥挤来往的人潮,没有酒醉金迷的喧嚣,散落在街角巷尾的酒吧,几个旅人,一杯啤酒,几碟小菜,或温情脉脉,或谈笑自若,亲切温情,安闲自得,很有几分惬意。巴斯大教堂前的不大广场,街头艺人还在倾情演唱,艺人的那种投入,不像是在街头,倒像是在剧场,悠悠的吉他,嘶哑的歌喉,沉醉的神情,不知道他唱出的是英伦的哪个乐章。
夜幕降临时,躺在皇家新月楼前空旷的大草坪上,夜空的星斗是那么近,那么繁,那么亮,久久地望着,就像身上长出了翅膀,在那浩渺的星海里翱翔。在我居住的城市,只有登上秦岭之巅,才能够看到这样的星空,才知晓星空是这么深邃,这么美,这么让人心神荡漾。此时,我想到了德国自由音乐家威廉·赫歇尔。赫歇尔19岁的时候,和他妹妹卡罗琳从德国来到这个著名的温泉小镇,为教堂演奏风琴,创作歌曲,并以此为生。音乐传播他的美名,保障他的生活,可他真心热爱的却是天文学。在这个小镇,赫歇尔捣鼓出了当时最为先进的天文望远镜,借助他制作的望远镜,赫歇尔在1781年3月13日发现了一颗新行星——天王星,它运行在比土星更为遥远的冷寂太空。这也是望远镜时代发现的第一颗行星。它的发现,一夜之间就让太阳系扩大了一倍,在此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人们都认为它是太阳系中最偏远的行星。赫歇尔成为第一个确定了银河系形状大小和星数的人。这样创造奇迹的天才,有理由说“我看到的星空比我之前的任何人都要辽远。”
六
这是一座适合静心闲逛的小城,走到哪里都舒适,望向哪里都美丽。这种舒适是因为它的高贵而不张扬,这种美丽是因为它的平实而不妖艳。我久久地陶醉于这里精美的建筑,陶醉于那种柔美甜蜜而浪漫的色调,为这里迷人的蜜蜡色而痴迷。在秋日,建筑的蜜色,树丛的斑斓,草地的翠绿,落叶的金黄,似乎是在调色盒里配了色,又涂抹在大地巨大的画布上似的美妙。我徜徉于这里的大街小巷,细细品味这种古典文雅、静影沉璧的味道,用自由的脚步丈量古罗马的王者之气,用好奇的眼光探寻文艺复兴后的建筑奇迹。
这座小城格调的形成,有一对父子不能不提,那就是约翰·伍德父子。老约翰·伍德是18世纪著名的设计师,他受邀对巴斯小城进行规划,如今的巴斯老城,依旧保留着当年老约翰·伍德的规划格局,依然留下了许多老约翰的痕迹,著名的圆形广场就是其中之一。象征着太阳的圆形广场,由三栋弧形多层建筑环列而成,围抱着直径92米的广场。三座建筑的相邻处是三条大街,三条大街在圆形广场交汇,形成了疏导车流的巨大转盘,转盘中央怀抱一片翠绿的大草坪,几棵巨大的梧桐树耸立其中,形成一片葱茏的小森林。这种动静相宜的构思,倒还有点东方文化的天人合一味道。有500多个有关艺术和科学的雕塑和徽记,分布在圆形广场旁的街屋与石柱上,增添了这座建筑与众不同的科学艺术格调。这座建筑的最初构想,不知道是罗马的竞技场给了他灵感,还是受到巴斯近郊索尔兹堡史前巨石阵的启发。
老约翰·伍德去世后,小约翰·伍德子承父业,他在父亲修建的圆形广场的不远处,盖起了一栋令他名垂青史的建筑。这座建于1767至1774年间、由30幢楼连体而成的建筑,因其建筑和道路呈弧形,酷似一弯新月,得名皇家新月楼。皇家新月楼耸立在一片高坡之上,一眼望去,宽阔的草坪海浪般由坡底向坡顶的新月楼涌去,像是奇幻的海市蜃楼。碧蓝的天穹映衬着宏伟身姿,气势恢宏的圆弧型自然延展,蜜蜡色的石块和精致的雕刻,让人叹为观止。
在英国,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一个新的统治者执政后,总希望在建筑上体现自己的政治理念,倡导一种新的建筑风格,在英国的传统建筑中,自十八世纪开始,就有乔治亚式、维多利亚式和爱德华式建筑风格的兴起,像一朵朵绚丽的花朵,散落在英国的城镇乡野。约翰·伍德父子生活在乔治亚时代,他们手下的巴斯就拥有着浓郁的乔治亚华美气质,皇家新月楼就是其中最为经典的作品。这座由30幢楼梯组成的宏伟建筑,既有着巴洛克的曲线形态,又有着洛可可的装饰要素,还有着浓郁的古典主义色彩,集以往建筑风格之大成,以它的唯美追求而与众不同。它以英国最风雅的街道和曲线优美的建筑,英伦乡村田园牧歌式的如画园景,尽显高贵典雅之姿,满眼洒脱自在之貌。
七
这是一个古韵流淌的宁静小城,或许稍显寂寞,却是韵味十足,这种韵味,与巴斯人对历史的敬畏、对文化的尊重不无关系。在这里尽可以体会巴斯人的细致,巴斯人的恋旧,巴斯人甘于寂寞而又富有内涵的情愫中澎湃着的静美。
这里除了街巷的古朴、建筑的精美,还有很多博物馆。位于亨廷顿伯爵教堂内的建筑博物馆、位于市中心的服饰博物馆、临近圆形广场的东亚艺术博物馆、坐落于古老住宅区的赫歇尔天文博物馆、维多利亚艺廊、皇家新月楼1号博物馆、著名的罗马浴场博物馆……这样一座小城,博物馆如此之多,也着实让人诧异。在巴斯中央邮局的后院,是邮政博物馆,博物馆不大,世界上第一张邮票就陈列在这里。1840年5月2日,一封贴着邮票的信件,由巴斯的布劳德大街八号寄出,邮票的划时代历史自此开始,提高了人世间交流的速度,缩短了人与人的距离。在离巴斯大教堂几十米的小巷里,有一间面包店叫萨利伦斯,有着三百年的历史。一座深灰色的小楼,门口一块红色的牌子——SALLYLUNN’S(萨利伦斯)——特别显眼。小店不大,布置得很雅致,大玻璃窗里,摆放着一篮子面包,看去香气袭人。透过玻璃窗,看得见店里摆设的古董用具,很有一点古老岁月的气息。这里的特色是以自烤的半甜面包著称,300年前,来自法国的萨利伦发明了这种风味儿独特的面包,据说直到今天,还没有人可以拷贝出相同口味儿来呢。这里只有十几张小餐桌,装饰也很简单,都是过去的旧用品,服务人员大多是老人,没有特定的服装和打扮,只是很随意地系着一个白色围裙,脸上真诚的笑容,让人进店感觉就像回到家里和家人一起那样放松和随意,也许这也是这个店经营几百年不衰的原因之一吧。地下有一个小博物馆,保留着几百年前的厨房设备,陈列着古老的烤面包房,旧时的炉具和人物塑像,保留了几百年前的旧光景。把一件简单的事一做就是300多年,依然保持着旧有的规模,保持着旧有的操作,这种坚守何其可贵又何其难得啊!而把几百年前用过的设备与场景保留至今,让人们走进遥远的过去,成为一种历史记忆的封存,又是何其珍贵。
在这个小城散步的时候,我常常会想到我的母国,有多少千年古建筑被毁于一旦,有多少民族记忆被残暴抹去?对于历史,对于文化,对于城乡的文脉,我们似乎缺少了一点尊重,缺少了一点敬畏。我们太把自己的意志、自己的利益当一回事了。我们把宏大叙事盲目地演绎,把破旧立新无度地挥舞,使我们本有的那些具有民族记忆特质的城镇,变成了千城一面的复制品。
八
走进巴斯,感受巴斯,迷恋巴斯。我爱这座小城几百年不变的执着。它不因王朝的更迭而谄媚,不因岁月的无情而衰老,一如既往地保持着最初的容貌,忠诚于与生俱来的内在格调。这是一种多么难得的品质啊!也许正是这千余年的执着,才有了今天的为世人尊重,为世人景仰,成为人们心中一块美丽的宝地,成为当代人宁静深思感悟的绝美去处。
巴斯是一座小城,但又不仅仅是一座小城,它更是一种生活。它既有着古罗马蔚为壮观的千年遗韵,又有着佛罗伦萨华美悠长的浓浓诗意,碧水、青山、老桥、教堂、古城、浴场、蜜色、街巷……哦,巴斯,美丽而低调的巴斯,这难道就是西方人心目中的桃花源么!
【作者简介】
柳笛,本名刘殿华,陕西作家协会会员,曾在《人民文学》《人民日报》(海外版)《陕西日报》《延河》等报刊发表小说、散文、报告文学多篇。著有散文集《远心疏野》《俄罗斯散记》。现任某知名企业高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