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首发
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东坡
作者/侯振宇
东坡是个方位,何地无东坡?东坡是个地名,有坡皆可云!
东坡是苏轼政治上的落难坡,东坡是苏轼艺术的巅峰之地,为了纪念东坡这个地方,苏轼,字子瞻,号东坡。苏轼,字子詹,是他老子苏老泉给起的,唯有号东坡居士是自己加上的。一方面是被贬黄州居住的位置,二是他喜欢白居易,因其在东坡种田植花木,写过东坡诗。可见,东坡对苏轼的纪念意义,是永远无法抹去的记忆。也是古往今来人们可以省略了名与字,直呼东坡,妇孺皆知所称呼的是谁,而且每一个人自己心里都有一个理想的活生生的苏东坡。
乌台诗案,被贬黄州。
孤苦伶仃,落户东坡。
忘怀荣辱,消遣自赋。

前赤壁赋,熔叙事、写景、情、说理于一炉,生动地记述了月夜泛舟赏心悦目的欢畅,到触景生情的悲戚,再到超脱自我的快乐的全过程。赋虽短而跌宕起伏,文虽短而意境如诗如画,理虽有偏而自通达。读后让人几回还、几赞叹!
首先,交待游览的时间(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地点(赤壁之下),方式(泛舟),人物(苏子与客)。
其次由“泛舟”引发,从叙事转入写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写出在舟上的感觉“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乎…,不知所止;飘飘乎…,羽化而登仙”。

第二段,描写歌声与萧声,承上段的乐启下段的悲。饮酒乐甚,扣弦而歌。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的乐。到客有吹洞萧者,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悲。让读者的感情亦如过山车。
第三段,通过客人的回答,揭示出悲哀的原因,抒发对人生无常的感慨。苏子的问,客人的回,曹操那样的英雄人物,早已经灰飞烟灭,况我等“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第四段,针对客人的回答,以眼前的水与月作比喻,畅论事物变与不变的道理。“逝者如斯夫”,“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第五段,写客被说服,开怀畅饮,由于思想获得了解脱,转悲为喜。“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乘着月光,摇着小舟,赏着美景,一问一答,谈论认识,明白道理,由乐而悲,由悲而喜。短短的643个字,用赋的体裁,连环画的方式,戏剧的手法,诗的语言,跌宕起伏,波澜壮阔,熔写景叙事议论于一炉,有谁不服?!
后赤壁赋,“是岁十月之望,将归于临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一年时间,两次去游,说明没有多少地方可玩;二是白天不游晚上游;三是把“人道是、周郎赤壁。”当真的游,并借题发挥。还写了千古豪放之词《念奴娇赤壁怀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不要听风吹雨打的声音,还是走你的路,吟你的诗,缓缓前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拄着竹杖,穿着草鞋,轻松自在的走。不要害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穿着蓑衣,在如烟似雾中走过去。这是他的人生态度,遇到艰难困苦,勇敢前行。
雨过了,酒也醒了,有一点点冷。西边的日头出来了,好像在迎接自己。回头看看走过来的地方,没有了风也没有了雨,太阳依然照在那里。当他走出了困境,感到也没有什么了不起。人生有鲜花掌声,也有孤独寂寞,有高峰,有低后,有爬涉,有下坡,无论如何,走过了经历了,才是真正的自我。
豪放词之最: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起句气魄之大。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浪过去,瞬间变化,千古风流人物就没了,如同放电影。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介绍在长江上如垒的石壁,位置险要,人们说是三国时周瑜火烧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从江面抬头看,赤壁刺向天空,江水如脱江野马扑来,激流如同翻卷的雪花。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发出由衷的赞叹!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这是特写镜头,对准了赤壁大战的关键人物青年将军周瑜,细述他的英雄气概。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追忆青年周瑜的英雄业绩,感叹自己功不成名不就,人也老了。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人生短暂,转瞬即逝,还是喝自己的酒,不要忘了祭奠一杯给月亮,感谢它为自己照明游览古迹,追忆那些风流人物吧!

书法之最:寒食诗帖。是苏东坡在黄州的第三年寒食节写的两首五言诗,号称天下第三行书,心情诗意书法完美无缺的结合,影响非常大。外放第三年,看不到一线希望,又是寒食节,春雨寒凉,心情悲怆,压蛤蟆体厚重谨慎起笔,写着写着就笔随诗句跟着情绪,收放大小轻重快慢浓淡欹侧尽现,“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沉重缓慢,“年年欲惜春”,年字很长,为避免重复点了一点,仿佛长的看不到边,一是三年慢长,二是未来可能更慢长。中间逐渐浓厚而大,到“衔纸”淡大长,“哭途穷”重而大,好像捂着脸在哭泣。黄庭坚说“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这就是书法之美,不可重复,仅此一次,仅此一件,所谓的道法自然,是自然而然。三大行书皆如此,都是草稿行之作,喜悦,悲愤,悲怆,情境状态,跃然纸上,书不为佳乃佳。
中国文学史,中国美术史,中国书法史,中国佛教史,中国饮食文化史,中国音乐史,中国园林史,中国收藏鉴赏史,中国医院史等等。假如没有苏东坡,如同少了一个音符;假如没有苏东坡,那就显得寂寞而且没有味道了。
苏东坡,就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三山五岳,真是“不识东坡真面目,无能深入此山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