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掠影 /(15) 井陉旧县衙
天长古城蔡家大院的对面就是城隍庙,东北角为文庙。因为两个庙宇目前正在修缮,等修缮工程结束后,我们再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对两座庙宇进行介绍。现在从蔡家大院出来,右拐朝东方向前行100米左右便来到了井陉旧县衙。
现存旧县衙始建于明洪武九年(1514年),知县刘谦建,历代均有修葺。明、清、民国,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1958年,这里一直是井陉县县衙和政府的处所。

旧县衙位于城内大街北侧偏东,座北朝南。主要建筑有衙口、仪堂、大堂、二堂、内宅。五组建筑由南向北依次一字形列建在以衙门定位的中轴线上,两侧用房对称布置。县衙大门为一石拱形门洞,门前有影壁,两旁有侧墙,县衙大门顶上建有歇山式钟鼓楼。大门内为仪门,是县吏举行仪式的地方,为一单层歇山式楼阁,面阔三间。仪门之内正面是大堂,是旧时知县升堂差发之地,重檐歇山式屋顶,面阔三间。院中是攒尖顶戒石亭,西侧为工、刑、兵部用房,东侧为礼、户、吏部用房。大堂之后为二堂,两侧建有书房,是旧时知县日常办公之地。二堂之后为内宅庭院。

衙门到内宅庭院的建筑格局,形象而生动地反映出封建时代地方统治者政事活动的状况,建筑之形式。反映出封建时代森严的等级制度观念。整个县衙占地30余亩,是城内占地最大的一组旧的建筑群。而且也是天长古城保护利用开发旅游的最佳之地。
可惜的是明、清时代的县衙大门于1977年被人为拆除,现存建筑多为民国初的建筑风格,但仍然保持了明、清时代的格局。前些年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评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张杰到天长古城调研,来到井陉旧县衙,听完陪同人员的介绍后说,现在全国的旧县衙多为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井陉有这么一处民国时期的旧县衙弥足珍贵。以后在保护修复中,主体建筑就保留民国时期的建筑风格,大门仍按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复旧,这样井陉的旧县衙在全国就有特色了。这一指导性意见到现在仍然有借鉴的价值。

旧县衙内宅后边最高的地方,是日军炮楼,为1937年10月日军侵占井陉城后所建。炮楼分为六层,地下两层为仓库、储藏室,第三层为日伪军驻军宿舍,第四、五、六层为三层交叉火力网,是控制井陉城(天长古城)的制高点。当时日伪军驻有一个加強排,约50多个人。该炮楼规模宏大,保存程度完好,实属罕见,是日军侵华的又一铁证。现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日军投降后,国民党县政府入驻旧县衙。并于民国35年8月,也就是1946年8月,对旧县衙进行了重修。

1947年4月晋察冀军区扬成武部解放了井陉城(天长古城)。国民党县政府重修了的旧县衙只使用了8个月就回归人民,交给了井陉县人民政府使用。

文字编辑/吴同庭
图片提供/旧县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