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我们所说的禅,全名叫禅那。实际上我们真不懂禅。看看南怀瑾对佛经中禅那的解释。
“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不取幻化,及诸静相”
佛说学大乘道的菩萨们悟到了我们的心本来是清净的,本来在圆觉中。以此净觉心,不取幻化,不被外界的幻境所骗,也不要以为我打起坐来,内心空洞洞的很宁静,哦!这就对了,这就是佛。打起坐来很清净,不打坐就没了,这是生灭法。修之则有,不修则无,这是靠不住的。佛法是“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如果在增一点、减一点上面搞,就偏差了,有些人一入佛堂,看到佛像,就觉得好清净,哈!你被佛堂的幻化所骗了。打坐念佛非得在佛堂,然后面对着佛像,再点个檀香,这样才清净,这是取幻化、取静相。不要以为在佛堂才有佛法,到了厕所就没有佛法;念佛一定要在佛堂念,在厕所就不敢念了,万一你坐在马桶上,突然要死了怎么办?不垢不净,佛法遍一切处。
“了知身心皆为罣碍,无知觉明,不依诸碍,永得超过碍无碍境,受用世界及与身心。”
“了知身心皆为罣碍”,我们修道之所以不能成功,就是被身心所障碍住了,打坐刚有一点境界,腿就不对劲了,屁股也坐不住了,这是身的障碍。再来就是心的障碍,思想杂乱,念头来来去去,静不下来。所以佛叫我们修梦幻观,不取动相,也不取静相,彻底明白身心就是我们的大障碍。
“无知觉明”,这四个字可真妙了,这一句在文词上不通,无知与觉明是相互矛盾的,却摆在一起,这是有其道理的。无知与觉明是同样一个东西,没有悟道以前是无明,是无知,我们天天在用,能思想,能感觉,能造业,我们用了一辈子,还不知道他是什么东西。悟道以后,你就明白他是空的、幻的,“不依诸碍”,不在身体上,也不在心念上,“永得超过碍无碍境”,永远超越身心的障碍,也超越无碍——空的境界。到此地步,有什么效果呢?“受用世界及与身心”,此时可以享受物质世界的一切,也可以转过来享受自己的身心。我们一般人活在世上,都被物质所用,都被身体所用,都被我们的思想、情绪、欲望所用,是不是这样?我们学佛修道,要反过来,善用身心。“相在尘域,如器中锽,声出于外,烦恼涅槃不相留碍。”
这个时候,活在世间,一样讲话,一样吃饭,一样做事,但是心中无事,“如器中锽,声出于外”,他同普通人一样,有血有肉,有喜怒哀乐,而内心是空的。此时,烦恼也空,涅槃也空,烦恼涅槃不相留碍。
“便能内发寂灭轻安,妙觉随顺寂灭境界,自他身心所不能及,众生寿命皆为浮想。此方便者,名为禅那。”
如果能够以净觉心,不取幻化及诸静相,同时解脱身心障碍,便能内发寂灭轻安,一切烦恼妄想寂灭了,“生灭灭已,寂灭最乐”。“妙觉随顺寂灭境界”,无处不寂灭不清净,无时不寂灭清净,“自他身心所不能及”,自己以及他人的身心所不能及,已经超越了人世间,此时,“众生寿命皆为浮想”,如同《金刚经》所说:“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此方便者,名为禅那”,如此身心解脱了,这叫作禅。注意!这样才是真正禅宗的境界,不是一句话听懂了,一本书看懂了,云淡风轻便是禅,那毫不相干,云也不淡,风也不轻,身心都是障碍,没有用,那是狂禅、口头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