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名片】
王寒,生于西湖边,长于东海畔,现居杭州。作家,行者,摄影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浙江省作协全委会委员。爱山川风物,爱人间烟火。出版《东海寻鲜》《无鲜勿落饭》《大地的耳语——江南二十四节气》《浙江有意思》等作品二十部计500多万字,策划“有意思”丛书十二部。散文集多次入选各大好书榜,作品入选多种年度选本。
人物 | 王寒有意思
“雨打江南树,一夜花开无数。客厅正对钱塘江,风里有一丝丝潮气。”王寒现居杭州钱塘江畔,在客厅,就可以看到开阔的钱塘江,阳光下,江面上有碎金般的光芒。
王寒的家书香气浓郁,艺术、整洁。“艺术品都是从世界各地带回来的,帮我留住回忆。家里都是我自己收拾的,一年只叫一次钟点工擦玻璃。”
擅长写作的双手,做起家务来也是毫不含糊。
1

不久前,王寒退休了。
退休后,王寒更忙了。
在天台街头镇把祖宅打造成“湖山书房”;活跃于长三角各大美食节、阅读分享会;去了一趟埃及;跑了江浙沪十几个城市;出了新书《东海寻鲜》……
《东海寻鲜》是王寒“有味道”系列的第三本书。“美食将人与人串联起来,所以写美食又不止于美食。在寻鲜的过程中,深入海岛、渔村、水产养殖场、海鲜交易市场以及大大小小的菜场,与一个个有意思的人打交道,听他们讲一个个有意思的故事。”
金圣叹认为人只分为两种:有趣、无趣。王寒显然属于前者——有趣。或换个说法:有意思。说她有意思,不光因为她是《台州有意思》《浙江有意思》的作者,也是“浙江有意思”系列的总策划,更是因为她独特的阅历以及对工作对生活的深度热爱。
台州是一座来了就想吃,吃了还想再来吃的城市。(《台州有意思》)
杭州既风流又风雅。生活在杭州的花鸟草虫待遇都很高,报道规格也很高,西湖边的一只水鸟、夏日里的第一朵荷花,都可以占据当地主流媒体的头版头条。鸟呀花呀什么的,有时候把市领导的活动都挤到报纸的边边角角去了,这一点是杭州的可爱之处。(《浙江有意思》)
金华最有名的高校就是浙师大,被学生戏称为牛津大学和早稻田大学。浙师大是20世纪60年代从杭州搬迁到金华的,学校在骆家塘和高村之间。过去农民天天牵着牛穿过学校,留下一坨坨的牛屎。故学生们戏称其为牛津(进)大学和早稻田大学。(《浙江有意思》)
“有意思”知识点、笑点密集,不时穿插野史秘闻,诙谐有趣。
可以说,王寒是“段子体”写作的开先河者。
《台州有意思》《浙江有意思》分别由569个、1200个段子组成。有了这两本“有意思”,才有了后来的“有意思”系列丛书。该套丛书被誉为全面宣传浙江文化的通俗读本,浙江省地标读物和“窗口”读物。
2019年秋,17个国家的31位青年汉学家来浙江,获赠的伴手礼就包含《浙江有意思》。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驻浙江联络处主任刘铭德,刚到浙江履职时,香港的朋友向他推荐了《浙江有意思》一书,他读后与王寒相约见面数次,阅读与交谈中,进一步了解浙江的人文地理、风土人情。
《南方都市报》原副总编崔向红在《浙江有意思》序言中说,王寒是作家、行者、拍客、使者、藏家、花匠、勇者,一人分饰七角,是何等的写意生活、快意人生。我估计崔老师可能没读到她的“有味道”系列,要不,怎么着都得加上美食家这一角色。

食饼筒、海苔饼、蛋清羊尾、梅花糕……台州好吃,不知从何吃起。她的《江南小吃记》,写了六七十种风味小吃,字里行间处处流淌小吃背后的世情百态和温暖记忆。写到米漾糕,“外表雪白,表面光滑平整,而内里蓬松如海绵,用手一按,很有弹性,软软的,如同按在小孩白胖的脸颊上,手按上去的地方,略微低一些,手一放,立马恢复原状”。不由想到普鲁斯特说的睡在丝绸枕头上,就像睡在童年的脸庞上。
“我想告诉大家,人间有味,是味道的味。”2022首届中华民厨大赛、“拾味台州”台州美食上海推广活动(受邀担任美食推荐官)、“台州菜”美食产业发展大会,到处有王寒来去如风的身影。
她为台州写过8部书:从《无鲜勿落饭》到《江南小吃记》,从《大地的耳语——江南二十四节气》到《江南草木记》,从《大话台州人》到《台州有意思》《山海之间的台州女人》,直至新出版的《东海寻鲜》。最近,台州提出打造“世界美食之都”,她的“有味道”系列也在继续。
王寒说,书写故乡,是她自觉的文学使命。
2

台州是美食之都,别的地方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台州山海通吃,春天一到,舌头苏醒。山里头的黄泥笋,海里头的雪里梅(梅童鱼),是台州人开春的第一口鲜。一碗家常的菜蕻春笋肉丝年糕,能鲜掉眉毛。春风起时桃花开,泥螺肥了鲻鱼鲜。好吃的东西一样接着一样来。到了立夏,率先出场迎夏的是乌米饭、乌饭麻糍和甜酒酿,更兼桑葚紫,樱桃红,枇杷黄,端的是姹紫嫣红。(《鲜在台州山海间》)
在春天,只要一朵花盛开,就会有千朵万朵的花紧随而上。玉兰花一开,就惦记起徽州的油菜花和臭鳜鱼。迫不及待约了朋友,开了五六小时车,直扑徽州。山路弯曲,繁花遍地,有风吹过,油菜花微微摆动,仿佛为春天摇旗呐喊。(《桃花流水鳜鱼肥》)
春天不是季节,而是内心。
王寒的文字和生活如出一辙的摇曳生姿、温暖和煦。不管写什么,都是春风拂面春意盎然春心荡漾。“比起高堂庙宇,我更爱热腾腾的人间烟火。”她说。
在她眼中,万物有灵,不起眼如紫花地丁,被她柔情以待;街边路旁寻常可见的木槿花,被她一次次眷顾。
王寒出生于杭州(母亲是杭州人,父亲是温岭人),童年跟着外婆在杭州,少年时到台州,台州师专(现台州学院)中文专业毕业后,在杭州当了三年初中语文老师,又到台州,在温岭文化馆工作了9个月。之后有两段长长的工作经历——17年从业媒体;13年从业金融。直到2016年重返杭州,王寒在台州生活了33年。
2009年底,王寒离开报社,当时已是台州晚报常务副总编,也是市管后备干部。单位三四百号人,很多同事相互之间并不认识,但业务标兵王寒老师大家伙基本都认识,她在日报晚报都开有专栏,书也是一本一本不停歇地出。得知她跳槽的消息,我们私下议论:去全新领域探路,得有多大的勇气?这也是崔向红称她为勇者的原因。

换了赛道,王寒一如从前雷厉风行勇闯天涯,只是忙碌程度比在报社时增加了三四倍。有人说起她:一天之内,可以拖着行李箱,从给新员工培训到参加省里会议再给同行介绍品牌管理经验。
前几天,暮春之夜,采访话当年,她说当初离职是很快决定的。“从来不会花太多时间纠结,也不太在意外界的评价。”她说,相信只要努力肯干,到哪里都有饭吃。
人生的一次跨界,给了她更开阔的眼界和更多的人生体验。这对一个作家来说,是一笔难得的财富。
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发育史。我想,她的不纠结不在意,是强大内心带来的决断力和自信。而她的强大内心,源于长期阅读和写作带来的知识积淀和独立思考。
3

王寒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母亲毕业于杭州大学俄语系、父亲毕业于山东大学历史系(最初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作,后来回到故乡)。值得一提的是,王寒的外公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伯父毕业于复旦大学。识字起,王寒就开始了自主阅读。特别是寒暑假,母亲总是从图书馆借回整箱整箱的书。
也许一个人的天赋、性格在很小的时候就已展露,一个人的人生旨趣也在少年时期就已成型。“书看了很多,就有了写作的冲动,小时候的理想就是当记者和作家。写得顺手时,觉得打字速度跟不上头脑中文字喷涌的速度,当然也有思路枯竭的时候,那就按下暂停键。”她说,整理房间、打理花草都是放松的方式。
王寒之前在椒江赤龙山脚下的家里种了137盆花。现在杭州的家,阳台上有70多盆花。早晨看书写作累了,就去阳台巡视一圈,看看哪些花草需要喝水。
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在于业余时间。
从最初的《花事》《少见多怪王小姐》到最近的《东海寻鲜》,20本书,500多万文字,全部工作之余完成。
一年115天节假日加上工作日的八小时之外,王寒说时间好好利用起来可以做很多事情。
“当记者的时候,走到哪写到哪,报纸的文章有时效性,练就了写急就章的功夫。写文学作品相对时间充裕。进入写作状态时,一般清晨五六点开始写作,中午休息一两个小时再继续,晚上很少写作,很少熬夜。各种稿约从来不拖,都会在约定时间前交稿。可以连续一两个月每天清晨五六点起来写稿,写完后休整一段时间。我不推崇苦行僧那样的生活,我对生活品质有要求,当然,条件不允许时,也可将就。我们所作的全部努力,不就是为了让生活更美好吗?”王寒总结,“能在工作之余出这么多书,主要原因是专注度特别高,做一件事总是全力以赴。”

迟子建说:“一个作家命定的乡土可能只有一小块,但深耕好它,你会获得文学的广阔天地。无论你走到哪儿,这一小块乡土,就像你名字的徽章,不会被岁月抹去印痕。”
对于王寒,台州是她的写作富矿。她说:“故乡的人文、历史、节气、风物、民俗都为我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写作素材。接下来,‘有味道’系列还要再出三本。”
离开报社多年,王寒几乎没有变化,皮肤白皙、体态轻盈,乌黑浓密的短发、小香风上衣加百褶裙,语速还是很快,说一大段不带歇。
问:“谁影响了你,你影响了谁?”
“行走天下,是受三毛的影响,喜欢她的特立独行;独立思想来自《简·爱》;批判精神来自鲁迅等。还喜欢读梁实秋、汪曾祺,他们的文字通透、温情,他们是生活家,把寻常日子过得有滋有味。也深受金庸的影响——年少时读他的书,播下了快意恩仇、敢爱敢恨的种子。” 王寒欣赏敢想敢干的女性,她说到一位天台女性,是做文旅的,叫陈丽娟,立说立行,不到三个月在龙溪打造了一个多彩田园。对于行动力强,做人痛快,做事干脆的女性,她总高看一眼。
“缘分很奇妙,从前爱读三毛,后来担任了两届三毛散文奖初评委。”听王寒讲话,自然流畅又有一定的跳跃性,“至于我影响了谁,我并不知道我影响了谁。”之前在一场分享会上,读者丁蔚慧表达,是王寒影响了她的人生。她之前在书店卖书,互相认识后,王寒鼓励她多读多写,现在她做公众号、做电商,活得自信而丰富。
采访那天晚上,因为第二天在钟书阁有一场《东海寻鲜》新书分享会,对谈嘉宾特意过来征询王寒意见:你希望我明天提哪些问题?
“随便提,我基本上接得住。接不住就直接说不懂。”这样的回答,很王寒——不端不装不迎合。
有人说激情会护佑生命的意义,让你所遇到的每一天有所不同,最终让你与众不同。
对生活有激情、古道热肠、对人对事坦荡,让王寒与众不同。
4


旅行的深层意义是什么?加缪说,最有价值的部分是恐惧。旅行者离开旧环境,一种模糊的恐惧随之而来。正是在恐惧中,人变得敏感,外界的轻微变动都会震颤不已。你的内心再度充满疑问,要探问自身存在的意义。
自称“女汉子”的王寒估计不会认同加缪的观点,对她而言,旅行、养花、阅读、写作、逛菜场等等都只是生活方式。
“每次出一本书,就奖励自己一趟出国游。比如埃及游,就是奖给《东海寻鲜》的。”今年3月19日,王寒和一众朋友组成小团,开启了埃及之旅。行程从开罗到孟菲斯再到亚历山大、阿斯旺。去看了金字塔、阿旺斯大坝、卢克索神庙、红海。最值得一提的是,临时决定去参观大埃及博物馆。
这个博物馆“壕气冲天”,是全球最大规模展现单一文明的考古博物馆,自2002年立项,2005年动工,迄今已耗资10亿美元以上,被誉为2023年全球最值得期待的新开博物馆。
王寒说博物馆建筑气势恢弘,漫步其中,有时空交换的感觉,特别震撼。馆内拥有16万件珍贵文物,目前没有全面开放。大厅的中央,是“镇馆之宝”——拥有3200年历史、重达82吨的巨大拉美西斯二世雕像……因为是最早进馆参观的中国游客之一,王寒还专门接受了省媒记者连线采访。
“刚定下来,准备下月初出发,去匈牙利和塞尔维亚。今年下半年去北极,或者去西班牙葡萄牙。旅游让我更深地观察这个世界,洞察人性,让我拥有充实的精神世界,并结交到很多朋友。”在王寒看来,朋友相处没必要腻歪,边界感是一个人的宝贵品质。比如杭州邻居很熟悉,也只限于在走廊上聊几句。世界丰富多元,感叹时光匆匆,多年来发型不变、穿衣风格不变,图的是省时省事。
看过洛阳的牡丹、东京的樱花、荷兰的郁金香、法国的鸢尾……王寒说,还是老想着再跑去看花,常常需要横下心来,把自己逼回书房。毕竟写作需要大量的知识储备。比如写《浙江有意思》,翻阅了省内所有地级市地方志,每本都比砖头厚;写《东海寻鲜》,读了厚厚的《嘉定赤城志》《浙江省水产志》《浙江海洋鱼类志》等。有时书中十几个字的一句话,会被她扯成两三千字的稿子。反之,有时为了印证短短一句话,需要阅读几千几万字的资料。
同事刘蒸蒸说:“王寒可能会被有些人误读,以为她的文字偏浅,其实背后是很深的功夫和功底。”
“走过世界七大洲40多个国家,最远到达南极;走过中国所有省市(自治区)和台港澳地区,最爱是江南。”王寒说,江南是“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是“杏花春雨”,有山水之美、风物之盛,又有人文之厚。江南不仅是地理名词,还是一种意象。
5

秋高气爽的时候,跟着彪兄回到他的老家。他的老家在天台寒山湖边上,湖光山色四时俱美。到了十月,桂花开了,山里的各种果子熟了,彪兄带我打栗子、采藤梨,捣麻糍,着实快乐。(《毛手毛脚 山野一鲜》)
彪兄就是王寒的先生,报人、作家、木刻艺术家,他们曾在《大地的耳语——江南二十四节气》《木上江南》《有意思》等书中有过合作。同时,曾多次出现在王寒的文章中,比如《我与一江水》,有两段很有意思:上世纪80年代,中国掀起一股漂流长江黄河的热潮,我的先生那时是个热血青年,还没有成为我的男友,他有着冒险家的勇气,曾骑着自行车从临海到上海,也曾冒险跨过激流瀑布之上的狭窄石桥。被勇士漂流长江黄河的壮举感染,他决定漂流台州的母亲河。
他找来汽车轮胎当皮筏,从老家天台始丰溪上游起漂,开始了为期七天的冒险之旅。白天经历激流、险滩、暗流,晚上睡在路廊,蚊叮虫咬。从始丰溪一路漂到灵江,一直漂到椒江口才结束。七天的漂流,晒成黑人。
彪兄、黑人、某人,都是王寒对先生的称谓,她还戏称他为“统赞部”部长,因为彪兄喜欢在人家微信下面点赞,有时没细看,人家脚骨打断发圈记录,他也照赞不误。
这对作家伉俪,日常生活也很有意思:
向某人请教某个典故的出处,某人逮着机会,洋洋自得抖了一下自己的古文功底,从盘古开天地一直讲到新文化运动,然后说俺学问有待提高,要谦虛学习,多叫他几声老师才是。
俺不服,拿出这句马年拜年词:骅骝驰骏骁,骊驹驻骄骜;骐骥骇弩骀,骐骎骞骙驯。俺向某人承诺,如果他全念对并解释每个字的意思,俺每天向他请安并执以师礼。某人看了一遍,借口散步,消遁了。
他们的独生子小名老虎,已是虎虎生威的大小伙子了,浙大博士一年级在读,读的是西方哲学。
王寒说最近在读葛亮的《燕食记》以及很多作家朋友送的新书。还担任一部美食纪录片的美食顾问。还有多场新书分享会等着她。
“平常一日三餐吃什么?”很好奇,问。
“通常家里餐桌都是海鲜唱主角。有时一个人在家,看书看得忘了时间,可以5分钟解决一顿午餐:冰箱里取出酒酿、小汤圆,煮至八分熟,加入陈皮红豆沙,最后加入一勺桂花酱。”
繁简随心。
她说:“我不负时光,时光亦不负我。如此,甚好。”

读写人生
黄保才
在所有当代作家中,我最熟悉的莫过于王寒了。她写的每一本书,我都有她的签名本,除了她日渐圆熟、挥洒自如的签名,还写有我的名字,从最初的《花事》到今年新出的《东海寻鲜》,整整20本,概莫能外。
不只是因为我们曾经是同事,我才一本一本认真读她的书,她的著作,实在过于引人入胜。每次打开书页,你就欲罢不能,一口气读完——只要你有时间。这绝不是我一个人的感受,王寒的书,备受大众读者喜爱,而且不分年龄。每一次新书分享会,她的面前,总是排着男女老少长长的队伍,等着她签名。我身边人对她作品也爱不释手、一睹为快。这不,为了写这篇文章,我在书架上翻找她的作品,意欲重温其文字之魅,却发现有几本不见了,才想起当时自己看完,被谁“借”阅不归。也罢,对作家来说,自己呕心沥血写就的书,有人捧读总比束之高阁要好得多。
我重新翻阅了手头的《纯属戏说》《刀子嘴豆腐心》,扑面而来的是王寒机智麻辣、幽默风趣的文风。在文学创作领地,“风格即人”,这种轻松诙谐的风格或多或少贯穿在她所有作品中,王寒因而堪称一位难能可贵的本色作家。近些年她写美食、节气的作品,像《无鲜勿落饭》《江南小吃》《东海寻鲜》《大地的耳语》《江南草木记》等,字里行间无不释放着令人莞尔一笑的诱人气息,至于《台州有意思》《浙江有意思》这些“段子体”作品,则更是让人忍俊不住,捧腹大笑,笑毕还陷入一丝沉思:生活仿佛真的就是那么回事儿!我讲这话的意思是,王寒笔下的文字,最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一部文学作品,如果说有什么使命的话,那便是拨开纷繁的迷雾,揭示生活的本来面目,教读者厘清人与自然、人与人和人与自我的关系,进而更好地认识自己。
作家的创作成果转化为社会价值,是要靠读者主动参与才能完美实现的。王寒作品具有普适性,合乎全年龄读者的口味,那天我参加《东海寻鲜》分享会,发现上至七八十岁老人,下至十一二岁小孩,都对新书表现出浓厚兴趣,看得津津有味,听得全神贯注。但我感觉到,青年读者群体对王寒作品情有独钟,读过她的书,听过她的讲座,姑娘小伙很难不被吸引成粉丝的。有个男青年在海外念大学,竟慕名要家里人把《无鲜勿落饭》《江南小吃记》寄过去,他要好好一读,惹得同样以写字作文为生的父亲好生钦羡,又不无困惑:自己写的为啥就不受待见?
只能说王寒很懂年青人,后者所欲所求、所思所盼,相当一部分都可以在她的作品中获得满足,找到答案。这当然不是说王寒的创作价值取向有刻意迎合青年群体的成分,而是她本人对生活的态度与当代青年总体价值观高度契合:爱别人,也爱自己。
除了后天的勤勉,一个作家原生家庭的影响足以左右写作所取得的成就。王寒出身于书香门第,从小在做大学老师父母的熏陶下,好读书,读好书,并且立下当记者和作家的志向。她天资聪颖,对读书痴迷培养了她对语言文字的高度敏感和高超驾驭能力。更重要的是,读书为她打开了一扇又一扇观察思考世界的窗口,“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她对大千世界充满好奇,对生活乐观进取,她又是个凡事认准了就勇往直前付诸实施的“行动派”,因此自然而然成为除了笔耕不辍的高产作家外,一个勇闯南极的旅行者、一个拍好照片的摄影师、一个沟通无限的文化使者、一个爱侍弄花草的花匠、一个独具眼光的藏家,一个“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美食推介者。所有这些多姿多彩的生活角色,反过来为她的写作积累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催生出井喷泉涌般的灵感。说句实在话,如此这般对生活的热爱和经历,对一个作家而言,要想不“著作等身”都难。
从报人转型为专业作家,王寒自信满满,水到渠成;从体制内走向体制外,王寒毫不犹豫、毅然决然,她有自知之明,凭才华挺立社会、行走江湖,用作品赋能生活、引领时代。如今从职场上退休了,但创作生涯没有“退休”之说,作家思接千载,心游万仞,审察世界,抒写人生,读书和写作就是一枚硬币的两面、一辆车子的双轮、一艘船舶的双桨。
纵观王寒创作道路,从“小女子”散文到“段子体”文章,再到美食、节气等人文写作,她涉足的领域渐宽,知识的播撒变广,文笔的锤炼更精,思想的探索趋深,情感的传递愈发打动人心,她的作品蔚然大家风范。“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从职场退休后的王寒,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身读书写作,期待她以自己的方式活出人生新的精彩,写出更多读者喜闻乐见的精品佳作!
(望潮客户端记者任健/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