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博物馆”自诞生之日起,不居庙堂之高,而是走入寻常百姓家,成为每个人皆可拥有的小历史库。从而不论你在哪里,我们都将一起启程,去探寻“博物馆”的另一重含义,开发人类对自身新的认知和理解! ——《我的博物馆》作者:盛蕾
国际博物馆日|作家盛蕾带读者构筑《我的博物馆》
5月18日,“世界博物馆日”当天,作家盛蕾携由外文出版社出版的新书《我的博物馆》做客北京美后肆拾“美好演播厅”,与知名作家、学者、艺术家、广大读者一道,分享新书创作理念及人生故事,与大家共同探讨建立“人类个体博物馆”。
2023年“5·18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为“博物馆、可持续性与美好生活”(Museums, Sustainability and Wellbeing)
新书《我的博物馆》应是今年“世界博物馆日”在国际最受瞩目、也最特殊的一座“博物馆”——在这部创新跨界作品集里,作者将自己的人生“建筑”成了一座博物馆,发出了在现有“集体”实体博物馆的对岸,建立“个体博物馆”的新主张。
继上个月本书伦敦国际书展全球首发受到广泛关注后,新书《我的博物馆》的内容和理念在国际国内读者中持续发酵,盛蕾通过本书在全球率先提出的“构建人类个体博物馆”的新主张,以及平等关注每一个生命体,百姓皆可构筑自己人生博物馆的“人民性”理念;和无国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广博情怀——在不同行业、不同读者群体中皆引发热烈反响和讨论。书中轻松舒展的氛围、极具思维锐度的创新设想、饱含真挚活力的情感,让很多国际汉学家和专业出版机构从业人员耳目一新,也令许多不同职业的读者在读完之后,都从不同的视角给予了精彩的解读。





分享会上,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侨办原副主任,中国华文教育基金会理事长任启亮读后指出:这本书里提出的“构建人类个体博物馆”的理念不仅是“创新”,更是“创造”;鲁迅文学奖得主、中国作协军事文学委员会副主任刘笑伟指出:盛蕾的《我的博物馆》唤醒了每个人心中那座(还没有被意识到的)美好的人生博物馆;著名散文家张庆和则从内容真挚感人的角度阐述了“我的博物馆”带给读者的共鸣;北京市作协副主席王升山代表未到场的北京市老舍文学院副院长周敏表达了对作者和《我的博物馆》的美好祝愿;中国版权著作权协会的文学总监王子君女士感概每个人都应当建立一座自己人生的博物馆。
茅盾文学奖得主、《人民文学》杂志社副主编徐则臣;获得五个一工程奖等多项大奖的著名导演宁海强;英国侨领、英国北京联合会会长李海女士;北京大学副研究员、心理学专家、博士生导师吴超等通过视频方式从各自职业的视角表达了自己对新书《我的博物馆》的精彩理解与祝贺。



因作者在书中创新举办了全球第一个“书籍中的画展”,致敬中国传统文化“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分享会上,作者盛蕾为参与“书籍中的画展”的小画家代表赠书,并邀请小画家代表朱益熠(8岁)等发言,分享创作书中“馆藏”的美好经历。
本书封面的风格化设计在伦敦书展上受到了很多读者的关注和好评,参与本书装帧设计的北京博声国际文化交流公司星火设计室设计师之一的郭婉茹女士代表设计团队向大家交流分享了本书设计理念,引发在场读者的共鸣。
分享会上,读者踊跃与作者进行交流互动,纷纷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和对书中提出理念的理解。

分享会结束后,作者盛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到:“《我的博物馆》是一个开放式命题,是一个全新的归纳法,也是一个独特的方法论。选择美后肆拾作为新书国内首发地,是因为美后肆拾正在做“美忆仓博物馆”,在向附近的市民征集富有生活记忆的老物件,这和我新书的主题是一个美好的相逢!”

▲《我的博物馆》
图书简介:
这是一部目前还无法被定义的书:作者打破以往文学分类的壁垒,以实体博物馆的展览结构,构建了书的抽象“建筑”体系。并以自己独有的创新思维视角和灵动写意的语言氛围,将自己人生经历的一个个生动的故事转化为“馆藏”,把自己对生命的体悟和对世界的思考跃然纸上——在作者为我们构筑的这座“人类个体博物馆”里,既有家国情怀的“大我”,又有真情实趣的“小我”。
这一切的出现,都会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忆起我们自己的人生,和自己心灵深处那座“我的博物馆”。
作家盛蕾简介
盛蕾,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北京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人民文学》《青年文学》《解放军报》等;部分作品结集出版入选《潮北京》系列丛书、《新北京 新京味》系列丛书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