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份久别的温暖

我不是作家,写不出优美的文章,我没有多少文化,不会掺杂花哨的修饰词语,因我读书不多,习惯了直来直往地叙述,只能用最纯真朴实的话语,表达真诚的情感,书写自己的点滴故事。
今日,以记事随笔文体,分享一件我近日突如其来的惊喜“一份久别的温暖”…… ----题记

1
接到特殊的邀请
“叮铃铃”手机铃声响了,我顺手接了起来,电话里传来一位语气和蔼的陌生男人声音“喂,您好,您是李老师吗?”
“我是李忠,您好,哪位?”我以为是摄影界的哪位影友回了一句。
“李老师,好不容易联系上您了,我是您的学生蔡家庄的粱生绿,在巉口小学您给我们当过初一的班主任有印象吗?”
“啊,我的学生!对,对!我年轻时在巉口小学当过几年社请教员,离开学校几十年了,个别学生的目样依稀可见,但名字叫不上了”,我很惊讶,大声喊话把身边的老伴还吓了一跳,人老了耳朵也有点不灵了,说话声音大了些。
“李老师见面您就对上号了,您的学生张逢春清明节期间回乡扫墓,利用这个机会邀请您和几位老师及几个同学坐坐,叙叙师生之情,张逢春特意说一定想办法把您联系上、邀请到,他没有您的联系电话,十分想见见您。”
……
……
79年我就离开了巉口小学,至今整整四十四年了,对大多数学生已记忆模糊不清,张逢春同学在我脑海里还是有一定印象,他是全班学习成绩最好的学生,班上的学习委员,家住冯家岔。
记忆中的他性格内向,见人羞涩腼腆微微一笑,长的英俊端庄,穿的干干净净,圆圆的脸蛋,一双晶亮的眸子,明净清澈,是一个善良懂事听话的男孩。
九年前,每逢节假日我常收到张逢春学生的电话问候,只知道他在国家某部门工作,常年在外,就不便了解详情。我退休后,为减少和外界不必要的联系来往,安逸的过自己的退休生活,换了新的电话,我们就失去了联系。
这突如其来的学生邀请,让我十分高兴,学生们还没有忘掉他们小学的老师,还能记得那段纯朴的师生之情,令我格外感动!顿时,我好像捡回了多年不曾有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浓浓师生情,拳拳桃李意,这不是一般邀约和聚会,是一份沉甸甸情谊,是一种感恩,是一种人间温暖,也是尊老爱幼、尊师重道、和睦友善、仁者爱人传统文化的传承。
虽然我身体不舒,还是决定要去一趟老家,见见几十年没见的学生和几位一块共过事的老同事,人到了古稀之年,健康、情感、友情是最珍贵的,我痛快答应了学生的邀请,立即订上了4月3日前往定西的车票。

2
迎风冒雪去赴约
清晨7时,我走出家门,一股凉嗖嗖的冷风扑面而来, 门外下着毛毛细雨夹搀着碎片的雪花,让人感到了卯兔年润二月倒春寒的滋味,我穿着过冬的棉袄,叫了个“滴滴”,直奔宝鸡南站。
8点38分,踏上了D2719向西去的高铁,一声鸣笛列车缓缓驶出宝鸡南站,随着列车慢慢地加速,车厢里播放出优美动听的乐曲,拉开了我回忆校园生活的序幕……
学校教室里朗朗读书声,操场拔河、打球的吵闹声,放学队列的唱歌声都在我耳边回响,办公室一叠叠要阅改的各课作业本,每位老师和学生可亲的容颜在我眼前不断浮现,过往的一切依然历历在目,仿佛还在昨天……
1976年我曾经在定西县巉口小学担任过三年社请教员,79年我们家搬回定西县城。从此,我告别了我人生中获得第一桶金每月能拿到15元工资的地方,离开了培养、锻炼、提升我能力的学校,挥别了帮助过我的同事和我的学生……
回眸过往,三年任教的那些点滴经历,对我走向社会有着很大帮助,三尺讲台给了我自信,确立了我的三观,对我后来的工作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巉口小学是我入职的首个平台,几十年来,她的容颜一直储存在我记忆的情感之中,那里有我的青春,那里有我走过的足迹,那里有手足情深的老师和学生,那里也有我的无奈……
虽然说自己是个高中毕业生,其实知识乏匮,文化基础很差,从小身体不好,经常有病,上小学多时请假,家庭处境和生活条件不好,没有稳定的居处,多次搬家,我仅小学期间转学三次。加之,身体残疾,遭人歧视和讥笑,自卑让我打心底里不爱上学,恰逢“文革"期间停课闹革命,小学期间就跟本没有学到什么知识,识字也不多,后来糊里糊涂初中、高中总共四年算是混了岀来。

刚进小学当教员,学校设有二个戴帽初中班,我接上了初一.一班的班主任,“仓里没粮,心中发慌”,那时我工作压力很大,在刘兆珍校长的严格要求和关心下,老师们的鼓励支持下,给予了我自信和动力,我边学边教,在小学那神圣的三尺讲台上除没给学生上过体育课外,其余的语文、算术、英语、生理、音乐等科目我都上过。现在想起来自己感到十分可笑和惭愧,误了学生,虽然说那是一个时代的悲剧,对学生而言白白浪费了最美好的一段年华,同时对自己也留下终身的内疚和自责。
十年文革刚刚结束,县上要求对有条件的学校开起英语课程,我和老同学张有才老师,暑假期间被学校派去参加了县教育局举办的暑假教师英语培训班,我们冒着暑日,踦上自行车去离巉口90华里路程的内官营镇锦花村五.七红专学校培训学习。
经过封闭式一个假期的集训,我学会了国际音标,基本上能拼读一些简单的单词和阅读常用英语词语了。回校后,校长让我上英语课,逼着鸭子上架呢,硬着头皮说“洋话",没想到竟然我成为本校首次教过英语的老师,为我几年的教师生涯增添了一点光彩。
当我沉浸在留恋三尺讲台时,突然听到播音员说"各位旅客,列车前方到达定西北站,要在定西北站下车乘客,带好随身携带的物品,准备好下车”。
列车10点20分准时到达了定西北站,下车后定西下着鹅毛大雪,我小心翼翼往车站出口走去,老远看到岀站检票口两个人向行人招手,没想到他们竟是来车站接我的学生,一位是甘肃中医药大学教育硕士、副教授张学东,一位是东方红中学物理教师张信。
走到二人跟前,我马上认出了张学东,我们是一个村的人,当年我家下放到他们生产队落了户,张学东虽然几十年也没见了,大模样还能认得出来。
那位两鬓花白,戴着眼镜,面容稍瘦,面带微笑的张信学生我就记不起了。
两人热情招呼我上了车,车内很暖和,我说“好热伙呀”,张信笑着说“怕李老师冷,我一直打开暖气让预热着车”,接站、预热这一暖心举动,让我倍感温暖,没察觉到下雪天的寒冷,我们边说边笑,车直驶聚会的地方……

3
久别重逢情意浓
我们到了酒店,上了二楼进了餐厅,时间还早,其他人没有到来,张信急忙叫来服务员先泡来一杯茶,递给了我,他给我说“李老师,今天我们还邀请到了成顺清老师、李岩峰老师、张有才老师、贾怀忠老师,可是贾怀忠老师突然有特殊情况来不了了”。
我听到他们来的消息,非常的高兴,因为顺清老师、岩峰老师我们在一块共过事,怀忠、有才我们仨是同学,分别都在巉口小学任过教,他们都是我的兄长,一辈子干了一件事“育人”。一支粉笔、一个黑板,一把戒尺,一个讲台, 书写着他们的人生篇章。他们默默无闻,任劳任怨,用心血浇灌花朵,桃李满天下,把一生的精力都奉献给了教育事业上,功德无量,令我敬佩!
我离开学校不久,他们也逐渐都被调往其他学校担任校长,今天见到久别的老朋友,不知我心里有多么的开心,也了结了我多年想见他们一面的心愿。
不一会儿,推门进来几位,张学东上前逐一向我介绍道:“这都是你的学生,粱生绿、粱海、任志斌、蔡志荣、万福荣、张晓德、张建军”,我们握手、拥抱、问好,在交谈中了解到,学生们都五十多岁了,有的都有孙子了。在寒喧中,不知谁说了一声“向这儿看”,用手机抓拍了下面这张照片。
随后李岩峰老师、成顺清老师、张逢春、张有才老师陆续到来。成顺清老师、逢春同学不是学生给我介绍,我跟本没有认得出他们是谁?他们都已头发花白,额头上爬满了皱纹,比我想象中的稍微老些,却他们眼神敏锐,面色红润,精神抖擞,身体健健康康。

“最美人间四月天,花红柳绿春满园”,“最喜不过相逢天,把酒言欢尽笑颜”,这几天陇原大地春寒袭击,室外大雪飘飞,北风凛冽,室内春满人间,欢声笑语,满面春光,多么温暖。
往事如烟,温馨如昨,你一句,我一言,忆当年,谈往事,说当下,表心愿,倾祝福,感慨万千,大家重温一同走过的日子,回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张逢春同学激动地说:“三年世界疫情过后,最深感悟就是活着好、健康活着更好、喜乐平安健康活着最好!
值此之际,借清明时节回乡扫墓探亲的机会,与多年未见的初中老师同学小聚小酌叙旧,一杯茶品味人生、杯杯酒酣畅尽兴、言谈中吐露真情…庆幸高兴爽心!
感恩感谢启蒙老师(成顺清、李岩峰、张有才、李忠、贾怀忠等)当年的教育引导,奠定了我们人生的知识基础、旅途基石,点点滴滴记忆犹新,影响人生里程,永生难以忘怀!师生情、同学谊、难忘怀!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复兴之大局,虽有黑天鹅灰犀牛接踵而来,但科技创新一日千里,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深刻改变着人类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方方面面。
庆幸我们身处新时代、践行新理念、踏上新征程、享受新生活、融入新格局,应对太多太多不确定性,需保持好心态、调整好状态、校正好姿态,时刻不能放松学习思考,时刻准备应对风险挑战,时刻不忘进取创新,积极捕捉机会、不断应对挑战,适应时代脉搏节奏,努力实现健康活着、平安活着、快乐活着、有尊严活着、有为有价值活着!
以上与老师、同学们共勉,祝愿祝福老师、同学们健康平安、喜乐吉祥、事事顺意!”
成顺清老师说“我教书匠一辈子,时隔四十多年后,和大家见面,感觉真好!今天是我最开心的日子,相聚虽短情谊浓浓,分别虽长思絮万千,让我们的友谊长存,谢谢逢春及各位同学的热情招待,祝同学们心想事成,幸福安康”。
贾怀忠老师也发来微信表达心愿:“老师们、同学们大家好!
这次聚会,很想见面,事出意外,实感遗憾。谢谢逢春给大家一次会面的机会,感谢你到现在还记得我,作为老师,最大的幸福,没过于他教过的学生记得他。
四十五年,弹指一挥间。四十五前,我初入社会,学做老师。和你们及一届届学生,教学相长,成为一个合格的老师。是你们做了垫脚石。愧对你们。欣喜地看到现在桃李满天下栋梁报效国家。此生足矣。我在苏州,有机会一定来玩,祝大家开心、健康、幸福”。

万富荣同学拿起酒盅:“感谢逢春给了我们师生相聚的平台,一晃四十多年,弹指一挥间,无论是当年年轻的老师,还是青春岁月的同学,现在都巳经是银发苍苍,历经人生岁月的艰辛,都已是花甲之年。有一种缘分是师生关系,有一种情怀是师生聚会,师恩难忘,我敬老师一盅”。
“老师最大的欣慰是他的学生还记得他啊!我十分欣慰。”岩峰老师面带笑容说着,高兴地合不上口……
有才老师,“撸起袖子猜大拳,一切都在酒里头”。一轮过后,满面红光,返老还童,精神焕发,师生融入一家。
张信感叹地说“四十多年的师生情、同学谊,今天在雨雪霏霏的春天里再次点燃,幸福地回忆,让人一次次感动。”
让我没想到的是粱海同学突然用一口流利的英语说“Good morning, my classmates. My name is Li Zhong(同学们早上好,我的名字叫李忠)李老师上英语课介绍自己的句子我还记忆犹新……”。
讲台三尺,粉笔一支 ,黑板一块,师生之情,实在难忘……。
几十年,我没有走出巉口小学那块沃土,我抑制不住内心情感,谈了感谢、感动、感悟之类的三点感慨……。两盅醇酒饮下肚,餐帘纸上写了一句《师生重逢》的感言:
《师生重逢》
卯兔之年 春寒料峭
大雪飘飞 北风凛冽
师生重逢 依然温馨
昔日之生 今日之友
一别半生 相见白头
师生厚谊 永存于心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纵有万般不舍,也有分别的时候,下午四点,我和大家依依惜别,张信、张学东二位同学又将我送到了车站,乘上了向东去的列车……
凝视着车窗外移动的景物,我自言自语的念叨着“再见,故乡!再见,同学们……”
写于2023年4月8日陕西宝鸡
作者简介:

轩毅 真名李忠,甘肃省定西市人。是一位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残疾人。酷爱摄影艺术和文字写作,近年来在网络平台发表了多篇随笔和大量的摄影作品,得到广大读者的一直好评。他的传略分别收录《历史陇中艺林人物》《甘肃省摄影家集》《中国摄影家大辞典》《中国摄影家全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