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吴菊香、女、生于1972年、大专学历、1990年7月参加教育工作。现任宜川县第四幼儿园小一班教师。从教三十二年曾在第二届“全国教师语言文字基本功大赛”中获三等奖;陕西省教育学会教学设计《我的身体》、《快乐的邮递员》均荣获陕西省二等奖:延安市优秀辅导员:宜川县优秀教师称号。2021年7月在延安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评选活动中《我陪孩子长大,孩子们陪我变老》获一等奖:2022年7月《生命里因有这群“小淘气”而精彩荣获一等奖;2022年11月《以延安精神谱写新时期学前教育》荣获二等奖;曾在《中国教师》,《教育学文摘》:《宜川飞瀑》,《宜川中小学德育》杂志刊发作品,撰写100万字的手稿,其中有多篇论文。
与杨丽霞之间的那些事
作者/吴菊香(随缘)

我和杨丽霞认识几十年了,那时候我们都在农村任教。但不在一个乡镇,我在丹州镇驻村任教,她在云岩镇任教。县教育局抽各乡镇年轻骨干教师参加职业中学为期两年的幼师、音班美培训。我和杨丽霞有幸分到了幼师班,刚来我们互不熟悉,老师布置的任务各自默默完成。一周后慢慢熟悉了,那时候刚流行舞厅,每到晚上七点半我邀班里的年轻女子去舞厅学跳“交谊舞。”那时,我们农村来的个个像“土老帽”进去后面面相觑,拘束,各自坐在舞厅一个旮旯里欣赏别人跳。偶尔也会有人请我跳,在很短时间内我就学会了,别人邀请很自信的去跳了。那时快乐的像只小鸟翩翩起舞。杨丽霞她们几个仍旧坐在哪里一动不动。但是,喜欢听音乐每晚准点随我去舞厅。早上按时去职业中学认认真真听县幼聘请的王丽芳老师讲课。
至今我记忆深刻,王丽芳老师穿着时髦、干净利落,画的简笔画线条简洁明了、做的手工精致,对学员要求很高。是我平生认为最负责的老师。我和杨丽霞每次听老师讲课都很认真,放学了,别的学员走了。我俩个扔在教室里加班加点把自己的“作业”认真完成。偶尔,周六周日在一起制作手工。后来,我们两个在班里突飞猛进,我俩做的手工受到王老师的表扬。记忆中做了好多手中,用补缝的兔子、布娃娃、长颈鹿、跪着的梅花鹿等等。找不到可以利用的废旧物,我们跑到木材加工厂要来的木渣子、装进去当内芯,做出来的动物活灵活现;我们八九个相跟一块去街上捡烟头拿到教室里粘贴干枝梅、猫、鹿等;捡来各种形状的树叶进行粘贴,去当地医院注射室找来的青霉素小瓶瓶做成大小房间的吊饰——风铃,自己都不知道做了多少个。邻居结婚也给做,楼上楼下的邻居每家送一个。越做手工手指越熟练、精致;我和杨丽霞住的很近,仅隔一条马路,我们整天形影不离,这是我和成她成为好朋友的的前提条件;我影响最深的不止这些,记忆中最深的是她们几个利用周日,跟我去地里帮我收割小麦,掰玉米、摘苹果;实习时候临近毕业,她与陈艳芬住一起,一个塑料盆破了。她非买一个让陈艳芬带上。那时我心里想至于吗?不就一个塑料盆吗?争着非买的离走送给她。
几十年的深交也彻底了解她们一家的为人,一件细小的事情,都记在心里。在她父母的言传身教下她从不占别人一分钱便宜。与人为善,对人热情。时刻记得别人的好。生活虽然艰苦,她都乐观向上,每天早出晚归打两份工,还要照顾两个孩子。令我最感动的是:2002年,我出了一次严重的交通事故,快好时由于骨折打石膏脚腕直的不能打弯,医生建议我没事就去爬山锻炼。她听后让我来延安,在延安她所在的公司里面给我找了一份看门市的活,可以和她同吃同住。她主管公司的财务,我照看门市。每天清晨早起带着我爬清凉山,刚开始上山还行,下山困难,自己有恐高症,加之脚腕弯曲不了。一走一拐,她用矮小的身体扶着我庞大的身躯,缓慢的行走在弯弯曲曲的山路中。下山后,带着我很快吃早餐然后进入工作。后来她弟弟得了肾病去多地求医,花费了好几万也没痊愈,对于一个农村家庭负担加重,再后来医院开出来的针是我负责给他扎针、吊针,一天三瓶。持续了三个多月,她弟弟康复了。后来,娶妻生子一家过的其乐融融。年龄越大记忆越发清晰。
前段家人住院,我没告诉杨丽霞我在延安。无意间和她视频,她说:“你也不来延安叙叙旧。”我只说:“有事在延安。”具体什么事情没告诉她,我是不想给她带去麻烦。下午时分,她忙完店里事情打电话请我吃饭,我拒绝了。第二天,下午又打电话请我吃饭,邀请我去她新居住。忙完医院我就去她家里了,结果到了她家里,又是给我弄凉粉、又煮玉米,熬稀饭。谈话中知道家人病了要去看,我婉言拒绝了,“下午时不去看病人。”她说:“原来还有这么个讲究。”过了一个多小时她又联系弟弟一家人非请我去外面吃火锅,我实在吃饱了。她执意要去难得一见,我们各自忙是好几年没见了,忙的时候甚至没有一个电话,不发一个微信更没有问候的话语。我们彼此了解对方,友谊没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淡。过了半个小时她弟弟开着车带着老婆两个懂事的女儿来到火锅店给我们打电话让赶紧出来。当见到他们一家人赶紧告诉他老婆:“这就是当年给我吊针的吴大夫。”老婆热情的和我打招呼,其实,我那是什么大夫?只是个人爱好毕业后跟着姑姑学会了扎针。他们招呼我赶紧坐下,吧台前拿了好多奶、冰镇饮料招呼我们喝,他们却忙前忙后点菜、端菜、沾碗。吃饭时候谈笑风生,一顿饭非常愉快。吃完饭,姐,弟弟、媳妇,争着开账,弟弟动作利索马上把现金付了,说:‘多年没见吴大夫,来了他必须要请。”姐姐一旁夺着非要微信支付,因为这个姐弟俩个闹的“不愉快。”一个“责怪”一个,每次吃饭争着出钱。多么和谐的一家人。把一件细小、不值得一提的事情,留在了记忆深处。
不仅兄妹之间这样,村里年迈的父母与邻里之间也是一家有难她父母伸手帮,一家有事百家忙。邻里之间互相帮助、互相关爱,不求回报。正是因为父母的言传身教,在他们孩子身上体现的淋淋尽致个个正直、乐观、勤劳、感恩。几十年过去了,他们牢记父母的教导,自己奋斗创业,各自在延安安家,各自都买了楼房。最让我感动的是他弟媳妇告诉我:“老人告诉她,他们老了没给儿创造多少财富。”他弟媳妇的回答:“您把儿女养大了就行了,路靠儿女自己走,要儿女自己去奋斗。”多开明的弟媳妇,这句话在一直我耳边回绕着。多么幸福的一家人,懂得感恩的一家人!给人一份关爱,还你一片真情!
这次见面虽短,我们心底的友谊没因时光而改变,而且越发越浓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