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随老科协科普团长张晓萍探访中华鲟自然保护区
文图:科普作家丁罗蕾
昨天上午8:30我和老科协科普团长张晓萍等48名科普作家、科普志愿者,从雁荡路84号科协乘上大巴司直奔崇明岛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基地。

通过半天的探访与参观,使我更深切知晓,自然保护区是生态系统的天然本底,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改善环境和保持生态平衡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这些自然保护区保护着我国70%的陆地生态系统种类、80%的野生动物和60%的高等植物,也保护着约2000万公顷的原始天然林、天然次生林和约1200万公顷的各种典型湿地。同时为进行各种生物学、生态学、地质学、古生物学及其他学科的研究提供有利条件,为环境的监测和定位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地。

上海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简称中华鲟保护区),是世界上最大的河口湿地之一,也是中国为数不多、较为典型的咸淡水河口湿地。

上海长江口中华鲟湿地自然保护区位于上海市崇明区长江口,北起八滧港,南起奚家港,中心点距离上海市中心直线距离约78km,包括由崇明东滩已围垦的外围大堤与吴淞标高5米等深线围成的水域。保护区总面积576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区276平方公里,缓冲区和实验区300平方公里。总面积27,600公顷,以中华鲟及其赖以栖息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为主要保护对象,是中华鲟集中产卵及幼鱼生长的水域,也是其他鱼类洄游的重要通道和索饵产卵的重要场所。2003年,该地被评为上海市长江口中华鲟省级自然保护区,2008年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保护区地处太平洋西岸第一大河口长江口,是我国鱼类生物多样性最丰富、渔产潜力最高的河口区域,是地球上生产力最高的生态系统之一,是海洋生物营养物质的重要来源地,也是最敏感和最重要的生物栖息地之一,许多广盐性的生物种类在这里完成部分或全部生活史,是许多鱼类重要的觅食、繁衍和栖息场所,具有生境自然原始、湿地类型典型、湿地功能独特等特征。

保护区的主要保护对象是长江口以中华鲟为主的水生野生生物及其栖息生态环境,其主要保护物种中华鲟是古棘鱼类的一支后裔,是与白垩纪恐龙同时代的孑遗物种,被誉为“水中熊猫”和“爱国鱼”,被列入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名录、IUCN濒危级和CITES的附录Ⅱ。另外保护区分布有白暨豚、白鲟、江豚、绿海龟、胭脂鱼、鲥、松江鲈、玳瑁、抹香鲸、小须鲸、蓝鲸等珍稀野生动物。

动物
中华鲟保护区内的动物主要有鱼类、节肢动物、软体动物、腔肠动物、环节动物和哺乳动物。共监测到鱼类332种,隶属于106科,其中软骨鱼类16科34种,占长江河口鱼类总数的10.2%,硬骨鱼类计90科298种,占长江河口鱼类数的89.8%;节肢动物17种;软体动物9种;腔肠动物3种;环节动物5种;棘皮动物1种。保护区是中华鲟等鱼类的庇护场所。

植物
湿地内植物以浮游植物为主,记录到68属132种,其中硅藻37属93种,占总种数70.5%;绿藻17属20种,占总种数15.2%;甲藻、蓝藻、黄藻和裸藻种类相对较少。浮游植物的密度达222.42万个/立方米。

中华鲟保护区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冬温夏热、四季分明,降水丰沛且季节分配比较均匀。年平均气温 15.5 ~ 15.8℃,年均日照时数 1800 ~ 2000h,无霜期 254 天,年平均降水量 1083mm,年平均湿度80%,年均蒸发量 1300 ~ 1500mm,年均雾日50 天以上,年平均风速 3.7m/s。

中华鲟保护区主要受长江径流、潮汐和风暴潮控制,属非正规半日浅海潮,多年平均潮差 2.43~3.08m,最大涨潮差 4.62m,最大落潮差 4.85m,水深 5m 以内,年均水温 17.01~ 17.4℃,8 月最高,平均水温 5.6 ~ 6.7℃,波浪以风浪为主,涌浪次之。水体营养物质丰富,水质良好,pH值6.57 ~ 8.38,盐度 0.535% ~ 1.179%,DO(溶解氧含量) 含 量 6.63 ~ 10.09 mg/L,COD为1.22~2.78 mg/L, 无机氮0.067~0.272 mg/L。长江多年平均径流量约 9600 多亿立方米,仅次于亚马逊河和刚果河,居世第三位。

保护区是全球重要的生态敏感区,是中华鲟唯一的“幼儿园”,特有的“待产房”,又是重要的“产后护理场所”;是中华鲟生命周期中唯一的、数量最集中、栖息时间最长、顺利完成各项生理调整,同时又最易受到侵害的天然集中栖息场所。它也是其他鱼类洄游的重要通道和索饵产卵的重要场所,有着很高的保护价值。

通过这次探访,让我们加深对中华鲟的了解,对自然保护有着更深层次的感悟。











总编辑:山旮旯
责任编辑:袁德礼
负责校对:十一指、晚风
校对:十一指、晚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