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子楼”探密
严诺夫
峰山是赣州主城区境内的最高峰,山中森林茂密,物产丰富。它既是赣州城的天然生态屏障,又是城市的景观山、避暑和旅游胜地。峰山主峰宝盖峰海拔1016米,山顶建有广播电视差转站,幅射赣南全境。史载,峰山千年前就有人迹活动。宋代包拯曾问学山中;明初刘丞直晚年隐居于此,自号崆峒雪樵;清乾隆年间,赣县知县张照乘将其评为“赣州清八景——宝峰朝云”;历代名人墨客吟诗赞誉者甚多。“藏在深山人未识”,方圆百里的峰山,一定尚有许多的不晓之事吧?
大概是他看到我1995年7月12日发表在《赣南日报》的散文“峰山遐思”,时任赣州市博物馆馆长的韩振飞见着我就问,你上峰山有没有去“鬼子楼”?我马上答,没有呀!我又问他,“鬼子楼”在峰山什么地方?他回,“鬼子楼”在峰山北面的半山腰处。我解释说,最近几次上峰山我都是从南线公路坐车上去的,所以没有看见“鬼子楼”。在这之前,我也曾未听过峰山有“鬼子楼”。
“鬼子楼”到底是怎么回事?韩馆长简要的介绍,“鬼子楼”,就是抗战时期驻扎赣州机场的美国飞行员夏日避暑的别墅。因当时我在职,公务较繁忙,无心细究;不过之后,“鬼子楼”的探密就一直成为了我多年的心结。
2016年夏日,已退休赋闲的我,在滨江北岸偶遇原气压厂退休的一位老人。这位出生于1933年的老工人,原籍吉安,抗战初期他随家到赣州,后一直在气压厂一带居住和工作。他个子不高,身体却很硬朗,而且也很健谈。交谈中见他心情很好,我有意将话题转到抗战时期他对老机场旧事的记忆中来。我知道,解放前赣州机场曾在现气压厂处后迁至水南长塘村和黄金村地界。凭他的年龄和经历,我估计,他应该对那段历史有所了解的?果不然,老人对机场的情况还真记忆犹新。他说,抗战时期,赣州机场经常有美国飞机起降,大多是运送钨砂的运输机。赣南盛产的大批钨砂就是通过这机场空运到美国,供制作打击法西斯的枪炮所用。为防御日本飞机来轰炸机场,当时还有美国战斗机在机场随时应战。根据老人的回忆,联系起韩馆长说到的美国飞行员在峰山“鬼子楼”避暑之事,应该是事出有因的。
机遇垂青。2018年2月25日,应章贡区“江南宋城文化研究院”的邀请,我参加了他们组织的“峰山考察活动”。事先,看到活动安排有探密“鬼子楼”的内容,我欣喜万分,估计这次实地考察,一定有意外的收获。出发前,我看到市博物馆原副馆长刘长龄发出的群微。内容是两张照片和一篇微文。第一张照片是多人合影,文字说明是1986年夏日,他陪时任美国驻中国大使馆一位中年外交官在赣州考察的留影;第二张照片是他们两人在树林中的合影。文字说明是当时他同这位外交官在峰山“鬼子楼”前的一片开阔地的留影。因刘馆长已76岁,加之最近身体不适,他没有参加这次“峰山考察活动”。
他写的这篇微文的主要内容是,那年夏日的这天,他突然接到市接待办的任务,要陪同一位外交官在赣州考察。外交官这次来赣州没有公干,完全是一次私访。原来外交官的爷爷四十多年前曾在“东南工合社”赣州办事处工作过,并在峰山别墅避暑住过一段时间。他这次专程来赣州,就是要找到爷爷当年工作的旧址,还要上峰山寻找当年峰山别墅的遗址,完成爷爷的宿愿。
查资料知,“东南工合社”赣州办事处旧址在市区西津路71号(现西津路小学新址),当时是基督教中华圣公会所在地。1938年9月,国际友人“中国工业合作设计委员会”组织者路易.艾黎到赣州筹组“中国工业合作协会东南区办事处”。1939年1月,“东南工合”办事处在赣州城西津路中华圣公会正式成立,主任由艾黎兼任。办事处设组织课、财务课、总务课、技术课,管理江西、广东、福建、浙江、安徽五个省二十八个县“工合”事务所(或指导站),共700多个工业生产合作社,8000余名社员。“东南工合”办事处的职责是对外争取国际援助,吸收侨胞投资和参加工作,对内以合作形式,把工人和手工业者组织起来,发动失业工人、技术人员以及抗日军人眷属组社就业,发展地方产业,支援抗战。
这位外交官的爷爷就是当年在“东南工合社赣州办事处”工作过的美国友人。据刘长龄的回忆,1986年夏,他陪外交官还在西津路71号原赣州染织厂内见着一把当年“工合社”用过的太师椅。1939年之后几年,“东南工合社赣州办事处”在此办公无疑了!
中共赣州党史记述,赣南“工合”运动的兴起,是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产生的。其组织不但是一个经济组织,而且是一个社会组织,是坚持反侵略民族解放斗争的一支生力军。1939年初,赣南“工合”活动开始不久,江西中共组织就派人到赣南“工合”工作,还成立了中共东南工合支部。同年6月,中共赣州市委成立,该支部便归赣州市委领导。1940年夏,又成立了中共东南工合工委。1939年至1940年期间,中共赣西特委和中共赣州市委机关都曾先后设在工合东南办事处里。此间,是赣南工合事业蓬勃发展的时期,同时也为赣南中共组织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赣州市委的领导成员很多人在“工合”中工作,在赣州“工合”系统中发展了一批党员,先后建立了机器、染织、印刷、皮革、供销联社5个党小组,党员最多时有40多名,其中30多人担任了办事处课、室负责人和县级事务所指导员以及合作社的经理等。他们为办好工合事业埋头苦干,廉洁奉公,密切联系群众,做了大量的工作,深受社员们的爱戴。
1986年夏日的这天,在当地一位药农的带路下,外交官、刘长龄等人开始了上峰山寻找“鬼子楼”遗址。那时,峰山北线公路尚未修建。车到地区林科所地界,就只有石板路可上。据测算,从山脚至“鬼子楼”所在地的山腰大致垂直相差三百米,约有八百多级台阶。如果,从山脚到山顶就约有近二千级台阶。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峰山南线公路开通前,只有这一条石坡路上峰山顶。这条小路是明代乡人修建的,有石刻记载“正德七年(1512年)正月十五日立。”自峰山南公路修通后,加之全封山,这条路就只有少数山民和药农走,所以台阶大都已被浓密的灌木幅盖,石板上也长满了青苔,很难上。沿途,带路的药农不断用携带的柴刀砍伐,才让台阶显露出来。好在外交官重任在身有一股不尽的动力,他也就不畏艰险的攀登而上。出发前,他们查资料得知,“鬼子楼”是二十世纪初在赣基督教传教士美国人马设力及比利时等外国传教士建的避暑山庄,类似两层楼的西式别墅。别墅用中国花岗岩条石作基础,以西式洋瓦作屋面,上下两层。上层是各地前来避暑的神父牧师下塌的寝房,下层是传教会会客、娱乐和用膳的所在。此外周边建有羽毛球场、游泳池、花园等附属设施。别墅门前还开辟一平整的草坪,坪上有石桌石凳石栏杆。因建者和后来的来者大都是洋人,所以山民称这座别墅为“鬼子楼”。当外交官等人到达“鬼子楼”遗址时,还真有点让来者失望。因为年代已久,原石木结构的别墅早已面目全非,只能依稀见着几段遗留的条石基础和一块较平整的开阔地。这一趟上山虽然没有见着当年“鬼子楼”的全貌,但外交官还是拍到了一些有参照物的照片,也算完成了前辈交办的一顶使命。
比起当年外交官上山的艰难,我参加的这次考察就显然轻松了许多。自2010年峰山北线公路开通,环山公路将峰山北面的几个村都连通了。上山时,我还见着了沿路新建的村委会和山村小学。尽管实行全封山,山民的农林特产受到限产,但持续多年对全封山山民的各项补贴和新农村建设,加之很多山民都外迁或外出打工,山民的实际收入并没有减少。沿路新建的幢幢农民楼房,就可见一斑。
沿着北线公路上到山腰,就到达了“鬼子楼”遗址坡前。因修建公路,将原上山石板路多处切断,已经见不着原有石板路的完整脉络。我想,如果在修路时,注意留下或加一些标记显示原小路,就能“留住一段记忆了”吧?!
这次从峰山北线上山,给我留下了深刻地印象。为此我写了一首《北路上峰山》的五言诗,以表达所见的景致和收获:
北路上峰山,穿行峡谷岗。
瀑水来宝盖,绿荫叠屏嶂。
草木抽青芽,桃李绽芬香。
农舍炊烟袅,竹林鸣鸡唱。
高路入云处,半腰见学堂。
古庙传禅声,洋楼遗石墙。
遥对崆峒巅,俯见章贡江。
只因敢攀险,无处不风光。
考察的这日中午时分,我们一行驾车到达了公路与“鬼子楼”交接的山前。前文写到因修北线公路,原有石板小路被多处切断,所以,我们只能在药农的带路下,沿着陡峭的山岩徒手攀登而上。从公路边至“鬼子楼”这段山路大概有近百米,攀到“鬼子楼”遗址前,已经不见三十二年前刘长龄陪外交官来的那一片开阔地,当年的灌木已长成了树林。唯一不变的只能见着那一块块的条石基脚,布满青苔的石墙,仿佛在无声给我们诉说它承载的峥嵘岁月......
给我们带路的药农是一位五十多岁的壮汉,他还有位八十多岁的父亲住在山上,因老人年事已高,这次不能同我们一起上“鬼子楼”。药农告诉我们,他的父亲可算是“鬼子楼”一段历史的见证人。据他父亲说,他知事后的每年端午节至中秋节期间,他都见赣州城里的洋人一批批来这里避暑。因当年没有公路通到别墅,吉普车只能将人载到山下。又因为上别墅避暑的大多是中老年人,他们就请山民用轿子抬人,走石板路上到山腰的别墅。这样一批批轮换来避暑的洋人,直至赣州沦陷(1944年冬)才中断,之后再也没有见人来住了。年代久了,别墅自然荒废倒塌。至于那段时间来避暑的洋人是什么身份,老人就无法说清楚了。至此,是不是可以这样认为,上世纪四十年代初来“鬼子楼”避暑的洋人有中华圣公会和“东南工合”的人员是可以肯定的吧?至于抗日时期驻赣州机场的美国飞行员有没有轮休来此也不能否定?这些谜团,就留待再进一步探密吧。
我们在“鬼子楼”遗址逗留了一段时间。站在石阶上,只见这里背靠峰山主峰,周围是葱茏的绿荫;登临石墙高处,还可远眺贡江和赣州城;此时阵阵东南风徐徐吹来,给人清新和清凉的感觉。据药农介绍,夏日此处的气温要比城里低四度左右。可以说这里靠山见水,真是一处风水宝地。洋人还真会选址呀!由此,我们得出了另一个结论:无论是古人,还是今人;无论是洋人,还是国人,凡是上过峰山的人,都一致认为,峰山的确是一处休闲避暑的胜地。
既然峰山有如此大的开发价值,应该如何保护和利用它呢?其实这些早就列上了历届地方政府思考和操作的议程。据我知,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峰山南公路修建后,除了在山顶建了广播电视转播站,在市的几个单位还陆续在接近山顶处的公路旁建造了几座避暑宾馆。但这些宾馆的建设都不同程度破坏了原有的山体,加上过于密集的人在山顶活动,给峰山的环保和生态带来了很大的压力,政府很快叫停!本世纪初,市政府就将峰山列入中心城区的规划控制范围,提出了“城中有山,山中有城”的绿色发展远景。特别是之后将峰山辟为城市紧急后备水源地,就更加坚决地杜绝了一切有污染的项目上马!近几年,也只在山脚下修了一条环山自行车道和建了一小片低密度的住宅。这些及时的调整,足见决策者始终在贯彻对自然风景区的保护建设利用的新理念:在没有思考和成熟之前,宁可不动,也不能留下一点遗憾!
陪同我们这次考察的队伍中,有一位来自现在赣州市区开了几家中草药铺的赣县籍刘姓老总。在峰山北面山腰公路旁,刘总带我们看了他新开发的百亩“峰山百草园”。这是他租赁当地山民山地和田亩,栽种适合峰山气候的四季中草药基地。郁郁葱葱的各种中草药青苗,预示着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他还带我们去了他新近收购的几间土坯房内,这些基础尚好的土坯房的房主都是已经外迁的山民所留,他正在修缮和装饰这些老房子。他介绍,这些土坯房修好后,将对城里人开放迎接他们来这里休养避暑。这就是开发类似“农家乐”的乡村旅游项目吧?因为这些原已经占地的土坯房不会破坏山体,一次也接纳不了很多游客,所以政府非常支持。届时到这小屋来休养的城里人真是可以夜听“崆峒钟声”,晨看“宝盖日出”,重现当年苏东坡描绘“虔城八景”之一的“宝峰朝云”意境,领略峰山方圆百里的不尽风情......l刘总产业的这种发展态势,可以说是完全符合现今峰山发展的方向。
2022年下半年,峰山管理体制作了重大调整,理顺了峰山开发保护利用的关系。近悉,峰山新管理机构正在着手请国家顶级院作峰山片区中长期发展规划;峰山新一轮的招商引资也正在紧锣密鼓的谋划;2023年开春,峰山宣传口号向社会征集活动正如火如荼地开展;近期,新体制还将举办首届峰山发展高峰论坛......
我想,不久的将来,也许会有人相中这有一百多年历史的“鬼子楼”遗址?很可能复原“鬼子楼”旧貌的一座别墅、或者类似的多座别墅会出现在峰山中?
未来的峰山,我期待着......
写定于2023年5月19日
作者简介:严诺夫,男,农工党江西省赣州市委会原专职副主委;退休后仍坚持写作。已在各级媒体发表文字近百万,获作品小奖多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