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父亲叶汉钦不仅办事认真且为人谦和,人缘关系极好,因此,老板很看得起他,认为他是难得的人才。于是在民国八年(1919年),23岁的父亲被老板提升为“帐房先生”(相当于现在企业财务总管),兼管经营。民国十年(1921年),破格提升为“管事”(私营商号里的高级职员),负责商号里的经营策划、经营管理、资金运转等日常管理。
春风得意马蹄疾。这时的父亲再也不是从黄陂乡里来的那穷酸娃子,而是大商号的管事先生了。我小时从父亲青年时期的一些老式照片(可惜在战乱中丢失殆尽)上,看到他衣着气派、英俊潇洒的风采,跃然于照片之上。
按现时的话说,父亲当时好似民营企业“白领”阶层,绝非一般打工仔。当时蛋业经营大户都集中在汉口民生路、前花楼、后花楼、统一街等一带繁华地段。还有江汉路到六渡桥一带,再就是汉正街,这些都是商业集中的繁华地带。 过去没有武汉市这个说法,乡下人都说下汉口。汉阳是汉阳县政府所在地,都是些手工业作坊,青石板街道,没有马路,大多是平房,楼房很少,更没有公共汽车。武昌是省会,也是武昌县政府所在地,主要是省政府机关及各有关衙门、高等院校,衙门气十足,书卷气十足,但商业萧条,市面冷清。繁华全集中在汉口。
父亲在汉口蛋业商号中颇有名气,各大商户争相高薪聘请,均被父亲一一婉言谢绝。他为人十分讲义气,他说人只为了钱而跳槽,对不起老东家的栽培。
他为东家的事业,一再推迟婚期,直到民国十二年(公元1923年)27岁时才办理自己的婚事,与骆秀茹结婚,婚后居住在汉口。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大女儿干媛出生于汉口。
(二)
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东家老板为了扩展企业规模,开辟永久性货源,决定派员到盛产鸡鸭蛋的产区集散地沔阳峰口(1951年划归洪湖),设庄收购。随即派父亲带着家眷和多名员工到峰口去创业,租赁房屋,购置用具,全权由父亲负责。
峰口地处沔阳县中心,紧靠洪湖水域,盛产鸡鸭蛋品,且水路交通便利。沔阳是湖区,河流纵横,湖泊星罗棋布,上可通荆沙,下可达武汉。
在产地设庄收购,不仅蛋品新鲜,而且减少了许多中间环节,节省了开支,降低了成本,因而生意非常兴旺。
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6月28日,我在沔阳峰口镇出生。我出生时又瘦又小,身体很弱。我的降生,并未给父母带来多少欢笑,反而增添了无限愁肠。
培元这名字是有来历的。据父亲讲,当地有一位很有名气、性格也很古怪的老中医,与父亲相识,特请其为我取名。老先生看到我那瘦骨嶙峋的样子,直摇头。说这娃儿身子太弱了,你莫见怪,这娃儿就是抚得大,也难于做老人,主要是先天元气不足,须要培元固本(培元是中医的术语)。
老先生说到这里,哈哈一笑,两手一拍,说道:好!好!就叫培元。培养元气,固其根本。这个名字可以抵御一切灾难。父母听了只能是心灵上得到一点安慰,其实纯属无稽之谈。
(三)
民国二十年(1931年)即农历辛未年,发生大水灾,江汉平原各个县包括武汉城区在内全部被淹,一片汪洋。数百万人民四处逃荒,淹死及病死饿死者不计其数。
退水后,遭受洪水洗劫的大地,一片荒凉、残破的景象,饥寒交迫,民不聊生。匪盗歹徒遍地,社会混乱不堪。
此时汉口商号只有令其峰口分庄撤销,并做好善后工作,将全体员工眷属以及财物一并撤回汉口。父亲仍然在该处工作。
父亲是如何到沔阳彭家场帮工的,而且定居下来就数十年未变,在沔阳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有4代人的历史。父亲在沔阳数十年,不仅饱尝了兵荒马乱、贫病交加之苦,而且还连续经受了妻子去世、女儿病故等家庭重大变故的悲伤。详情让我慢慢道来。
叶培元简介: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会员、湖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曾主编《沔阳公安志》,出版长篇回忆录《沧桑岁月》、《叶培元书画作品集》、《叶培元家书》;曾获“仙桃市劳动模范”、“仙桃市优秀文艺家”等称号。
征稿启事
各位作者,我们海内外文学联合会向全世界作者征集稿件。我们分普通稿件,月征文稿件,年征文稿件,新的一年我们将举办世界级文学作品评奖,奖金非常高。欢迎朋友们投稿。投稿地址,加微信snbm5828。加微信时必须告知是投稿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