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国”里寻梦
作者:朱双顶
科场失意的清朝文人李汝珍,要在书中去寻他那理想之乐土,花二十年时写成《镜花缘》一书,化身唐敖,去海外游历,首站来到他的理想之国一一君子国。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度呢?
首先映入唐敖眼帘的,竟是高悬于城门之上的“惟善为宝”四个大字,让他又惊又喜,早就听说海外有这么一个“君子国”,今天终于来到了它的跟前。带着“好让不争”的疑问,他们一行踏入君子国,所见所闻更是令人羡慕不已。
可一连问过多人,竟无人知道何为“好让不争”之事。原来该国百姓只知所行“耕者让畔,行者让路”,士庶人等无论富贵贫贱,举止言谈莫不恭而有礼,大有“君子”之度,被邻国之人称为“君子国”。而本国人却是“只缘生在此山中”,并不知何为“好让不争”之事。
在君子国,“惟善是宝”成了人人牢不可破的信条,在利益诱惑面前坚不可动。做买卖之人,本应“漫天要价,就地还钱”,可在这里却是咄咄怪事,买的要高价,卖的却要减价,非如此不能成交。只见买货的说:“老兄如此高货,却讨这般贱价,教小弟买去,如何能安心!务求将价加增,方好遵教。”卖货的人却推辞道:“承蒙照顾,适才已妄讨大价,已觉厚颜,不意老兄反说货高价贱,岂不叫小弟惭愧?”买卖之间,就这样因礼而你推我让,市场之上处处皆是“好让不争”之为。
在君子国,君子随行却莫敢以君子相称,即使上至宰辅,也是常人一个,八荒景仰的却是大唐的圣朝之邦,敬慕的是那圣圣相传,礼乐教化。但国之人对大唐天朝的世俗之事多有嗤之以鼻之恶,言之中肯。于是借君子国人之口,将大唐天朝低俗之事直指而出:
作子女的,不知入土为安,偏以父母骸骨求福报。如殡葬一事,作子孙的往往因选所谓的好风水,而置父母之柩多年而不顾,并不计及死者入土为安,以至庵观寺院停柩如山,旷野荒郊浮厝无数。这种以阴地求福只是缘木求鱼,却不知天下事非大善不能转祸为福,非大恶不能转福为祸。如果是一得好的风水之地,即能兴旺发达,那么通晓风水之人理应先行,可他们当中又有几人能发达呢?以父母未曾入土之骸骨,来求毫无影响之富贵,做子女的何能心安?何不遵着《易经》中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之训,替父母多做好事,广积阴功,日后好享余之福。做子女的,应将父母骸骨早入土为安方佳。
为父母的,不知为子女立长远,以痴心求勉灾。凡生孩子,就有三朝、满月、百日、周岁之庆贺,富贵之家届时都要举办酒席,必是宰杀猪羊鸡鸭等,本是上天赐子女与你,是“上天有好生之德”之行,而人却不知仰体好生之意,反因所生子女宰杀许多生灵,这不是天赐一生灵、反杀无数生灵之为吗?有的为求子女无灾无病,一经生下即去庙庵烧香许愿,尽做些无用之功。以其毫无紧要之事,去宰杀无数生灵,花费许多钱财,这是先替子女造孽,忏悔都来不及,哪里能求得福寿?多有夭折之事发生。而贫寒家由于无钱不去操办这些事,所生子女反而多享长寿。还有父母,将孩子送入空门以“舍身”,去做佛家弟子,以求神佛保佑,有病的也能够救治,短寿的也可渐转长年。殊不知这是僧尼诱人之语,可有的父母就是上当不醒,将“寿夭有命”与“无后为大”之义抛之脑后,有失为人父母之为,实在是恶俗。
人与人之间,不知“讼则终凶”,偏要争讼求告。争讼之人,不是因口角不睦不能容忍,就是因财产较量以致相争,起于一时之气,告之于官。讼端既起,彼此非要争个你输我赢,弄得控告无休。为此聘请师爷,无限上纲,不顾后果,妄言牵入,即使百般耗费,焦头烂额,也在所不惜,其结果往往是欲罢不能,身不由己,家道由此而衰,事业因此而废。更有挑唆之徒,哄骗他人,勾引兴讼,捕风捉影,设计铺谋,或诬控好人,或妄告无辜,造孽无穷。凡争讼一事,任似百般强横,万种机巧,一旦兴起,往往是两败俱伤,重者家破人亡,能何利之有?如能明晓“讼则终凶”之义,而与世无争,与人和睦相处,又何争讼之有!
人的享受奢侈,不知“鱼我所欲,熊掌亦我所欲”之贪,穷极奢华。招待客人唯以价贵为尊,不管菜品之味好坏。只因燕窝价贵,所以每宴请必以此菜为首,既不恶其形似粉条,也不厌其味同嚼蜡,请者荣光,吃者荣耀,皆大欢喜。这种主人花钱而客人嚼蜡的现象,大行其道,令人费解。孟子说:“鱼我所欲,熊掌亦我所欲。”鱼则取其味鲜,熊掌取其肥美。现天朝以燕窝为美,若以其味淡,何如嚼蜡?如取其滋补,宴会非滋补之时,何况荤腥满腹,些许燕窝岂能补人?这是眼界过浅所致。所以宴会不应奢华,居家饮食也应节俭,一归纯朴,“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惜福有常,克俭持家,何患家中不能富足?
三姑六婆(尼姑、道姑、卦姑,牙婆、媒婆、师婆、虔婆、药婆、稳婆)泛滥,不知其祸害无穷,偏要引入家门。妇女无知,受其所骗,被其所害,轻者失钱失物,重者失身被奸,及至上当受骗,为名声所虑,也只能忍气吞声,为之容隐。《礼经》上说:“内言不出于阃,外言不入于阃。”古人于妇女之言,尚且如此谨慎,何况三姑六婆里外搬弄是非,如何能不生事端?这虽是由于妇女无知而上当受骗,但作为家长的理应预为防范,对妇女不时正言规劝,诸事预为设防,不让三姑六婆入门,又何能让其伎俩得逞?
算命合婚为常,不知“卜以决疑,不疑何卜”之理,非要推算方可联姻。人到了时运不顺之时,希望运转时来,偶尔算算命也不为过,即使算不准,也无大碍。可婚姻大事,关系男女终身幸福,理应慎重,但绝非算命所能决定了的。如是好的良姻,又何必去算命?不好的姻缘算也枉然。命书难道能做得一定准吗?算命之人又能确保无错?更可笑的是夫妻属相相克之说,要是辰年所生皆属龙,龙为四灵之一,自然莫贵如此,可又有多少因此而贵命呢?如果婚姻仅以合婚为准,势必勉强将就,错失好姻缘而使儿女日后抱恨终身,追悔莫及。为人父母的,应该知晓合婚之谬,当以品行、年貌、门第等为重,对于以后是否富贵与寿考,就看自己的造化了,怪不得他人的。父母以此心对待儿女婚姻,日后即使出现变故,儿女也无可报怨的了。
君子国,确有君子之风度,更有君子之作为,绝无上述之陋习,有的只是“唯善为宝”,人与人之间只有“好让不争”。李汝珍借唐敖之游的所见所闻,写于书中,传之于人,扬之于世,虽属虚构,却不失为心中之理想,有着自己的寄托与厚望,这是多美好啊!
二〇二二年十二月三十一日
【作者简介】
朱双顶,网名东香人,安徽省直机关退休,中国传统文化业余爱好者,浸淫书海,不时写点感悟,先后在微号公众号多家文学网站平台及报刊杂志上,发表文章及诗歌数百篇首、上百万字,推出读史札记《大江东去》与《长河拾贝》、文化杂谈《随感叨絮》与《名作墨香》、散文随笔《找寻花鸟》与《我读〈诗经〉》、诗歌集《走向胜利》与《感悟时代》等八部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