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陋室螢光(杂谈六)
文/江冲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古人杜甫的《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的这句诗虽为自诩,但也说明了一个道理:一个人的文学修养高低和多读书有着不可分割的关联。但凡读书,开卷有益。古时有些读书人家境贫穷,为了读书不惜凿壁偷光、囊螢映雪,并成为当时社会所鼓励的楷模。当然,在那种环境下,读书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科举制度的应试,为了改变读书人的社会地位,为了考取功名后的光宗耀祖。但真正能够考取的人是极少数,那些落第的考生怎么办,书就白读了么?抛去应试的目的不说,学习后获得的知识是自己的,它将跟随你自己一生。譬如爬山,一步步地积累,一步步地向上攀登,你就会离山顶越近。又好像积累精神财富,你虽然每天获取的数目很小,但日积月累,持之以恒不懈怠,你总有一天“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成为改变自己的集大成者。
即使你不想成为政界商界的弄潮儿,它还可以帮助你在思想文化方面去学有所成,如果还未应所愿,它总能帮你认清时势,避害趋利。最起码,它还能润泽抚慰你的心灵,让你的生活“面向大海,春暖花开”。它还是孤独的陪伴者,是寂寞的开解药,是灵魂的代言人。它能将你的祈愿用最美的语言去表述,它能将你的烦恼用诗化的句子去倾解,它能感动所有读过的人,包括你自己,它还能激励你不沉沦,不退却,不被世俗迷住双眼,不被失败拖入深渊。
难道说,读书就是万能的了?不,读书不是万能的。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你学习了,你读书了,但你不去思考,不去总结,只是生吞活剥,你就会迷惘犯糊涂。你光在那里胡思乱想而不去学习,就会一事无成。正所谓,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和没有实践的理论指导,结果会怎样?历史上就有很多这方面的例子。读再多的书,也是为了应用于生活和劳作之中,不能运用的知识,只是花瓶和摆设,就象你读了书识了字,却不会写作一样。把知识变成自己的本领,这才是读书的目的。
天下的好文章怎么来的?写出来的。谁写出来的?爱好读书写作的人写出来的。那人人都能写吗?都能写。只要你愿意,只要勤力,不怕写不好被耻笑,你就能成功。书山无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只要动笔动脑,就没有完成不了的文章。同时还要与文友相互交流,修改淬炼,这样坚持下来,不愁没有锦绣表里的文章写不成,不愁没有脍炙人口的诗词吟不出。但有一个前题,就是一定要勤读书,多思索,巧运用,活组织,常动笔,缺一不可。
多读书贵在多思考。想想好文章是怎样组织的,如果你来写,你会怎样组织?想想好词句是怎样选用的,如果是你,你是如何选择取用?先从短文写起,慢慢写开去。就象带兵打仗,先从当班长排长开始。谁也不是天生就会写作,就象谁也不会天生炒菜做饭一样。万事开头难。头三脚难踢。炒的菜好吃不好吃,尝一尝就知道了。边读边写,边写边读,读读写写,总有进步,说不定哪一天,雄文翰墨,也有你悬笔一绝呢!
长天秋水同一色,
孤鹜披霞振翅飞。
莫道鸿鹄独志远,
垅花惊艳也芳菲。
2023-5-17




个人简介:
张松,笔名江冲,山东兖州人。汉语言文学专业,现退休。在多家省市报刊发表过文学作品,创作小说、散文、诗词、歌词一千五百余篇\首。兼任《都市头条》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