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京平(韶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
印象深刻之马月兰,那是在车八岭的文学大赛,她拔得头筹,令我格外好奇,再一次相见时,却是一个温婉、内敛、大气的邻家大姐,但她身上流露的气质与涵养,给了她一种耐看、耐品的与众不同。她的文章就像她的人一样需要慢慢去思考,慢慢体会,越看越有味道,越看越起劲。我很佩服她对于西京古道的执着挖掘,整本书散发出的人文与历史厚重与沧桑,的确是现代的文人应该思考的问题,很多东西,没有人去记录、采访与挖掘就消失在历史的长河,即使想办法再现,毕竟隔了一重山。
前几天,一个朋友来找我,为其传奇父亲写一份悼词,言下之意颇为遗憾,几年前他提过让我为他父亲写报告文学,却因种种原因,还未曾来得及动手,转眼已成云烟;另一个方面,接触关工委工作两个月,发现去年有几个抗日、援朝的90多岁老战士撒手人间,又留下一笔遗憾,比如始兴最出色的围楼,也有很多值得做的功课,等着我们去深挖。
这方面,马月兰做到了,并且很早就意识到,开始着手去调研、走访,用自己的笔去记录下来。她是深受西京古道文化熏陶的原乡人,老家就在古道旁,童年与少年也在古道上奔走度过,这些都成了她散文创作素材,历经几十年日积月累和沉淀,文笔流畅、朴实、却带着自己独特的思考,文章进一步拓展了历史的深度、广度与厚度,又带着亲和力,令读者亲临其境,跟随她的文字起落、追寻。她的文章有太多珠玑,我无法一一道来,那么我就谈谈她对文章题目的驾驭吧:
首先,拿到书的朋友第一时间打量与揣摩的是书本的名字《铺花的西京古道》。《铺花的西京古道》看起来平平无奇,但你会发觉换一个名字就没有那么贴切,恰如其分了。我从自己的角度去理解这个名字的含义,我觉得它应该有四层含义,第一重是西京古道上,本就是长满鲜花,走在古道,鲜花带给你的是扑面而来的芬芳,那是生命永不停息的轮回与传递,才有今天的勃勃勃生机,也告诉读者西京古道上的风景有多么的靓丽、迷人,你不来看看,就是你的损失,无形中给西京古道拉了一波广告,自然而然地走进读者心坎,就像一丛花儿轻轻摇曳,带着古道的香;第二重含义应该是,这条古道上曾经盛开过古今不败的历史文化之花,如她笔下的韩愈与风雨亭的故事,如不少文人写过有关蓝关亭和韩文公的诗文,以及古道上千百年来留下的种种文化痕迹,像乳源古八景之一的“梅花仙迹”,相传为韩湘子送韩愈往潮州任职骑马至此停歇时留下的马蹄足迹,仰止亭往南一至五公里有心韩亭、象兑亭,往西有乐善亭、寿德亭、纳凉避雨亭,亭子里施茶的普通人,驻足的百姓,他们又何尝不是古道上曾经的风景呢?百姓本就是风景的元素之一,因此,行走在西京古道的那些故事与人物鲜香了古道的一草一木,他们是最美的朴实之花;第三,今日的古道再一次焕发青春,迎来一波又一波新鲜血液,浇灌着今日的古道,盛开着一丛丛新的古道之花,牢记过去,不忘历史,才能更致力于当下的幸福生活,他们是古道上一帧一帧新的风景鲜花;第四,马月兰自己也是古道上的一枝靓丽的不败的鲜花,她用自己的笔,把过去、现在与未来再一次重现在读者面前,让读者沉浸其中,感受古道频频绕鼻、入肺的芬芳。
其次是其他小标题的特点:在第一辑“古道风光”里的小标题“西京古道风雨亭”、 “飘雪的古道”、“ 南岭三阳仙”、“ 千年古道梯云岭”、 “传奇的古道”、“ 古道•书香•客家”、“古道茶乡”、“ 古道南水湖”……这些文章的标题都紧扣着这一辑的中心词“古道”,这一个词语在标题中反复出现,似乎不符合普通的审美,但读者阅读之后又没有感到违和,这些标题都直指文章的内容与中心,我们透过标题就有了想一睹为快的欲望,因此,她的这些小标题看起来信手拈来,但是往往包含深意,非常贴近大众眼球,抓住了大众的阅读心理,这恰好是她超强的文字驾驭能力。
除此之外,第一辑和第三辑的标题,自然而然地飘出了沧桑味道:“古镇四韵”、“ 古道奇人”、“ 古道英魂”、“ 古道女儿留学记”等,令读者在字里行间看见一个个赶路的旅人、归家的行人,风雨兼程的文人墨客,饱受挫折依然顽强的名人等等,千年的平常人与千年的奋斗者,在这条古道上简单地重复着同一条人生之路,又各自盛开自己不一样的人生花朵,坚定自如地面对着人生与大自然给予的种种考验,磨砺着自己的向上的心。
第三是她的散文中的标题反映着古道人家的特色,古道风光魅力。“南岭夏宫”有没有给你或其他读者吹来凉凉的夏意呢?“春天·深源古村”有没有让你想去一睹古村春景的愿望?“家乡冰雪情怀”很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但又想了解它与众不同的南方雪景图,南方下雪的地方毕竟不多,每年能见到雪更是不可能,但在这条古道上就成为了容易梦想成真的一个地方;“灵山幽泉古寺”叮叮咚咚的泉水声总能唤起诗一般的乐曲,乐曲一般的诗意,若能身临其境也是幸福;“故乡的糕饼”、“ 艾草青青”、“ 立夏”、“ 油茶飘香在深秋”、“ 山里人家”、“ 古村年味”、“ 祈福”、 “端午情怀”、“ 十月朝”等标题,随之扑面的是一缕缕各种节气的美食,勾引读者的口水,记忆最深刻的是花生豆腐,吃过一次就不会忘记它淡紫色的模样,像香芋一样的颜色,一样诱人。
“六月芒花飞”给读者一幅芒花盛开,游客纷纭的新时代画面,但她笔下的是另一种记忆;“荞麦花开”是古道人家不一样的农作物与文化;“祠堂里的守望”的画面古今相同,游子心,家乡情,更有老母老父的守望、家族的守望、岁月不变的信念;“从赴墟到乡村电商”反映着时代的变迁,商业化模式的变化;“幽幽兰香”、“岁月如兰”静静的时光流过心灵,留下淡淡兰香;“幸福乡村”国家给予乡村的政策一而再、再而三地优惠、优化、补贴,城乡距离逐渐向零靠拢;“风雪夜归月下村”、“ 桃源小镇”、“ 梦里客家”、“拐杖人生”、“ 如莲的心思”每一个标题都是一幅经典的画作,令人不得不想象、勾勒那动人心弦的画卷,这就是马月兰女士的高明、高超之处。
《铺花的西京古道》共分为三辑:古道风光、古道风俗、古道人家,每一辑的题目都紧扣着文章主题,同时又紧紧围绕着西京古道这个主旋律。整本书带给读者的就是她在《冬至的母亲》写的那样“漫长寒冷的冬夜我总是在做梦,梦见老家的群山竹林,绿萼冰花,千姿百态;梦见古道的寒梅,雪肌冰朵,疏影横斜;梦见山村瓦檐上长长的冰柱,在清冷的月光下,寒光闪闪,剔透如银;梦见儿时覆满冰雪的青石小巷,还有巷子里母亲在寒风中忙碌的样子,素衣柔影,亲切温暖。梦中的情景似乎很幽远,感觉又是那么真实,幽远得恍若隔世,真实得犹如昨日。”
她对文字的驾驭、对主题的把控、对人物的勾勒、对风景的描绘,都仿佛顺手挥就,但其采访中的艰难、其生活中的苦乐、其写作中的深思,不是外人可以体会的,只有对家乡有着刻骨铭心的热爱,才会去付出、不怕艰辛、不辞劳苦,几年才成就这一本沉甸甸的散文集。合上散文集的同时,我仿佛看见她娇小的身影正漫步在西京古道,一步一步丈量、一砖一瓦去审视、一草一木去融化、一人一景去停驻,我期待着她下一部力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