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是第47个国际博物馆日,也是全世界博物馆人的节日。回顾在北大荒博物馆工作的十几年,也有些可圈可点的小成绩,当然是全馆人员共同努力的结果。在此,与大家分享。后附《北大荒故人墙》,以飨读者。
——题记

北大荒故人墙
赵国春
这是一面普通墙。在这面普通的铜墙上,刻着一批普通人的名字。他们不是什么伟人、名人,也不因为他们是那一级的领导干部,然而,因为有了这些沉甸甸的名字,使这面普通的铜墙变得不再普通了。这就是矗立在北大荒博物馆第三展厅里的“故人墙”。
这是一面特殊的墙,因为在100块铜板组成的墙上,铭刻着12429位长眠在北大荒的先驱者的英名。

走进展厅拾梯而上,首先吸引我们的是“英灵永存”四个大字,在木雕的松枝映衬下,显得更加庄严肃穆。宝泉岭分局、宝泉岭农场……黑龙江垦区9个分局,105个农牧场和17个总局直属单位,万余名先驱者的英名,端庄地刻满了每一块铜牌。他们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复转军人、地方干部、城市知识青年、内地支边青年和大中专毕业生。

在这面墙的正中央,矗立着一尊由大理石雕刻的纪念碑,碑上铭刻着:“北大荒不会忘记”几个大字。应该毫不夸张地说:这七个苍劲的大字,不仅深深地镌刻在了这座大理石的石碑上,更铭记在每一个北大荒人的心坎上。因为这一个个名字,不仅牵挂千百万北大荒人的家庭,更魂系着全国各地与他们有着血缘关系和亲情的千百万个家庭。

这是为1万多名北大荒先驱者矗立的一座丰碑,这是北大荒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我清楚地记得,那是开馆后不久的一天早晨。有一对老夫妻相互搀扶着走进博物馆,他们没有按照展览顺序参观,直接来到了“北大荒的英雄群体”这一展厅。走上阶梯后,他们分开了,分别找到了刻着自己所在的那个农场人名的铜板下,然后,又分别找到了自己已经故去的老伴的名字。用那双暴满青筋的双手,轻轻擦拭着,老泪纵横。两人又相互搀扶着,轻轻地走到台阶上,慢慢地坐在那里,互相擦着眼泪,工作人员都不忍心去打扰他们。过了好长一会儿,他们相互搀扶,慢慢地走出博物馆。后来听他们的儿女说:这两位老人,是专程从偏远的农场来看北大荒博物馆的,因为他们听说馆里有一面墙上,刻着他们原来老伴的名字。这次来了,因为很激动,其他五个展厅也没有心思看了,只好留作下次了。可作为两个七八十岁的人来讲,下次又在何时呢?

前年夏季的一天,《黑龙江日报》驻农垦记者站的一位朋友,请我陪同他从上海来的朋友用餐。这位上海来的朋友是专程来北大荒参观博物馆的,他端起酒杯后讲的一段话,令我非常感动。他说:“我非常感谢你们,非常感谢北大荒,因为我的两个妹妹都牺牲在这里,你们没有忘记她们,我上午在博物馆的故人墙上,看到了她们的名字,我真的很感谢你们……”如果我没记错的话,他说的这对姐妹,应该是在北安分局一次荒火中牺牲的朱慧丽、朱慧娟。《北安农垦志》上曾经这样记载着:1976年3月13日,格球山农场烧荒跑火烧至尾山农场六队。六队下乡知识青年奋力扑救。上海女青年谭文芳、朱慧丽、朱慧娟、李桂芬、汪贵珠,哈尔滨女青年杨淑云、施宝慧在扑火中光荣牺牲。尾山农场隆重举行追悼大会,全国各地广泛宣传了她们的英雄事迹。7月,省委、省政府在省展览馆召开命名大会,授予7名女青年“英雄战士”称号。省政府批准杨淑云为烈士。

前年8月的一天,原中央军委委员、解放军总政治部于永波主任上将参观北大荒博物馆时,他看到了沙盘上的白桦林时,他回想起50多年前,他率领部队在北大荒战斗的情景。当年,他率领部队转战赵光、铁力一带。“所有在北大荒建设中牺牲的人的名字,在这里都能找到。北大荒永远都不会忘记他们。”总局领导在向于永波介绍着这面故人墙。于永波激动地说:“只有铭记历史,才能深刻了解过去,全面把握现在,正确创造未来。我们不能忘记历史。”参观结束后,于永波带着激动的心情,挥笔泼墨,写下了:“弘扬老军垦精神,建设共和国粮仓。”

去年6月的一天,上海工商局考察团来参观北大荒博物馆。上海市工商局信息中心主任刘楷在第三展厅里又惊喜又感动,他说:“太意外了!太意外了!没想到父亲去世10多年了,北大荒人还能记得他老人家。如果知道这些,他的在天之灵也一定会很欣慰。”

(原载2009年第9期《北方文学》,选入2015年7月黑龙江人民出版社《记忆与守望》,2017年9月选入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赵国春文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