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进 京 见 闻
〔3〕
作者:刘正言
紧挨 外交部北边的巷子叫东堂子胡同,很狭,像个瘦高个的细长条。它的西部有个景点,那就是大名鼎鼎的蔡元培故居。
说实话,这个景点根本不值得一看,就是四五间低矮的小瓦房,手可及屋檐,而且门窗都被堵起来了,刷了一层水泥,就像一个人被幕布掩了,什么也看不到。只是有块标牌在提示,这里曾是蔡元培故居。不过,物以人显,就如唐诗人刘禹锡《陋室铭》所讲:“斯是陋室,惟我德馨”。睹物思人,那些“谈笑有鸿儒”的历史云烟,顿时涌上我的脑海。
蔡元培是清朝进士,官至翰林院编修。但他不甘于个人丰渥的生活,而时刻为国家民族的前途担忧。他认为腐朽的封建专制必将陷神州于万劫不复之渊,作为国士,当以救国救民为志,于是愤而辞官,追随孙中山先生,投身于推翻清王朝、建立民主政治的革命大潮。其间,他参与过暗杀和武装斗争,深得孙中山及仁人志士的敬重。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北京大学校长、国民党政府大学院院长、中央研究院院长,1940年3月病逝于香港。
他有三项业绩厥功至伟,光昭日月,对中华民族的影响至深至远,可与孙中山等伟人并列,彪炳千秋。
其一是奠定了中国现代教育的基础。他认为:忠君与共和政体不合,尊孔与信仰自由相违,教育的宗旨不是培养当官作老爷的人,而是重在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人人有技能,人人能为国家工作。他主张全民教育,普及小学、中学,制定了学制,实行了男女同校,废除了读经、科举,中国现代教育就是在那个年代形成发展起来的。
其二是新文化运动的推动者。他在任北大校长期间,实行民主管理和教授治校,提倡兼容并包的学术自由,使北大成了新文化运动的中心,不仅是五四运动的策源地,还孕育出了大批大师级的人物,如胡适、鲁迅、傅斯年等等,都与北大、清华有着深深的渊源,乃至今天的学界人物,无不是那些大师们的徒子徒孙,那是一个大师辈出的时代。
其三是人格魅力无穷。军阀们敬他,不管杀人如麻、残忍成性、多么野蛮的傢伙,见了他都毕恭毕敬,就连蒋介石也是一口一个“蔡校长”,从不怠慢;学人们敬他,不管多么恃才傲物,文人相轻,他说的,都能规规矩矩落实;学生们敬他,五四运动中,很多学生被捕,他一一营救,不管是本校的还是外校的,他都不避艰难,挺身而出;共产党人敬他,不因陈独秀的思想过激和私生活的不检点而避之三舍,还帮助了大批共产党人出国留学,还发动师生募捐,帮毛泽东体面地办理了其岳父、穷教授杨昌济的后事,蔡逝世后,毛泽东亲撰文吊祭……道不同而相助,这是多么宽广的胸怀啊!
室虽陋,不掩其光华;斯人虽逝,但德范永存!(待续)

刘正言、笔名:桃源里人。毕业于河北大学,资深编辑,老报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