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我的父亲叶汉钦,谱名家瑛,生于清•光绪二十二年二月二十八日,即公元1896年4月5日,农历丙申年,属猴。出生地黄陂县两路口杨家楼子,现为武汉市黄陂区天河镇有力村。1953年7月3日卒于沔阳县彭场镇,享年57岁。
父亲的童年贫困凄凉。他7岁丧父,8岁死娘,跟着哥哥晋(我的伯父)过日子,兄弟二人孤苦伶仃相依为命。可怜的伯父,一生憨厚勤劳,自己没有读书,还把弟弟(我父亲)送到私塾读了3年书。伯父成家后,父亲已有13岁多,也很懂事了,看到家里日子过得很艰难,就不肯读书了,提出把他弄到汉口去学徒帮工,以减轻家里负担。
后来,伯父托在汉口帮工的族人给我父亲找到了工作。父亲于清•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背着破旧行李,头上还拖着一条清朝的“小辫子”,由乡下来到陌生的大城市,在汉口义生凡蛋行当学徒。
昔日之学徒即佣人也!刚进店子的小学徒什么都不懂,做的都是些杂活、粗活,甚至还帮老板娘做家务,不得有任何怨言。
父亲为人忠厚老实,但很精明、勤奋,做事能吃苦耐劳。从小就很有志向,那怕白天干活再苦再累,晚上还在管事先生们的指导下,练习珠算,写毛笔字,读书。汉口那时候就有电灯,他就利用这灯火通明的有利条件,常常刻苦学习到深更半夜。
(二)
3年的学徒时光,他基本上适应了城市生活,熟悉了这个行业的业务。又经过5年店员生涯的磨练,文化水平和业务知识都有了很大长进。特别是经过刻苦细心钻研,练就了在没有任何检测仪器的条件下,用肉眼识别鸡鸭蛋新鲜程度的“绝活”。这是这个行业从业人员的硬功夫。
所谓“硬功夫”,就是将鸡鸭蛋一过眼就能分出好坏,并判别出4个类型,即园黄(最新鲜)、扁黄(新鲜)、散黄(开始坏)、搭壳(已坏)。
那时交通不便,运输条件差,鸡鸭蛋都是肩挑、水运而来,新鲜程度不如现在。识别鸡鸭蛋的新鲜程度是这个行业的重要技能。更重要的是,昔日汉口经营鲜蛋业务的大商号,不是靠内销,而主要是出口,外国商人对质量十分挑剔。英美商人还在汉口设厂直接收购,就地加工。外商收购鲜蛋只要圆黄和扁黄,如在交货中发现散黄和搭壳这三四类蛋品超过了他们规定的标准,就要罚款,甚至退货。商家不仅要受很大的经济损失,而且会在外商中失去信誉。
当时汉口经营鲜蛋的外商有英、美、比利时等西方国家的,他们除直接出口部分鲜蛋以外,还在汉口设厂,如英商和记洋行于民国初年就在汉口乔口建立了和记蛋厂,拥有一千多女工。他们用人工将鲜蛋打开,将蛋黄和黄白分离,然后烘烤或者冰冻,用白铁皮箱子装箱运往国外,作食品原料。和记蛋厂当时在汉口很有名气,抗日战争爆发后,外商才停业回国。
此时的父亲,不但业务能力和管理能力强,而且珠算好,还写得一手流利的小楷行草书。毛笔字是显示商号店员水平高低的重要条件,如商场中往来信函、商业合同、商业文书、汇款汇票、来往单据等一律均用毛笔书写。能写得一手好字,不仅显示个人的水平,也反映出这个商号的品位。
父亲不仅办事认真且为人谦和,人缘关系极好,因此,老板很看得起他,认为他是难得的人才。于是在民国八年(1919年),23岁的父亲被老板提升为“帐房先生”(相当于现在企业财务总管),兼管经营。民国十年(1921年),破格提升为“管事”(私营商号里的高级职员),负责商号里的经营策划、经营管理、资金运转等日常管理
春风得意马蹄疾。这时的父亲再也不是从黄陂乡里来的那穷酸娃子,而是大商号的管事先生了。我小时从父亲青年时期的一些老式照片(可惜在战乱中丢失殆尽)上,看到他衣着气派、英俊潇洒的风采,跃然于照片之上。
叶培元简介: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会员、湖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曾主编《沔阳公安志》,出版长篇回忆录《沧桑岁月》、《叶培元书画作品集》、《叶培元家书》;曾获“仙桃市劳动模范”、“仙桃市优秀文艺家”等称号。
征稿启事
各位作者,我们海内外文学联合会向全世界作者征集稿件。我们分普通稿件,月征文稿件,年征文稿件,新的一年我们将举办世界级文学作品评奖,奖金非常高。欢迎朋友们投稿。投稿地址,加微信snbm5828。加微信时必须告知是投稿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