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介绍

刘健,男,1982年生,天津人。天津艺术职业学院副教授/高级技师,天津市科普作家协会副秘书长。中国科幻研究中心特聘专家,南京邮电大学科普动漫研究所特聘研究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会员、中国动画学会会员。
摘要:机甲动漫是日本动漫发展史上最重要的题材类型之一。从文化形态学的角度考察,其源头大致可归结为三个方面:坦克的发明与使用、美国科幻文化的渗透、特摄片的催化。迄今为止,日本机甲动漫经历了初创期、繁荣期、转型期和衰退期等四个阶段。而破解日本机甲动漫文化主题的锁钥就是“和魂洋才”这个二元命题。
关键词:机甲;日本动漫;科幻;和魂洋才
一、日本机甲动漫的概念及其产生背景
机甲动漫是日本动漫中一个极具特色的题材类型。这类动漫作品的主要特征是以人操智能机器设备(多为人形武器)为中心构建故事内容和情节,多属于科幻题材。
机甲题材的动漫作品滥觞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日本,而从文化形态学的角度考察,其源头大致可以归结于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是坦克的发明与使用。坦克最早出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曾经有“陆地巡洋舰”的绰号。而它与机甲最直接的形态联系就是“人进入机器之中,并操作机器进行战斗”。二战时,日本为效仿德军的“闪电战”于1941年4月,设立“陸軍機甲本部”。此后,日本一直称装甲兵为“機甲部隊”,直到今天。
其次是美国文化、尤其是美国科幻文化的影响。日本在二战战败后,被美国占领了七年之久,直至《旧金山和约》签订。美国占领军带来的众多粗纸印制的科幻杂志和长篇科幻小说的平装本,而这些作品恰是美国科幻文学史上最引以为傲的“黄金时代”的产物。这些廉价读物通过各种渠道流入日本社会,作为文化舶来品被译介和消费,逐渐为大众、尤其是青少年所接受和喜爱。在这个过程中,日本旧有的“空想科学小说”创作模式被颠覆,代之而起的是美式科幻小说与科幻文化。其中,对机甲动漫的产生具有直接影响的就是罗伯特·海因莱因的太空战争史诗作品《星船伞兵》。后来被称为“机甲典范”的《机动战士高达》中核心装备的“机动战士”(Mobile Suit)就是《星船伞兵》中的“机动步兵”(Mobile Infantry)与“动力装甲”(Powered Suit)的重组词。
除了上述两个方面,对机甲动漫产生具有直接催化剂作用的是“特摄片”的繁荣。特摄(特撮)是“特殊效果摄影”或“特殊技术摄影”的简称,即Specia Effect(缩写为SFX),原本是泛指各种电影拍摄的特殊技术。而在日本,特摄片被看做是舞台剧的延伸,专指那些由真人出演、采用特技拍摄的超级英雄或怪兽题材影视作品。由于特摄片与动画片在当时的主要受众都是青少年,鉴于他们对“巨大角色”的痴迷,动画片制作者也开始考虑在新动画作品中增加类似角色的可能性。
二、日本机甲动漫的发展分期
一
初创期
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机甲动漫是《魔神Z》。该作由永井豪原创,东映动画制作,1972年首播。之所以将该作视为机甲动漫的开山之作,是因为这是第一部在设定中采用让驾驶员进入到巨大机器人机体的内部进行操控,并将机甲作为武器使用的动漫。后来的机甲动漫无不遵循这一基本模式。同时,该作中还有很多情节设计为后来的同类题材作品反复使用:
1. 性格上不完善的少年主角(机甲驾驶者);
2. 与男女主角对应的雌雄性向的机甲;
3. 战斗的目的是守卫“秘密基地”不被攻陷;
4. 邪恶的敌人异常强大,但最终都会完败。
《魔神Z》之后,对机甲动漫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作品是《盖塔机器人》。这主要源于该作中对机甲功能的两个新设定:合体(小机甲作为功能模块组成功能更强大的机甲)和变形(根据任务需要变换成相应功能形态机体)。
如果说《魔神Z》和《盖塔机器人》让机甲作为一个类型符号逐渐趋于定型,那么《宇宙战舰大和号》则为机甲动漫的世界观设计提供了典范。尽管其中并未出现机甲,但是作为日本动漫史上第一部严格意义上的科学幻想类(硬科幻)作品,《宇宙战舰大和号》的成功为后来同样具有科学幻想属性的机甲动漫作品提供了构架范本、开拓了受众群体、提升了市场号召力。

动画《魔神Z》剧照
二
繁荣期
20世纪70年代末,随着卡梅隆指导的科幻大片《星球大战》在日本的公映以及《宇宙战舰大和号》热潮的持续,一股前所未有的科幻热席卷日本。日本SUNRISE(日升)动画公司审时度势,推出了以“兵器化的超级机器人”(机甲)为中心的科幻动漫制作项目策划。最终孕育出了机甲动漫史上划时代的巨著——《机动战士高达》。
从剧情上看,《机动战士高达》并没有太多的新意,故事主线仍旧是热血少年驾驶机甲在战场上与强敌抗争。该作真正的迷人之处,在于其严谨的科学和军事情景设计。
除电视动画版外,1981年至1982年间,高达系列推出了三部动画电影版(剧场版):《机动战士高达:高达站立在大地上》、《机动战士高达:哀战士》、《机动战士高达:相逢在宇宙》,内容包括重新剪辑的电视动画版内容和部分新加入的剧情。以今天的视角来看,这三部动画电影属于典型的“粉丝电影”。在日本科幻动漫作品中,这种“视而优则影”的营销策略始于《宇宙战舰大和号》,高达系列则将其发扬光大。1988年3月,作为高达系列第一部故事完结篇的动画电影《机动战士高达:逆袭的夏亚》公映,作为宿敌的阿姆罗•雷和夏亚•阿兹纳布尔在最终之战后,双双不知所踪,预示着第一部故事的彻底落幕。但是,高达系列却远未终结。在不断的摸索和尝试中,以1995年《新机动战士高达W》推出为契机,高达系列浴火重生。继《机动战士高达》后,又有一部明星作品的出现让机甲动漫的影响力再上台阶。这就是1982年10月首播的《超时空要塞Macross》。
从剧作的角度来看,《超时空要塞Macross》吸收了众多经典科幻作品的情节桥段,人物刻画也更加生动自然,尤其是对一条辉、林明美和早濑未沙三个角色之间情感纠葛的描绘颇见功力,彻底改变了人们长期以来认为“动漫都很幼稚”的刻板印象。而片中出现的以美军F-14战斗机为原型设计的超级变身战斗机VF-1“Valkyrie(女武神)”堪称史上最强机甲,拥有战斗机(Fighter)、守护神(Gerwalk)和机器人(Battroid)三种变形形态,能够适应空战、陆战和太空战等不同作战环境的需要。
能够有如此出色的创作源于制作团队群英荟萃。参与该作的美树本晴彦、河森正治、板野一郎等日后都成为了日本动漫业的宗师级人物,连普通工作人员中也有后来声名显赫的庵野秀明、贞本义行和山贺博之等人。如此卓越的团队组合,堪称空前绝后。
与高达一样,超时空要塞Macross也很快走向系列化。1984年,经过重新设计剧情的动画电影版《超时空要塞Macros:可曾记得爱》(超时空要塞マクロス 爱おぼえていますか)上映。由于该片制作精良且剧情更加跌宕起伏,后来的超时空要塞系列便将该片而非82年的电视动画版,作为整个系列的故事开端。
超时空要塞系列可谓承上启下,引发了一直持续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机甲动漫热潮。

动画《机动战士高达》剧照
三
转型期
或许是因为同类型作品扎堆上映,造成受众审美疲劳。又或者是后续作品无复当年经典名作造成的视觉与心理的双重冲击。总之,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期,机甲动漫逐渐呈现颓势。1988年上市的《飞跃巅峰》将严谨的科学设定与美少女的励志成长故事相融合,但最终却因曲高和寡而草草落幕。转年播出的《机动警察》把机甲带出了硝烟弥漫战场,转战现代大都市的水泥森林,成为打击特殊犯罪的利器。尽管剧情轻松幽默有不失内涵,却也无法向以往的经典名作那样产生持久的影响力。
进入90年代,在日本动漫业整体不景气的大背景下,机甲动漫也未能幸免,除了偶尔有经典名作推出新版外,原创作品寥寥无几,影响力则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在如此艰困的条件下,仍有人对机甲动漫情有独钟,并苦苦的寻觅转型之路。
所有这些努力在1995年终于结出了硕果。标志着机甲动漫王者归来的新作《新世纪福音战士》播出。尽管在首播时,与当年的《宇宙战舰大和号》一样遭遇了收视率不佳的窘境。但很快在新世代动漫爱好者的疯狂追捧下,《新世纪福音战士》完成了华丽的口碑逆袭,成为当时的现象级动漫作品。日本著名大报《朝日新闻》上也刊出了这样的报道:“今天大家最关心的话题是什么?答案是——人类补完计划!”而这里提到的“人类补完计划”就源于《新世纪福音战士》。
较之以往的机甲动漫,《新世纪福音战士》最突出的一个变化就是人物塑造的“去英雄化”。在此之前,机甲动漫中的男女主角都常常被塑造成高大全的完人英雄形象,他们的伙伴也都是诚实善良,能力过人。但《新世纪福音战士》中的主要人物角色都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心理问题。这让他们更加接近生活中的普通人。同时,在机甲设计上,Evangelion将生物组织与机械部件融为一体,在操控方式上,也把意念操控和电传操控合而为一,可谓革命性的创新。在剪辑手法上,该作一改传统日本动漫的刻板程式,大胆采用先锋电影的意识流手法,快速的镜头切换增加剧情表现的张力,多重画面效果的给观众带来巨大的视觉冲击力。尤其是在表现机甲与使徒对战的画面中,采用多视角分镜,辅之以快速的剪辑切换,使战斗场景的炫酷程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而通过动静结合的场景画面设计,编导娴熟的运用间离效果,牢牢地掌握着剧情发展的节奏。此外,包裹着整个作品的庞大而复杂的世界观设定,也令众多粉丝兴奋不已,各种探疑文章层出不穷,不断制造话题。而互联网新媒体的勃兴,又令这股热潮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传播。
《新世纪福音战士》为机甲动漫创立了新的典范。但令人遗憾的是,业内追随者却寥寥无几。这恰恰预示着,机甲动漫作为一个题材类型不可避免的衰落命运。

动画《新世纪福音战士》剧照
四
衰退期
自《新世纪福音战士》热播之后近二十年,日本机甲动漫就几乎再无有影响力的佳作问世。尽管以往的经典作品不断推出,但基本上都是对旧有IP价值的再开发而已。
以高达系列为例,虽然进入新世纪以来,续作数量惊人,但基本上已经摆脱了原本世界观设定的束缚,除了似曾相识的高达机体外,与1979年推出的本作已经没有了亲缘关系。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超时空要塞系列的续作中。
在原创作品方面,SUNRISE公司制作的Code Geass系列动画《反叛的鲁路修》(2006年首播)、《亡国的阿基德》(2012年首映),因庞大的世界观设定、唯美的人物造型和炫目的战斗场景而受到众多新世代粉丝的追捧。但无论是从机甲设计理念,还是作品的精神内核都已经以往的经典机甲作品拉开了不小的距离。
在日本本土机甲动漫日趋衰落的同时,机甲却作为一种文化,不断在异域激起涟漪。2013年上映的好莱坞大片《环太平洋》,堪称是日式机甲动漫与好莱坞科幻片的完美融合。2015年,改编自中国漫画家孙恒(白猫sunny)的同名漫画的动画片《雏蜂》登陆日本。这部融合了美少女和机甲等元素的国漫作品,成功实现逆袭日本,标志着海外机甲文化反哺日本市场已经成为现实。

动画《雏蜂》海报
三、和魂洋才——日本
机甲动漫文化主题的双重性
日本历来被认为是一个善于学习的民族。到了近代,日本虽然喊出了“脱亚入欧”的口号,但是在吸收西方工业文明成果时,仍旧带有这种强烈的实用主义态度。简而言之,就是“利己则效,无用不取”。与此同时,日本人对外来文化从来都不是简单的照搬照抄,而是始终以匠人精神致力于改造完善,常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对此,日本人也常用“和魂洋才”一词来形容。而这种建立在内外交融基础上的双重性,正是外界破解日本机甲动漫文化主题的锁钥。
一
战争记忆与科技奇观
近代以来,“富国强兵”是日本的基本国策之一,最终也把日本带上了军国主义的不归之路。但客观来说,自明治维新以来,日本经历的几场主要战争基本上都是日本运用在当时最为先进的军事科技装备和战略战术思想进行的。因而,日本民族在整体上拥有对工业化条件下战争的集体记忆。尤其是在太平洋战争后期,美国运用战略轰炸机对日本发动战略轰炸,几乎将日本主要城市全部夷平,这对日本人造成了强烈社会心理震撼并由此催生出了长期群体性心理阴影,影响力绝不亚于后来的两颗原子弹。
战后的日本动漫创作在吸收了美国科幻创作的优势后,却更着力于对战争的残酷性和战争当事人内心感受的逼真再现。机甲动漫中常见以艺术的形式对战争集体记忆的展现。但是,作为艺术创作,“战争”也可以是罗曼蒂克的舞台,在《可曾记得爱》中,人类以一艘战舰单挑整个外星侵略舰队,最终竟以一首情歌作为秘密武器而获胜,无疑带有一种终极浪漫主义的色彩。而在二十五年后的《超时空要塞F》里,当那首“可曾记得爱”再次被唱响的时候,竟然是在人类太空舰队攻打外星文明的母星之时,一句看似不经意的台词“抵抗入侵的时候,唱这首歌不是正好么”,却正反映了当攻守异位后,人类在宇宙黑森林中面临的道德困境。
如果说以上这些还只是创作者的主观表达,那么这些表达之所以能够在受众中激起涟漪,则要归结于时代对人的影响。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是包括机甲题材在内的日本科幻动漫的黄金时代。那时也正值日本战后经济重建,日本社会以工业化与城市化为中心,实现明治维新后的“再次现代化”。蔚为壮观的各种重工业的生产设施以及城市中巨大的钢筋混凝土建筑、川流不息的汽车长龙、高速铁路、喷气客机、电视电话等等源于现代科技的奇异景观,对于那些从乡下、小城镇进入到东京、大阪这样的大都会的人们来说,所造成的视觉和精神的冲击力是无以复加的,自然而然的会催生出对科技的敬畏感。类似的心理过程也普遍存在于当时日本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因而,对于那些能够展现科技神奇和未来图景的机甲动漫,他们会投入十二万分的热情也就不足为奇了。

动画《超时空要塞F》剧照
二
凡人获得“神力”途径
熟悉日本中世纪文化的人都知道,日本武将穿着的盔甲中有一个特殊的部件,就是面具。对于面具的作用,除了防护和显示身份地位外,更重要的恐怕是一种自我神化的表现。
就此看来,我们便不妨把机甲看做是自我神格化的一个道具。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个体相对于无穷无尽的自然来说是弱小的。因而,对于人类个体来说,无不想要获得“神力”,从而超脱于自然和命运的掌控。但长久以来,这仅仅停留在空想阶段,而近代科学技术的出现,便如同被普罗米修斯盗出的圣火,让人类第一次窥见了神力的真容。
就此而论,机甲就如同是一件用科技打造的可以让凡人获得神力的圣衣。在几乎所有经典机甲动漫中,主角进入机甲之前都只是一个再平凡不过的普通人,而一旦拥有了机甲,他便是无可匹敌的胜利之神。而毫无疑问,《新世纪福音战士》是对这种机甲文化最完美的诠释。
在华丽的心理学和宗教学词汇编织的外衣下,《新世纪福音战士》讲述的是机甲世界通行的一个“故事”——准确的说,是一个二重隐喻:人因为乘上机甲而成为神,机甲因为注入了人的灵魂而获得“生命”。而这两者的连接点便是进入——人进入机甲,与机甲合而为一,最终以全新的合体形态觉醒重生,缔造神话。
三
内容至上与商业诉求的对撞
很少有人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在机甲动漫最辉煌的二十多年里,周边产品、尤其是模型玩具的热销一直是支撑这辉煌的顶梁柱。
从《铁人28》开始,玩具生产商就开始与动画业者推出巨型机器人的模型玩具。而《魔神Z》的热播则创造出了第一个重量级机甲模型玩具品牌“超合金魔神Z”。但真正称得上是机甲模型玩具传奇的非“钢普拉”(GUNPLA)莫属。
所谓钢普拉,是以高达系列动漫中出现的机甲、飞船等为原型制作的仿真塑料模型玩具。以往的机甲模型玩具,大都采用金属材质,虽然做工精美,但价格昂贵。钢普拉的出现大幅降低了模型玩具的单价,即便是中小学生,也有能力负担得起购买的费用。而且,由于品种繁多,做工精细,很快便演变了一种收藏品,成为二次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钢普拉的出现,让高达系列超脱了一般机甲动漫而成为一个具有产业链闭环特征的商业生态——不妨称之为“高达生态”。以机动战士作为IP核心,A(动画)、C(漫画)、G(电子游戏)、F(小说)、T(玩具)五位一体,相互支撑,实现商业利益的最大化。但是,这个看似无懈可击的商业模式,却蕴含着巨大的不安定因素,中心问题就是主导权之争。处于这个商业模式中心的IP最早是通过动画制作产生的,但是随着这些产品的持续开发,它们也形成个各自独立的商业价值和文化价值。新生成的文化价值,反哺回中心的IP,使之更加丰富多样,而商业价值则成为维系体系生长的养分。但事实上,不同业态能够反馈给中心的商业价值和文化价值的数量和质量并不是均一,而且处在不断的动态变化之中。于是,便出现了这样有趣的现象,原本受众因为看了动漫而去买模型玩具的,而随着模型玩具市场的利润越来越丰厚,便开始为了促进模型玩具的销售而制作动漫。在这种情况下,模型玩具生产商为了适应产品迭代的要求,便会要求动漫制作者向他的要求靠拢,为了让模型玩具的卖相更好,机甲机体的设计就要更炫,更有视觉冲击力,品种要更多样。至于情节合理性和设定的科学性,便退居次要地位。当然,并不是所有制作团队的人都接受这种理念,但是在艺术和资本之间,从来都是后者更为强势,以至于连号称“高达之父”动画导演富野由悠季本人也因理念不合而淡出了制作团队。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日本动漫界“代沟”的一种现实表现。
结语
机甲动漫是日本动漫发展史上极其重要的一个题材类型,尽管在日本本土,机甲动漫日趋式微,已经失去了初创时期的爆发力。但是,经过几十年的持续传播,机甲动漫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文化圈。从这个意义上说,机甲动漫并没有过时,只是要给它注入新的文化内涵,令其重新焕发活力。而研究其兴衰沉浮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给我们自己的文化产业、尤其是动漫产业的发展提供借鉴。
( 刘健/文 来源: 亚洲电影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