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静对轩窗听雨声
作者: 临海听涛 朗诵: 静云止水
时近暮春,小城安康日渐温润,花落枝头时,雨天儿就多了起来。从小读古人写雨的诗,犹记得那句“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此时再读才觉得那份惬意和悠远着实肉眼可见。雨天不能出门儿踏青赏花,静对轩窗,读书听雨,也算惬意。沏上一杯清茶,看雨滴在风中翩翩起舞,听雨打芭蕉,声声拨人心弦,心情瞬间变得通透。
一个人骨子里浪不浪漫,要看他怎么看待下雨天。雨天里读书,这是大多数人的理想。读书,没有雨声,少了灵气。听雨,没有书声,少了清雅。清代生活家张潮就说:春雨宜读书,夏雨宜弈棋,秋雨宜检藏,冬雨宜饮酒。拢一手雨珠,珍藏在心间,岁月染霜,情怀不老;折一串水帘,挂在窗棂外,容颜老去,我心依然。
人的闲适生活有很多种,古人把中国人的古雅生活描绘的淋漓尽致,书房之内,可以读书,焚香,对弈,插花,书房之外,可以侯月,寻幽,品茗,抚琴……这其中,听雨大概是最为惬意的一件事了,因为这是最自然的一种状态,雨随时而落,文可以随时而赏,跟一切世俗的价值无关,它是最契合中国哲学与审美的一种生活状态。
国人自古便崇尚山水,对风光霁雨颇为珍惜。北宋苏东坡有个名曰“喜雨斋” 的书房,苏东坡甚至为一座亭子命名“喜雨亭”,其谓:“亭以雨名,志喜也。”民国周作人有个名曰“苦雨斋”的书房,每至雨下,其写作的灵感倍增。听雨读书最容易使人入静,它不同于孤灯杯茗,也不同于赌书泼茶,更有别于红袖添香,它是人与天地最自然的融合。
雨是窗外事,书为心头好。一间书房,清幽,玄静,满架的书籍,案上是日常所读的书,无论是经、史、子、集,还是诗、词、歌、赋,都能让人手捧闲读,沉浸其中,伴随着窗外琳琅如玉的落雨,心也可以变得悠远宁静。古人所说的“扫石共看山色坐,枕书同听雨声眠”,写出了多少人窗下的诗意,手倦抛书,听雨入眠,大概抵得上十年的尘梦。
雨往往跟草木有关,中国人喜欢在书房的外面,留一方空地,大的可以是一方庭院,小的可以是一眼天井,再不济也可以是瓦檐窗下,在这些地方,种上清雅的草木,可是一篁修竹,一畦苏草,一树蕉叶,一支幽梅,待雨下的时候,淅淅沥沥,打在这些草木的花叶之间,为生活平添一份幽韵雅意。
听雨一事,随着时节变化,情境也有所不同。天街小雨,草色清浅,这是韩愈的春;几回疏雨,敲打圆荷,这是晏殊的夏;巴山促膝,夜雨涨池,这是义山的秋;冰雪未至,雨袭寒梅,这是苏辙的冬。书房外一年四季的变化,也随着这雨声而记录下来,成为中国文化里最有意境的一幕,它幻化成四时风雅,根植在我们的记忆深处,成为文人笔触与天地物候的碰撞。
如果说人“三省吾身”是对自我的批判,那么听雨便是对自我的慈悲。最喜欢南宋蒋捷的《虞美人·听雨》一词。少年听雨,人在歌楼;壮年听雨,人在客舟;而今听雨,人在僧庐。他用了人生的三个阶段,写出不同时期人生的境况,而这正是一个人的一生,此时的雨声,成了超越生命之外永恒的载体,我想他书房之外的雨声,一定是“悲欢离合总无情”的超脱境界。
“暮春花落怜诗意,静对轩窗听雨声。”既然春意难以挽留,那就在季节交替之时,品味岁月的馈赠,来之则喜,去之则凉。那就在书房方寸之间,开卷读书,掩卷听雨,做个闲人。
【作者简介】
陈祖金,笔名临海听涛,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人。陕西省青年文学学会会员,陕西省散文网网络会员,安康市诗词学会会员,安康市作家协会会员,汉滨区作家协会会员,《金州牛山》、《安康冉河》副主编。
【精英主播简介】
静云止水:朗诵爱好者,积极乐观面对有限的人生,坦荡诚实面对人生中的自己!


总社长:墨痕
执行总社长:江声
总编:墨痕
执行总编:禾乃
名誉总编:刘军
现代诗主编:娇君
古诗词主编:和天悦色 柳阳甫
特刊主编:王小泥 兰志芳 孙丽丽
【今日诗选】主编:江声 刘生 靳继书
【风华光影诗画】社长兼主编:睿博
英文主编:李一凡
全球风华社长:刘生
副社长:牛天堂 严正华
精英朗诵团团长:阮虹艳
团长助理:于江群
艺木总监:诗涵兰馨
精英朗诵团执行团长: 相逢一笑 幽 兰
精英朗诵团副团长:淡墨青衫 雪峰 生命如一泓清水 凯 哥
宣传部部长:果多堂 韩梅香
宣传部副部长:王百灵 和天悦色
总顾问:谷未黄 三色堇
文学总顾问:雪野 李明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