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庆元
在童年开始读书识字的时候,我就从一些描写杭州西湖的诗篇中领略了她的美丽,并为此而深深地向往着。到了初中时,老师给我们授课讲到“天下苏杭、人间天堂”的美景,西湖的美丽又一次激荡了我童年的心灵。后来看到电影《白蛇传》中,许仙和白娘子在西湖断桥上相遇而爱的故事,我对西湖景致的向往更是萦绕心头。
1975年初夏,我第一次走进了心仪已久的西子湖畔。对我来说,虽是初游,却有旧梦重温的味道。看到苏堤、黄龙洞、花港观鱼、柳浪闻莺、三潭印月、飞来峰等,既感到陌生新鲜,又觉得似曾相识,那是因为在文字中,在画报上,在课堂上,在与人交谈中不止一遍地看到听到对这些景点的介绍,大都潜人了内心。
西湖地处天竺山、南山、北山环抱之中,三面环山,一面城郭。白苏双堤将西湖水域一分为三,而孤山则亭亭独立于烟波之上。在山与湖岸之间的宽阔地带长满了树。记不清是哪位大文人对湖作过这样的妙喻:“湖是大地的眼睛,湖边的树木像是睫毛一样”,西湖就是如此。她之所以能在世人面前闪动她那动人的盈盈秋波,就是因为有翡翠一般的树木镶嵌在她的周围。西湖的水是清净的,看到它就像是看到童年在农村老家支渠里缓缓流淌的水,清亮的水中能看得见小小的鱼儿在欢跃。我乘坐着游船在水中游动时,可以嗅到被太阳晒过,从湖面上散发而来的那特有的水的香味。看到翠绿,心会静;看到清水,心则活。
第二次游览西湖是在1999年10月。在战友的带领下,我们围绕着西湖岸边,把文化景点逐一看了一遍。给我们的印象是,西湖不仅具有江南秀色之美,且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在湖的四周处处有典、无处不文。人文古迹一个接一个,恰似珍珠玛瑙给西湖带上了一条五光十色的项链。自古名胜出诗文,有史记载:自唐宋以来,西湖就以秀美的湖光山色吸引着无数文人墨客。他们不仅在那里留下了乐而不倦的行踪,而且留下了难以计数的诗作和对人文景点的由衷赞叹。
最绕不开西湖之美的一个古人,当推白居易。822年白居易被贬为杭州刺史,到任伊始走访民间,杭州民生仍为水所困扰,西湖堤坝坍塌,六井皆已淹没,海潮倒灌,百姓饮咸苦之水,农田遭旱涝灾害。白居易梳理六井,又率民众筑钱塘门至武林门的长堤,把湖水拦截在上湖,使下塘一带农田再无旱涝之患。白居易离任之际有无限眷恋:“处处回头尽堪恋,就中难别是湖边。”临别时,白居易来到湖堤,他挥毫写下《春题湖上》:“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白居易的这首诗不仅给人呈现了一幅美不胜收的西湖水墨风景图画,而且深情地表达了他对西湖之美的热爱和留恋。当时杭州百姓相送,白居易拱手道别,三步一回头,谆谆相告:“西湖水,民之根也!”并把自己所存官俸全部留作修湖之用。
绕不开西湖之美的第二个古人当数苏东坡。西湖的“苏堤”便是见证,它是以苏东坡的苏姓而命名的。中国江湖纵横,堤坝何其多,但以主持修缮人命名的则甚少,为人们记住的更少。苏东坡,我国文化史上的旷世巨人,贬官之身不苟且,逆境之下有担当。元祐四年(1089年),苏东坡被贬任杭州知州时,适逢杭州大旱,饥疫并作,人秋后大雨倾盆,钱塘江泛滥殃及西湖,“农民栖于丘墓,舟楫行于市井。”西湖之美休已,时不我待。苏东坡说:“杭州之有西湖,犹人之有眉目也”,于是他组织民众,以工代赈,浚湖筑堤,并每天到湖上巡察,与民工交谈。历时数月,西湖复见烟波绿茵之气象,从此西湖变成了蓄水、流水、活水、净水之湖。他又将挖出的淤泥葑草堆筑成堤,堤岸两旁植桃栽柳,此为苏堤也。苏东坡之所以名垂千古,为民造福之外就是他的诗作。西湖又称西子湖,来源于苏东坡《饮湖上初晴后雨》诗,在众多的咏湖诗中,此诗与白居易的《忆江南》堪称绝唱: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这首诗写活了西湖,赋予了西湖无尽的风情和生气。
沿着西湖岸边,还有那些写在景点上传世的楹联,也会让你赏心悦目、过目难忘。在这些楹联中,有历史典故的写真,有愤世嫉俗的慷慨遗恨,有治国平天下的教义,有励人警示的情怀,也有风情万种的浪漫。“吴楚乾坤天下句,江湖廊庙古人情。”试想,如果光有自然景色没有这些人文古迹,没有传说,那只能是浅白直露,缺少丰润,缺少深切。就像一个姑娘一样,虽然戴着翡翠,披着绿绸,浓妆重彩,但没有气质,没有优雅,没有内涵,更缺少一种韵味。古人有幸创造了文化遗产,今人有幸享受了文化遗产。文以地传,地以文名,西湖地灵且文美,就更闻名遐迩了。
2015年5月中旬,我第三次见到了西湖。绕着西湖岸边,我又一次欣赏了这里的美景。虽然离上次与西湖见面的时间相隔16年之久,但见到西湖的心情依然如同当初,像见到久违的友人与知己,喜悦与自在充满我的心房。走进西湖,我依然感到她是一种心绪,又是一番风趣,她总是那样令人心旷神怡。在这里我看到湖岸四周的树长得更大更茂更绿,沿湖的绿树几乎覆盖了全部的楼台亭阁。从高处望去,只是一片绿树碧水。沿着岸走,总有大片的连缀的苍翠的绿亘在眼前,到处都是绿意盎然的树,叶子茂密得像浓郁的乡情。长长弯弯的西湖岸边,简直就是绿色的童话。走在含烟凝翠、垂柳拂水的清丽氛围中,脑海里会不由自主地浮现“映面花红焰焰开,分袍草绿凄凄长”这样的诗句。夜晚的苏堤,空气里漂浮着爱情的气息,衣香鬓影的恋人夜莺般隐现于绿茵草丛,在冷色调的夜灯下沿堤小坐,打量着湖面上的桨声灯影,以及那不远处璀璨的人间繁华。有水就有好心情,这时绕湖漫步的人也很多,或三五成群,或双双结伴,一边细声慢语地交谈着,一边浏览着湖面上的风光,显得十分惬意。当喷泉开始的时候,整个湖岸观赏的人,站得满满的。在灯光的映射下,随着喷泉喷出的阵阵雾浪,湖面上更是流光溢彩。这人声水声汇集一处,倒显得有几分热闹。喧嚣是一种朝气,而平时的静谧则是一份古老,这就是西湖。
这次观看西湖景色,我不仅对“山山水水,处处明明秀秀;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的景致,有了温故知新的感受,同时我觉得温故而更知故了。尤使我赞叹的是,这“环水抱山,山抱水”的西湖之水依然是清净的。在我此次来西湖之前,我想,西湖岸边的景点肯定是更漂亮了,但湖水不一定是清净的,很可能同其他地方一样被污染了。到了西湖一看,那水依然像我与西湖初次见面时那样清灵,时而可见鲜嫩的水草在水中轻轻地摆动,仍可偶见鱼儿在跳跃。中午站在岸边,依然可嗅到阳光照晒下,湖面散发出水草的香味,这使我很有感慨。世人都知,好水胜似许多珍贵之物。《全唐诗》里有一首《六羡歌》为陆羽所撰,“不羡黄金,不羡白玉杯,不羡朝人省,不羡暮入台,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可见自古以来有好水的地方就是令人羡慕不已的。
有朋友说,你到了一个地方,不看别的,只需要看水,就可以知道这个地方的经济发展潜力,就可以猜到这个地方人的健康状况,就可以明白此地人的文化素养水平。此话确有道理。“水生万物,万物复归于水”,自然,灵于水了。“眼睛是心灵的窗口,湖是大地的眼睛。”因此湖的清浊净臭能使人看明白很多,更能反映出人类心灵的善恶美丑。清水必有源,大水必载大势大象,大道大德,大情大义。观水乃是一门人生大课,可悟玄机、铸品格、升境界、晓事理。水是人心的一面镜子,你的心是什么样,水就是什么样。江水之污即心性之污;河水之腐即时代之腐;流水之枯即精神之枯。水清水浊,其实都是人类心灵清浊的折射。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而今西湖的水仍是干净的,实属难能可贵。它给这座古老的历史文化古城送来了荷塘月色、鸟语花香、阳春澄夏、金秋暖冬;送来清风雨露、紫雾霞云、心灵玫瑰、书声曲丽;还有无尽的欢乐、遐想和遥望。它告诉世人,生活于西湖地域的人们,心地是干净的,其遗传的血脉中,一直流淌着华夏文明生生不息的精神元素。护佑西湖,就是护佑生命和心灵。这里的人们,每日看水、望水、听水、触水、饮水,凭水生息,对水而文,枕水而眠,与水中的生物注视与私语,思想也因水的润泽而丰满。水之于民,乃庇护之泉;民之于水,乃蒙恩之子。西湖之地藏风蓄水,好风好水,风乃教化,水系善行。
在广袤而神奇的中华大地上,雄伟壮丽、奇异多彩的自然风光和巧夺天工、美不胜收的人文景观,组成了一个个令人流连忘返、梦牵魂绕的游览胜地。在这些让人叹为观止的历史名胜中,西湖更是人杰地灵、诗意浓浓的佼佼者。从白居易“春来江水绿如蓝”到苏东坡“水光潋滟晴方好”,从陆游的“小楼一夜听春雨”到戴望舒的“江南雨巷”,无不脍炙人口。它用一颗诗意的心,向世人展示着它的秀气独钟,风姿绰约。
对西湖的美丽是说不完的,也是感受不尽的。西湖是灵韵的,西湖是诗意的,西湖是恒美的。它既是满载神性和诗意的实体,也是伟大的精神智库和丰富的美学资源;它既是大自然的慷慨,也是特有的风水宝地。它不仅是养活我们一方的水土,更是一道文化的风景;它不仅给杭州乃至全国各地到此旅游的人们带来美丽幸福,更象征着杭州人民的无限生机、无限发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