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把老家带回北京

郭宗忠
把山东老家大门、老屋门的钥匙带回到寄居的北京,挂在了书房里台灯灯罩的撑架上,好像把老家也带回了北京。
没有了父母亲,从此,空落落的四合院,老家也仅仅成了一个念想。
坐在书桌前,抬眼就望见这拴着黄绳的钥匙,仿佛一抬眼就望见了故乡,望见了老家。
从前,这钥匙是挂在老母亲炕边镜框下的一个钉子上;每次回到老家,先把给父母亲带回的食品、用品、药品等物品从行李箱或者手提袋里取出,然后从镜框下的钉子上取下“自己”房门的钥匙,把剩下的换洗的衣服以及日用品、行李箱,一起放在像宾馆一样所谓的“自己”的屋里。
我们常年在外,一晃都有了三十多年的时光,一年回家一次或者几次,公务在身,也是待不了多少日子的。
所以,这几把不动声色的钥匙,几乎是常年挂在那里。为便于区别,我的房间门钥匙上,母亲拴上了黄色的细绳;弟弟房间的钥匙则用红色的细绳拴着。
父母亲看见它们,也会涌起对我们的想念;然后会说起哪个孩子多久没有回家来了,哪个孩子的孩子中考了高考了工作了,都忙得很;互相给了对方一个不是理由的理由,善意地为对方冲淡思念的苦涩。
父母亲数叨着每一个孩子一圈下来,这下半夜父母亲的无眠里,尽是对孩子们的牵挂。
都说母子连心,这牵挂也会在我夜里写作时,传递到我的心里;午夜后快写完了文章时,我也会惦念起那个千里之外的四合院里相依为命的父母亲,在我心里纠结着永远挥之不去的愧疚与怀乡病。掐指算一算,又有多久没有写信了,打电话了,回家了。
等着忙完了手头的事,会赶紧收拾行李,买上父母亲爱吃的稻香村的点心,马不停蹄地回家,回到那个魂牵梦萦的四合院里;回到老屋里,握住父母亲颤巍巍的手,会听到母亲喜极而泣的哭声。
父亲会抓上一大把茶,放在天天洗得干干净净的茶壶里,从八仙桌下提起每天都灌满了开水的暖瓶,沏上一壶热茶;母亲忙个不停地炒菜,仿佛那些菜早已准备好,等着我们随时回家就能够下锅开炒,立马开饭。
其实,等我们在外时间久了,不再像早年在外,回家时先提前写信或者拍电报或者打电话报告回家的日期。
那时候父母亲尚在中年,父亲骑自行车要去十来里远的镇上去接,带回来行李,也一路上一起说说话,解除思念之苦。
随着父母亲天增岁月,父母亲七十岁八十多岁,仿佛转眼之间,我们也突然间虚度到了中年。父母亲年岁大了,生怕提前报告了回家的行程,父母亲再担心,所以后来每次回家都是“突袭”,让父母亲感到突然出现的我们,好像是一种不真实。
而对于父母亲,他们担心我们回家时没有吃的喝的,即使是家里只有他们两个人,也随时为远在他乡的孩子们准备着一些食物。他们省吃俭用,只为即使已经是成年的孩子们,还是像从前上学读书时一样,随时进门就能吃上热乎乎的饭菜,喝上一碗菜叶和豆扁的热粥。
结了婚,回家还是住在这个房间,也基本就是我“自己”的小空间。
弟兄们都在外地,大哥二哥搬离了老家后,我和弟弟与父母也就住在这个院子里,只是我和弟弟从北京回去的时候,最多住上十天半月,有时候出差路过住上一夜,或者当天就离家,又只剩下那把钥匙陪着父母亲。
父母亲抬眼看见的那把钥匙,也像看见了我们一样,也盼着何时我们取下钥匙打开自己的房间门。
只要那把钥匙不挂在那个钉子上了,这时候,也是我们回到了家,回到父母亲身边的时日。父母亲卸去久久压在心头的思念,他们脸上洋溢着轻松愉快,在院子里出出进进的脚步也轻盈了许多。
在家的每一天,与父母亲在院子里的樱桃树下,摆好小木桌,一起喝茶,聊着家常,说着往事;这个时候,院子里的空气也是甜的,麻雀也会欢快地在樱桃树上、香椿树上、石榴树上、家槐树上蹦来蹦去。
坐在小马扎上的父母亲此刻的心是踏实的,像是一年里最好的节日。给父母亲斟上茶,这种难得的天伦之乐,突然降临在这个四合院里,对一般人家正常的事,却是如此珍贵。
此刻,抬头看看樱桃树也是美的,听听麻雀的叫声也是一支乐曲。美好心境美好的时刻,会将一切变得美好。
我们回到了老家,父母亲在夜里也终于能够睡个踏实觉了,父亲的鼾声像打雷一样滚滚而来,这是他心终于放在了心里。他们不再后半夜又是一遍遍地数着一个个走远的孩子们的一点点的往事,以此来消磨内心的孤寂。
你感觉还没有长大,还需要父母亲的呵护,遇到委屈,还可以在父母亲面前止不住的眼泪;可是转眼,父母亲已经无力支撑自己,在你还没有准备好长大时,父母亲已经只有音容宛在。
所有的家乡,在父母远离后,已经变成了故乡;所有的想念,在父母亲的远离中,逐渐变成了怀念。
这故土一样的沉重,让你再走在故乡好像没有了根。父母亲远离了,好像你也被从故乡连根拔起,从此浮萍一样浪迹江湖,无所归依。
那老屋也会有一天不再存在,而只有这把钥匙会跟随我,就像一直老家跟着我,就会有父母亲的爱永远在我心里。这钥匙在我的眼前,像我出发时的港口,又像是遥远的岸,激励我,在浩渺的大海上,搏击人生,奋斗不息。
2020年6月26日,北京柳林居

郭宗忠, 军旅诗人、作家、书法家、心理咨询师。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诗、散文、报告文学、书画、摄影等作品散见于《诗刊》《中国作家》《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报刊,著有诗集《回归》《隔世故乡》等。十余篇作品入选高考中考各种复习资料。首届“剑麻诗歌奖”得主,获“军旅优秀作品”特别奖。现居北京,从事文字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