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袁明礼老人是抗美援朝老战士,今年88岁,但仍红光满面,精神矍铄。谈起往事如忆昨日,我不禁欣然命笔,写下了他的不凡经历。
他1935年8月生于河南省洛宁县兴华镇的一个农民家庭中,因日寇入侵,兵荒马乱,他只上了5年学。1950年10月新中国刚成立,美帝国主义就悍然入侵朝鲜,企图以朝鲜作跳板进而侵略中国,中国政府号召全国人民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打击侵略者。15岁的他便立志报国,1951年2月,他背着家人报了名,第二天父亲知道后,想到当兵的危险,便劝他说:“你年龄还小,再等两年也不迟。”但他执意为国效力。父母不吃不喝,哭得泪人一般也挽不回他参军的决心。
临走那天,区政府为他们报名的21人戴上大红花,锣鼓喧天地欢送他们,在接兵人的带领下,他们步行到县城经过严格体检,全县挑选出一百多人组成了一个连,到陕州省军区,和全省的新兵组成了一个团,换了军服,乘火车到东北沈阳发了枪支,到丹东市参加了防空训练,7月便过了鸭绿江进入朝鲜境内。
他们是后勤辎重部队,每班有两辆实胶轮架子车,内装枪支、背包、饼干、炒面,休息时用河水泡着炒面吃,偶尔遇到老乡才能找点盐,那是又是阴雨连绵,他们踏着泥泞冒雨前进。每两人一块六尺见方的小雨布,晚上在湿淋淋的树林里宿营,地上铺一块,身上撑一块遮雨,四个人背靠背地过夜,由于行军劳累,尽管腿脚被泡得白胀,也依然睡得很香。
经过28天的艰难跋涉,行程1500余里,终于到达了目的地——朝鲜东线火车终点站释王寺,他们在车站附近的一个村庄里住下来,但就在第二天,他们的班长黄超会因淋雨疲劳患了重感冒,苦于缺乏药物治疗,肺部感染被夺去生命,同志们万分悲痛低声祝愿:“班长,咱家在中国,一路走好!”这里离前线不到百里,是志愿军后勤十九大站所在地,负责供应前线的一切军需物资,下设总站,战地医院,汽车运输团、高射炮团、辎重团。总库下设弹药库、汽油库、生活用品供应库,整个库区坐落在大卢夫里、小卢夫里、灵华里、沙七里等几个大山沟里,由于敌机经常轰炸,他们只能夜间干活,中午休息,下午挖山洞,便于藏东西,防止敌人轰炸。
其中,油库是重中之重,设计非常巧妙,洞口高2.5米,宽近3米,入洞后宽度和高度都有增加,洞深10米,两壁各挖了6个拐窑,每个拐窑能容30桶汽油(上下立桶),走廊上不存油,两边留有能使油桶滚进滚出的通道,洞口用4米长的圆木栽成一排遮住,外面用土堆成斜坡,坡外的平台与车箱同高,便于装卸车,再用树枝伪装,敌人的飞机侦察了多次也没发现洞口。
但有时卸下的货物太多,一时运不出去,只能露天存放,每隔十米一垛,一垛有一个车皮的存货量,用帆布蓬盖着,敌人一旦发现,就用B29重型飞机遍排轰炸,所有物资化为灰烬,据统计,运去的粮食每5斤战士们只能吃到一斤半,其余的全被炸毁。后来,他们采取措施减少了损失。
1952年春节来临,连队领来5袋面粉让大家过年,炊事班忙着做大锅肉菜,蒸白面馍,战士们在表演节目,官兵一起联欢,说呀、笑呀、唱呀、跳呀,突然有四架飞机俯冲而来,丢下许多炸弹,炊事班的房子飞上了天,精心准备的美餐成了泡影,那时他每次向家里写信,第一句话总是“爸,妈,我还活着。”而后面的话就没法写了,因为随时都有可能牺牲。
每天夜晚,火车从北边的山洞里运来祖国的物资,他们卸下来再装上汽车运往前线,每晚两趟,他们不停地装,司机也在装,都在赶时间,因为天亮赶不回来就要被炸毁,敌人不停地投下照明弹,公路上白辆汽车在奔驰,一旦暴露就被炸毁,敌人还在沿途撒下许多“三棱子”,专扎汽车轮胎,还投下各种“风轮弹”,个头很小,一旦碰上立即爆炸,可见后勤供应何等艰难,但战士们始终以饱满的热情工作着,心中总是怀着必胜的信念。
1952年3月有了高射炮团后,天天有敌机被击落或击伤。有一天上午,敌机40多架来轰炸,被打落8架,打伤无数,敌人狼狈逃跑,但高射炮团的炮弹已被用完,他们便抓紧抢运,经过几个小时的努力,弹药已很充足,敌人果然又来了50多架,遮天盖地到处轰炸,我高射炮团立即应战,一霎时,高射炮声、炸弹声、机关炮声、敌机的轰鸣声震耳欲聋,整个车站硝烟滚滚,一片火海,像一条条巨龙在翻滚,经过一小时激战,击落敌机11架,击伤无数,从此车站安静得多了。
上甘岭战役后,敌人还在运输线上运用了惨无人道的毒气弹和细菌弹。毒气弹分为窒息和腐烂两种,战士们一闻到气味就有可能窒息死亡,一旦中毒皮肉腐烂化脓很难恢复;细菌弹是苍蝇、臭虫、老鼠等,到处乱跑咬人,传染后需要马上隔离,集中到大山沟里治疗,为防细菌传染,酷热的盛夏,他们也得全身包裹,衣貌整齐,穿袜子带手套,一天打两次活菌苗、鼠疫针,才能度过鬼门关。
1953年7月,第三次反击战打响后,我军人员猛增,几十万大军物资供应的重担全压在他们后勤总库人员肩上。他们不分昼夜地卸火车,装汽车,还要疏通道路障碍,解决纠纷,繁忙得很,其中有五昼夜没合上一眼,但这一战终于迫使美国停战,赢来了胜利,由于他表现突出,1954年被吸收为光荣的中共党员,1955年他到贵州征兵,1956年把新兵送到朝鲜,5月又回到东北征兵,后来免征,在哈尔滨休整了一年,1957年复员,到隶属于中国黄委会的河南黄河河务局工作。
1989年,退休回乡后,他仍不忘初心,还要再立新功。他任乡小音乐教师六年,又组织修复千年古刹华严寺,弘扬古代文化,写下两万多字的抗美援朝回忆录,后又担任兴华镇的关工委执行主任八年之久,多次向中小学生作报告,赠送《弟子规》等普及读物,为教育青少年做了大量工作,受到镇政府“勤留夕阳一片辉,情照乡里无限好”的高度评价,他的奖章、奖征、各种荣誉证书熠熠生辉,他永不服老,为祖国为人民贡献着毕生精力。
作者:谢建军(退休教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