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枣树的品性
岳宣義/文

见微知著,在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发现美,于平淡中书写奇峰耸峙,是好诗文的特点。在近日举行的张庆和文学创作50年诗人作家联谊会上,作家们对其诗文的评价是,婉约中有豪放,宁静中有呐喊,能从事物表面洞察本质,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实现文学艺术质的飞跃。
文学爱好者们一般谋面不多,却神交于文。通过在网上阅读其作品,对一位作者产生最初印象。我对庆和的印象源于他的散文《峭壁上的酸枣树》。初读此文时,感觉思维闸门被打开,在广袤时空里,一泓甘泉自由奔腾,酸枣树的品性和精神跃然纸上,使人心向往之,产生去寻找那棵峭壁上的酸枣树的欲望。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所在的团驻防在太行山一个叫许家沟的地方,营区周围贫瘠的山坡上长满了酸枣树。这种树呈簇丛状,并不高大。春天开着淡黄色的小花,秋天圆而火红的果实挂满枝头。
常年与酸枣树相伴,并没感到它有什么特别之处。有一年武汉军区歌舞团来团里慰问演出,那些在大城市里待久了的俊男靓女们,纷纷去摘酸枣果吃,说它能治疗失眠。我们这些成天摸爬滚打、“苦练200米内硬功夫”的步兵,与苦累为伍,与失眠无缘,所以对酸枣能治失眠之说,只是哑然一笑,并不以为意。
读了《峭壁上的酸枣树》一文,才发现酸枣树身上有许多我不曾了解过的品质,而这些都被作者看在眼里。没有挺拔青松的伟岸,也没有平野百花的芬芳,但它却站在悬崖峭壁之上,经受严霜冰雪,不屈不挠、生生不息。
弱中见强、小中见大、平中见奇、险中见胜,是读完《峭壁上的酸枣树》这篇文章后,酸枣树留给我的印象,也是作者给喜爱文字的我带来的深深启发。

张庆和简介
共和国同龄人,原籍山东肥城,部队转业后定居北京。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作家协会会员、文创一级、中国诗歌学会常务理事。近千件作品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光明日报》《工人日报》《农民日报》《文艺报》《中国艺术报》《检察日报》《法制日报》《中国纪检监察报》《人民公安报》《人民法院报》《中国文化报》《中国旅游报》《北京日报》《北京晚报》《辽宁日报》《辽沈晚报》《青海曰报》《宁夏日报》《海南日报》《新民晚报》《今晚报》《春城晚报》《广州日报》《甘肃日报》《贵州日报》《燕赵都市报》《西安日报》《济南时报》《空军报》《前进报》《战友报》《人民海军报》《合肥日报》《大连日报》《法制文萃报》《作家文摘》《散文选刊》《青年文摘》《杂文选刊》《晚报文萃》等国内百余家报刊发表或转载。其诗文作品入选中、高考语文试卷和模拟试卷以及“年选”等不同版本图书300余种;出版诗集、散文集《漂泊的心灵》《记忆不敢褪色》《哄哄自己》《灵笛》《娃娃成长歌谣》等十余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