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我的母亲
王跃农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待。
记得在几个月前的一次诗友聚会时,我是在桌人中唯一母亲还健在的人。为此,大家还向我表示了羡慕和祝福。当时,我还美美地幸福了一把,并没有意识到什么。
谁知母亲说走就走了。癸卯初夏,她走得那样从容匆促安详平静淡定坦然,没有痛苦,没有留恋,没有牵挂,没有遗憾。
母亲永远离开了她辛辛苦苦为之奔波劳碌、无私奉献了一生的家,离开了她倾尽毕生心血、关爱有加的亲人。
我在悲伤可怜痛楚孤寂中度过了第一个没有母亲的母亲节。个中滋味,可想而知。
从今往后,我再也看不到母亲的笑容,再也听不到母亲的唠叨了。我的内心充满了深深的悲痛,这种悲痛之情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
母亲值得我永远怀念和学习的方面很多,很多。
母亲一生知书达理、宽厚仁慈。1937年2月1日,母亲出生于书香门第之家,自幼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聪明贤惠,好学上进,知书明理。婚后,母亲继承了爷爷奶奶的优秀品质,一生孝敬老人、支持父亲、关爱孩子、团结邻居、善待他人。母亲维系好了世界上最难维系的婆媳关系,与三个儿媳和睦相处,远近闻名;母亲处理好了世界上最难处理的家庭矛盾,和一大家子三十口人相亲相爱,互帮互助。母亲从未在别人面前说过儿媳和女婿的不好,哪个孙子给母亲买了一件衣服、一样用品,母亲都念念不忘,常常提及。
母亲坚信: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尽管我们家人口多、底子薄、开销大、日子苦,但母亲坚定地克服一切困难,省吃俭用、东挪西借供孩子们上学,凡是学校要求的,凡是学习需要的,母亲都支持。我们没有辜负父母的期望,兄弟姐妹五人均学业有成,事业有成,家庭和睦,生活幸福。母亲不但教育我们学习知识,更重视培养我们做人,在母亲和父亲共同的言传身教下,我们从小就懂得了自立自强,好学上进,遵纪守法,勤勉做事,清白做人。
母亲一向勤劳能干、乐观向上。母亲一辈子饱尝了生活的艰辛,但这也培养了母亲自强不息、积极向上、勤劳善良的优秀品格。特别是三年困难时期,奶奶早逝,爷爷多病,父亲又常年工作在外,往往几个星期、甚至一两个月才能回上一次家。我们家人口多、孩子小、劳力少,缺吃少穿,日子十分艰辛难熬,母亲嚼过树皮,吃过草根,喝过菜汤,饿过肚子,但从来不叫一声苦、不喊一声累,母亲默默地忍受着、劳作着、操持着,省吃俭用,忍饥挨饿,早出晚归,手心里掉皮,眉毛上滴汗,硬是咬紧牙关挺过了一个个难关,渡过了一次次危机,撑起了我们一大家子的天。母亲参加过当年轰轰烈烈的平田整地劳动,顶着星星出门,背着月亮回家,有时好几天与孩子们见不上一面。母亲带着我们几个年龄尚小的孩子修建过举世闻名的双树寺水库,与年幼的孩子一同吃住在工地上,同男劳力一样抡大锤、挥铁铣、背石头、拉车子、啃干粮、睡地铺,表现出了超乎寻常的顽强和坚韧。母亲的能干是出了名的,真正称得上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干得了农活,茶饭针线、耕种收割、抚养儿孙,母亲样样拿得起,放得下。母亲凭着精打细算和一双巧手,将我们的衣服鞋袜缝了又缝,补了又补,老大穿了老二穿,老二穿了老三穿,直到破的实在不能穿了为止。母亲生性乐观,虽然日子艰难,吃不饱,穿不暖,但在昏暗的煤油灯下,母亲仍然一边做针线活,一边教我们唱歌,在我们幼小的心灵里播下了艺术和快乐的种子,母亲教唱过的《绣金匾》《南泥湾》等革命歌曲和《兰花花》等民歌已在我们心里牢牢地扎下了根。在那特殊的年月里,物质虽然极度匮乏,但我们的精神却因此而变得非常富有。
母亲一直无私奉献、乐于助人。在我们的记忆中,母亲一辈子从未替自己着想过,为了让我们生活好、身体好、学习好,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母亲总是省吃俭用,辛勤奔波,艰苦劳作,几十年如一日,为子女们操碎了心,出尽了力,熬干了血。在父母的精心培养教育下,不但我们五个儿女都已长大成人,过上了幸福生活,而且孙子辈也都享受到了奶奶阳光般的温暖和雨露般的滋养。包括外孙女在内的九个孙子孙女,母亲一手抱大了七个,一个一个送进了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目前,都已大学毕业,走上了工作岗位。孙辈中有五人读了研究生。这些成绩里面都有母亲的巨大奉献。我们一大家子每一个人的每一点成长、每一点进步、每一点成绩,都是母亲汗水、智慧和勤劳的结晶,是母亲耗尽了自己的心血和汗水滋养了我们,是母亲的品德和精神影响着我们,激励着我们。母亲一生乐于助人,在困难时期,我们自家的日子并不宽裕,但母亲却常常尽最大的努力接济比自己更穷的邻居和亲戚,哪怕是半升米,一碗饭,一小块干粮。受她帮助过的人们没有不夸赞她、感激她、学习她的。母亲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教会了我们做人做事,传递着爱心善行。
母亲做人,堂堂正正,光明磊落,宽容大度。对自己,严格要求,乐观自信;对邻里,古道热肠,有求必应;对亲戚,一片诚心,真情相待;对公婆,孝敬有礼,不欺不瞒;对丈夫,倾力支持,真心相爱;对儿女,严慈相加,关爱备至;对孙辈,视若心肝,疼爱无比。
母亲做事,风风火火,说干就干,干就干好。父亲常年在外工作,母亲独自挑起料理家务、下地干活、侍奉公婆、抚养孩子的重担,家里家外都处理的井井有条,头头是道。浆洗缝补,推磨碾米,蒸馒做饭,喂猪养鸡,浇水薅草,割麦打场,件件拿手,样样在行。
母亲心灵手巧能干、勤劳俭朴无私、顽强坚韧自信、宽容大度乐观、积善行德播爱,远近闻名,有口皆碑。
母亲的身上,处处都有闪光点;母亲的脚印,个个都是风景线。
母亲体虽弱,却背起了日月;肩虽柔,却扛起了光阴;身虽小,却战胜了困难。
敬爱的母亲,您儿孙多,您把全部血汗、全部心思、全部能量都用在了拉扯儿孙上,出行时,您常常背一个抱一个拉一个;吃饭时,您常常吃一口省一口留一口。一粥一馍,您总是先儿后母,先孙后己,尝尽了九味十苦,走过了春夏秋冬不言苦;半丝半缕,您总是先大后小,先缝后补,用尽了千针万线,熬过了风霜雨雪不叫穷。
慈母手中线。多少个夜晚,您夜挑煤油灯,纳过千层底,鸡叫了头遍叫二遍,为了孩儿不挨冷受冻,您眼睛酸了手指麻了腰身困了仍不歇息。
孩子身上衣。无数个白天,您昼惜日月光,补过百洞衣,线用了千根用万根,为了孩儿不破衣烂衫,您身子僵了关节疼了老眼花了还要坚持。
母亲的恩德比大地厚、比大海深。纵有生花妙笔,也写不完母亲的高尚和可敬,纵有悬河之口,也道不尽对母亲的思念和怀恋。
母亲无私奉献、真心付出的一生有诗为证:
八十七载肝肠热,多少悲欢多少歌。
岁月悠悠常负重,征途漫漫总爬坡。
青丝堆雪心趋静,瘦骨支身背渐驼。
茧手曾开新境界,柔肩屡挡大风波。
一生总为儿孙虑,比老黄牛奉献多。
现在,生活好了,不愁吃、不愁穿、不愁住了,可就在我们安享生活的甜美和幸福的时候,母亲却突然离我们而去了,母亲永远地离开了我们。我们再也不能见母亲一面了。
我们知道,母亲不愿走,舍不得我们。
我们不甘心母亲走,我们多么希望母亲能活到90岁、100岁,儿女们还想在母亲膝下尽孝承欢!可惜可叹可恨可怜可悲,扁鹊不能再生,华佗无力回天。
母亲离我们而去了,我们才真正体会到母爱的伟大和深厚。遗憾的是对母亲的孝顺和回报太少了,留下了无法弥补的缺憾和悔恨。
想对母亲说的话还有很多很多,但实在写不下去了,用几副挽联为此文作结吧。
八七年忠厚为人育三男两女无论亲疏远近富贫爱亲孝老友邻居美德长在;
一辈子勤劳做事经万苦千辛不分春夏秋冬早晚敬业持家忙里外仁风远播。
生在书香门第自幼通情达理遵崇父母关心兄妹做饭洗衣飞针走线绣生活样样拿手当年颇多奉献金山有幸;
嫁于积善之家从来吃苦耐劳孝敬公婆教养儿孙平田整地带口拖家修水库时时领先今日痛逝娘亲大地含悲。
悲哉,由是忽传哀讯;
痛也,从兹难见慈容。
音容宛在仙凡迥异纷纷挥泪雨;
风范长存天地同悲每每恨别离。
寒因何起王母发函邀驾鹤;
悲自中来莲台赐座盼归仙。
世事难料雪山失色松柏失神夏日添新痛;
阴阳相隔大地敛容云霞敛彩凄风送至亲。
人间茶饭虽香桌上从今留空碗;
尘世离别最苦室中无奈少亲人。
雨自九天来哀乐声声别最爱;
风从大地起香烟袅袅诉新伤。
信是瑶池天已暖;
应无尘世夜长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