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进 京 见 闻
(一)
作者:刘正言
协和医院的东侧,是一片居民区,这里散布着许多文物古迹和国家机关,是个有故事的地方。
最南侧是建国门内大街,这里依次有中国农业银行、中纺大厦、全国妇联、交通运输部、北京国际饭店、中国社会科学院、长安大剧院、建国门绿化景区等,建筑风格不一,各有特色,门前都有公园般精美的绿化,尤其交通运输部门前的月季,有一人多高,朵大花艳,五颜六色,开得正浓,香气满街。使得这些国家机关,于庄严肃穆中有一种自然的宁馨。看不到出出进进的工作人员,也很少有行人来往,安静得不知这里是闹市。

接下来是西总布胡同,东西长约千米。在这里我看到了两处被北京市政府列为文物保护的古迹,一是清朝的宁郡王府,里面看不到,只能看到门脸,门口并不高大,宽度也就是能进小拖拉机的样子,门高我手可及上沿,只是门板很厚,涂红,带铜钉,嵌在起脊瓦房式门楼的两米深处,门槛高,有石狮,门楼两侧各有四五间低一点的青砖小瓦房,显得很威严而已。王爷,是皇帝的同宗,或叔伯,或平辈兄弟,或儿孙,有战功和业绩的才能受封,所以他们都是权高位重之士,声势远在总理大臣之上。而今我们看到的王府不过如此,真使我们对当今一些官员的豪奢唏嘘不已。
另一处是协和医院当初建院时的职工楼,西式风格,面积很大,有花草园林,很气派,可以想见,那时的员工待遇不错。现已封闭,颇显荒芜。

(二)
从西总布胡同北行一百多米,即外交部街。说是街,也不宽敞,仅能并行两部小轿车而已。两侧是典型的北京大杂院民居,低矮的青砖房里,挤滿了人家,显得拥挤不堪。
之所以称外交部街,是因为清政府接待处理各国事务的总理衙门设在此处,新中国的外交部最初也在这里办公,据说陈毅曾在这里工作过。
现在这里已改为居民楼,只保留了一个门脸,给人一种“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江山代谢之感。

高高的西式镂空大铁门,门上方有方条石状的横弦,显得通透而肃穆。门南向,右侧的墙上有题刻,似乎是总理各国事务部字样。题刻下方是北京市政府的文物古迹保护牌及简单介绍。
根据此介绍,知中国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曾在此下榻。大概情况是,辛亥革命后,清王朝寿终正寝,为建立新的国家政权,孙中山不惧危险,舍身北上,与掌握北京实权的袁世凯面谈国是,袁将孙先生安排住在了这里,给予了很高的礼遇。但袁世凯心怀鬼胎,虚与委蛇,谈判没有任何实质结果。
孙中山结束了长达二三千年的封建专制,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这是光炳千秋的业绩,故有国父之称。这一点,毛泽东也是佩服无已的,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天安门城楼上孙先生和毛泽东的画像同时悬挂,直至今日。
孙先生周游各国,深入考察了各种政体,研究了各种学说,他认为,只有五权分立的政体才能使中国强盛不衰。他的这一政治观点,得到了广泛的认同,但遗憾的是,天不假年,他五十多岁就英才先逝了,他的宏图远略未能实现,中国人民不得不曲折再行。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抚今追昔,感慨万端,但愿中华民族慎终追远,未来可期!

刘正言、笔名:桃源里人。毕业于河北大学,资深编辑,老报人。
本文韶年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