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当时所在的家乡——清江市(现江苏淮安),有我们引以为傲的大运河,只不过那时觉得没有黄河和长江的名气大。因为在电影和其他文学作品中,没有听说有过“我是大运河”、“我是里运河”什么什么呼叫的。其实,我们清江市并没有远离黄河,我们同黄河有着千丝万缕的、扯不断理还乱的关系。在如今的清江浦区和淮阴区之间,就有一条戴“黄河”帽子的河,却是“废”当头,叫“废黄河”。黄河就是黄河呗,为什么还有加上一个“废”字呢?我在外地人面前总不能吹嘘:“我们有废黄河”吧?那电影中也不能呼唤:长江!长江!我是废黄河!我是废黄河”吧?那样多拗口,也上不了台面呐!多少年来,我好不憋屈。
我们家门口的这条现在称为“废黄河”的河,原是流淌了千万年的淮河。秦时置县的“淮阴县”的地名,也来自淮河古代“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的规制,故称“淮阴”。
1194年黄河夺淮,自河南兰考向东南,经民权、砀山、徐州、铜山、睢宁、宿迁、泗阳而来,转向涟水、阜宁、滨海入黄海。
这在滨海的入海口,三年前,我们几位清江兵战友去探望李成功首长时,他专程带我们去了“月亮湾”景区观赏过。昔日,那就是黄河的入海口。

请注意是在我出生之年前100年的1855年,这条黄河复又北徙,由山东东营入渤海。为何?我觉得是黄河河神掐指一算:有一个特厉害“羊”要加入抗洪的“铁水牛”大军,打不赢,故提前100年撤退、迁徒了!
现在有的称呼家乡的这条河为“古淮河”,有的称呼“古黄河”,有的称呼“黄河故道”都对。如柳树湾那里标“古黄河生态民俗风景区”,原废黄河上的王营大桥现标“淮海路古淮河大桥”等等。但是在国家权威地理学术层面,在地图上标注这条河的名称,迄今依然是“废黄河”。

这条黄河故道,流淌了661年的黄河水,裹挟着的大量的泥沙沉积下来,层层叠叠,使此河成为悬河,经常泛滥成灾.....黄河夺淮(这夺字,表明当年是强盗般的夺,夺得蛮横夺得凶残)的悲剧,使淮河原本的入海道被堵塞,使“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的富庶地带,变成了在黄淮、江淮流域出了名的穷地方。这里的人们,至今还在努力改变历史留下的落后之貌...
不多说了,黄河故道,我恨死你了!
不过这条河在我的家乡蜿蜒曲折,缓缓淌来、悠悠流去。她又给两岸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宝贵的水源,确保了两岸农田的灌溉。两岸几乎保持了几百、上千年的原始风貌。大堤上柳树、槐树、水杉、杨树、芦苇等植物,枝繁叶茂遮天蔽日:盘根错节、交错相缠。你会看到和听到:鱼跃、鸟飞、鹅浮、鸭鸣、渔网撒开、游艇劈波、船楫悠行.......给我们带来了风光旖旎的原生态景观。

自西向东:五河口、柳树湾、桃花坞、樱花园、东方母爱公园、古淮河生态公园、西游记文化乐园、日月洲生态公园等等依河而建,如同璀璨夺目的明珠,依次镶嵌在这条河的两岸。试想:如果没有这条河,这些珍珠还会发光吗?这不都拜“废黄河”这条玉带所赐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