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屈原的屈冤(7400)
憨子(刘彦强)
题记:屈原也从来不是爱国主义者,更不曾爱过楚国的人民,他只是忠于楚王,且是虽满腹怨言却不叛的愚忠。愚忠得不到回报,最后只能绝望的自沉。
屈原的屈冤(7400)
传说屈原在农历的5月5日这一天自沉汨罗江,为了保证自己必死,他给自己身上还绑了块大石头,可见其死心之决绝。有如此死心的人,肯定对自己的人生彻底绝望了。一个对人生绝望的人,自杀是他唯一的解脱方式。那么,屈原为什么会对人生感到绝望呢?
在司马迁之前的任何史料中,我们都找不到任何有关屈原的蛛丝马迹,据此,很多学者认为,历史上根本就不存在屈原其人,屈原其实就是一个虚构的人物。我们不管历史上存在不存在屈原这个人,既然太史公首写《屈原列传》,讨论屈原为什么绝望,这《屈原列传》自然是最权威的根据。本文就是根据太史公的《史记·屈原列传》所叙述内容来探索屈原绝望的原因。
一
屈原,名字叫“平”,和楚王是本家,都姓芈。所以屈原应该叫“芈平”才正确。可这太史公给他加了个“屈”姓,另取个名字叫“原”,“芈平”变成屈原。屈原,屈冤,“原”“冤”同音,屈原就是屈寃。愚以为,屈原这个名字可能是太史公有意编出来的。
看《屈原列传》,这屈原确实是够屈寃的。
按照太史公的记述,这个屈原应该是个正直的大知识分子。因为正直,屈原总是忠心耿耿为臣,认认真真做事,实实在在做人。因为知识渊博,记忆力很强,很自然他就特别明了治理国家的道理,擅长于文字功夫,所以楚怀王就让他做自己的左徒,大约就是现在的参谋、秘书或助理一类的官职,平时就和楚怀王讨论个军国大事,为楚怀王提个参考意见,然后代笔起草个法令。屈原也总是不辱王命,出色的完成任务。所以在最初的时候,楚怀王很信任屈原,大约已经到了“你办事,我放心”的程度。
和屈原同列的有个上官大夫,注意是上官,这“上官”是姓名还是上级,不知道,但望文生义,“上官”二字有两个意思,一个是上面的官吏,也就是屈原的上级,另一个就是向上爬的官。看《屈原列传》原文,好像这两个意思都有,这大概也是太史公的良苦用心。
就是这个上官,他看到屈原得到楚王的信任,心里就不是滋味,就想着如何把屈原压下去。
按说这屈原是否得到信任与他没有半毛钱的关系,为什么心里就不是滋味了?但是,这是你我草民的想法,身处官场的人可不是这样想。革命导师马克思有句耳熟能详的名言:“人的社会存在决定人的社会意识”。在上级决定下级,国君决定臣僚的官场规则下,如果你我同级为官,你得到上司的信任,你就可能升迁,这就挡了我的仕途,毕竟越往上的官位越少。如果你是我的下级,你得到比我更上级的欣赏,你就可能得到提拔取代我的位置。所以嘛,官场争宠是个普遍现象,这个上官的不是滋味、想着如何争宠也是客观存在决定。
但是,你争宠可以,嫉妒也可以,你拿出你的真本事让上级瞧瞧。可偏偏这上官就是没有这个本事。没本事人家还要争宠,这不是妄想吗?
不,还真不是。
凭本事争宠,这是君子之争,小人技不如人,如果做君子之争那就永远没有升迁的可能,他能这样吗?所以小人从来不屑于用真本事争宠的,那样太费神太费力太费事太没有经济效益了。小人要的是既轻松又快速还特有效益的方法。
有这样的捷径吗?还真有。
封建专制时代没有民主选举或者民主评议,官员能否升迁就看上级是否喜欢信任,不是有个说法吗?上级“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所以这个上官不用去为民做事干出政绩拉选票,也不用考试作弊制造假文凭,他只要能设法得到楚王的信任喜欢就行。
讨好上司的办法,巴结逢迎自然是免不了的,但那是小儿科,上官大夫还有两条,第一是索要他人劳动成果为己有,第二是献媚上司诋毁同僚。
先说这索要他人劳动成果。注意,这个上官是“索要”而不是“窃取”。在上官的心里,我是你的上官,你是我的下级,我的就是我的,你的也是我的,你有本事,你就能者多劳,但多劳的成果要归我。归我的办法就是索要。
一次,楚怀王要制定一些新的法令,就安排秘书们写个草稿。作为大知识分子,又肯调查研究的屈原,这点小事对他来说就是小菜一碟。但上官就不同了,要知道,他巴结逢迎有一套,真要干事那是屁也憋不出一个的货色。他看到屈原已经写好了草稿,就去跟屈原要这个草稿。屈原正直啊,当然不给了。道理也简单:“我的知识产权,凭什么给你?你想要,拿什么来交换,不能白要呀?”这当然是我想的,人家屈原未必这样想。作为正人君子,屈原最有可能的是:“我的知识产权不给你,就算你掏钱来买,我也不能给你,那是助长你的不学无术,从长远看对你实在不好。”
你一定认为屈原做得对,我也一样。但人家上官不这样认为,人家这样想:“不就是你费了一点脑筋吗?这知识在你的脑袋里装着,又不要什么成本,怎么这么吝啬?你不仁,可就别怪我不义了。”
于是,这个上官就采取第二条:献媚楚王和诋毁屈原
上官大夫去找楚怀王,他先吹捧说:“大王啊,你是多么的英明伟大明察秋毫,有你的英明正确领导,我们楚国才这样强大富足啊!所以全国人民都无限地崇拜你爱戴你。”
呵呵呵,“二尺五的高帽子是假的,但人人爱戴”,这楚怀王呢,更是一个爱听颂词的主,所以他听着上官的歌颂非常受用,但嘴里还不免谦逊一下:
“国家强大,也要靠各位臣僚共同努力呀!”
上官说:“大王说的极是。但所有的臣僚都是按你的指示办事,没有你的英明决策,那个臣僚也做不出好的成绩。”
嗯,楚怀王觉得,就是这个理,成绩当然是我领导下做的嘛。
上官看到楚怀王欣赏他的观点,趁机就诽谤屈原:“大王啊,是你让屈原去制定法令的,这事大家都知道。可是这屈原却不承认你的指令。每每一道法令颁布,他就对人炫耀说这法令是他编制的。”
楚怀王听了,脸色有点儿绿了。
上官还在继续:“这屈原还对人说:‘这么好的法令,除了我,没有人能够制定出来。’”
千古不移的道理,凡爱听颂词的主必然不爱听批评,更怕别人背后议论,楚怀王当然也遵从这个规律,在他心里,臣子如果妄议自己,那就是“吃我的饭,砸我的锅,住我的房,戳我的窝”。
楚怀王愤怒了:“好你个屈原,你以为你是谁?我大楚国离了你日月都不运行了?好吧,让你知道,我楚怀王离开你照样当王,照样国富民强,而你离开我,狗屁也不是!”
于是他就疏远了屈原,不再让他当左徒。
二
屈原对楚王忠心耿耿,毫无过错却被疏远,他能没有怨言吗?
有就有吧,这不奇怪。只是这抱怨放在一般人身上,就算是有,这怨言也就在自己心里,或者最多与好朋友发发牢骚,因为大家知道,这怨言传到上司耳里可就没有好果子吃了。可人家屈原不一样,人家是大知识分子,大知识分子就自然有大知识分子的特色。太史公是愤而著述,屈原是愤而写诗,他把自己的怨言写成了感人至深的《离骚》。“离”是离开,指被楚王疏远;“骚”是牢骚。所以谁看到这诗的名字就知道屈原是对楚王不满而发怨言。
事实上,这《离骚》的基本内容,就是利用帝喾、商汤、周武、齐桓公等古代帝王的优秀事迹来讽刺当时社会,说明自己正大光明行为正直,竭尽忠心用尽智慧来侍奉国君,但却被小人离间,诚信被怀疑,忠义被诽谤。他以美人芳草比喻自己,以污泥浊水比喻上官之流,说自己要远离污泥浊水,像蝉脱壳一样摆脱污秽环境,不沾染尘世的污垢。
诗是美好的,意境是高远的。但正因为美好高远,所以麻烦就大了,用“康乾盛世”的话来说,就是借古讽今,影射当朝,其心当诛!这《离骚》就是白纸黑字,铁证如山。比如你歌颂古代帝王仁慈英明,就是攻击英明的楚怀王残暴昏庸;你以美人芳草比喻自己,就是讽刺别的臣僚同事就都是丑腐恶草。你说要远离污泥浊水,像蝉蜕一样摆脱污秽环境,这更恶毒,这是攻击伟大的楚国是污泥浊水,伟大的制度是污秽环境。想想看,这已经不是发发牢骚的问题,而是恶毒至极的欺君罔上,犯了诛灭九族的大罪。
《离骚》是好诗,好诗的效果是显著的,它让上官、靳尚、子兰等朝廷一干官员都不舒服,招来的是他在臣僚中孤立。不过,楚怀王虽然很生气,对同宗的屈原还是仁慈的网开一面,没有像后世的康熙雍正弄个文字狱,将吕留良、查嗣庭一干以文字映射王朝、以文意犯上的知识分子诛灭九族,只是稍加惩戒,继续做个无关紧要的小官。
再后来,秦惠文王准备攻打齐国。因为楚、齐两国结盟。秦国没有胜利的把握,就派张仪将厚礼呈献给楚怀王,对楚怀王说:“如果楚国愿意与齐国绝交。秦国就把商、於之间600里的土地献给楚国。”
消息传开,楚国臣僚一片欢呼:“我大楚天下第一”,“秦国认怂了,向我们割地求和”。楚怀王在欢呼声中飘飘然,起了贪心,就答应了张仪的请求,与齐国绝交。
这时,“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小官屈原又站出来反对了。作为大知识分子,他对天下大势了如指掌,更清楚楚国与秦国力量对比的巨大差异,他为楚怀王分析形势,认为秦强楚弱,秦国又是虎狼之国,楚国应该巩固与齐国的联盟。于是,屈原再次遭到大家的围攻,罪名就是“污蔑大好形势,歌颂敌对的秦国”,简直就是卖国贼!楚怀王很不高兴,再次将屈原贬官。你屈原不是要和齐国结盟吗,我偏偏让你出使齐国宣布与齐国断绝关系。
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果然不出屈原所料,秦国不承认当初给600里土地的约定,只说是给6里。楚国使者回来一汇报,大臣们炸锅了。纷纷义愤填膺的声讨秦国,且信心满满的高呼“犯我大楚者,虽远必诛”。于是,楚怀王发兵讨伐秦国。哪知道,人家秦国一反击,那些高呼“厉害啊我的楚国”的家伙们一点都不厉害了,8万士兵因为他们送了生命,连富饶的汉中之地也丢失了。发了疯的楚怀王不甘心失败,再次发动全国兵马进攻秦国,双反鏖战于蓝田,谁知道魏国却在背后捅刀子,趁机袭击楚国。楚国不得不被迫退兵。
本来,失败了就承认失败了,胜败是兵家常事,总结经验汲取教训就是了。但楚怀王要面子,麾下的那些“尊君爱国”的臣僚们也不承认失败,他们不说楚国牺牲了多少将士,只宣传我们攻到了秦国的蓝田,打死了秦国多少士卒,给了秦国重创。当然了,秦国士卒死亡数字巨大是事实,打仗嘛,交战双方哪有不死人的。
那个时候的信息就是口耳相传,真相很容易掩盖。在楚国王庭的宣传下,不明就里的楚国人是一片胜利的欢呼声。恰巧这时秦国派使者来与楚国讲和,许愿把秦国占领了的原楚国的汉中还给楚国。上官、靳尚之流的“爱国者”们当然又得意忘形了,他们说:
“看看,秦国被我们打服了,向我们认怂了。”
“有楚怀王的英明领导,伟大的楚国是战无不胜的。”
楚怀王恨死张仪了,他不要汉中只要张仪。可人家张仪一来楚国,立即以重礼贿赂那些欢呼“我的楚国”的靳尚,上官、子兰,还有楚怀王的小妾郑袖之流,这些人拿人钱财,自然要为人消灾,他们一边说“大国要有大国的担当”,一边颂扬楚怀王“大人有大量”。楚怀王听得心里暖哄哄的,于是就放了张仪。出使齐国的屈原回来了,立即找楚怀王说明放了张仪就是放虎归山,楚怀王后悔了,但已经无济于事,而屈原却进一步得罪了主张放张仪的那些官员。
(《屈原列传》原文: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是时屈原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张仪,不及。)
再后来,各国诸侯联合攻打楚国,楚国大败,大将唐昧被杀。楚国奋力反击,战争处于胶着状态。这时秦昭王提出与楚国通婚讲和,要求与楚怀王见面。楚国又掀起了一片“秦国认怂了”的欢呼声。头脑清醒的屈原再次以卑贱的地位极力阻止楚怀王去秦国。但楚怀王的儿子子兰等人却劝楚怀王去。双方争论激烈,子兰,上官、靳尚等人还搬出了屈原的《离骚》等“反动言论”,说他为秦国递刀子,提供攻击根据,辱骂朝廷,招致外敌入侵。现在秦国认怂了,要结盟,他又反对秦楚联盟,明显不怀好意。又向楚怀王反映:说屈原多次宣示,楚国的失败都是因为楚怀王不听他的建议,是个糊涂昏王,等等。
楚怀王彻底愤怒了,他罢免了屈原的一切职务,流放了屈原后自己去了秦国,结果就是被扣留,并要挟他割地换人。楚怀王这时才后悔当初没有听屈原的,但已经来不及了。不过这楚怀王还算有点骨气,坚决不割让土地,最终屈死秦国。
(《屈原列传》原文:其后,诸侯共击楚,大破之,杀其将唐眜。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屈原虽然被楚怀王流放,但还是对楚怀王忠心耿耿,一直关心着楚怀王的安危。当楚怀王的尸体运回楚国的时候,屈原伤心透了,也为此怨恨子兰。楚国人纷纷议论,责怪子兰等人怂恿楚怀王入秦,怀念有远见卓识的屈原。这种议论传到子兰、上官等人耳里,这些人更加嫉恨屈原。屈原怎么也想不到,这些“自媒体”对他的颂扬使他在朝廷处于更不利的地位。楚怀王的长子顷襄王即位,导致楚怀王丧命的子兰不但没有受到惩罚,相反,还升任了楚国的最高长官(令尹)。屈原希望顷襄王能接受教训,找他回到朝廷为国效力。但子兰、上官、靳尚这些人却最怕他回到朝廷,于是一致诬陷他,证据就是白纸黑字的《离骚》等诗歌,顷襄王不能不信,于是,屈原再次被流放到更远的汨罗江一带。
(《屈原列传》原文: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
三
屈原对楚国忠心耿耿,却却落个流放边地的结果,他彻底失望了,但失望的知识分子自有知识分子的特点,他没有哭天抢地,而是披散头发,孤零零的在汨罗江边一面走,一面吟咏诗歌。这引起了一个渔夫的注意,于是就有了下面的问答。
渔夫问:“您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来到这儿?”
屈原答:“整个世界都是混浊的,只有我一人清白;众人都是沉醉的,只有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放逐。”
(《屈原列传》原文:屈原曰:“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听话听音,“整个世界都是混浊的”!“众人都是沉醉的”,只有他自己是个明白人!屈原是多么的失望啊,并且是对这个国家、社会的失望!
见屈原如此,渔夫说:“聪明贤哲的人能够随着世俗变化。整个世界都混浊,为什么不随大流且推波助澜呢?众人都沉醉,为什么不吃点酒糟,喝点薄酒?为什么要怀抱美玉一般的品质,使自己被放逐呢?”
(《屈原列传》原文:“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皆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呵呵,你可别小瞧了这个渔夫,人家倒是个明白人,知道官场的人必须从众以自保的道理。至于高尚的道德品质,能值几个钱?
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头的一定要弹去帽上的灰沙,刚洗过澡的一定要抖掉衣上的尘土。谁能让自己清白的身躯,蒙受外物的污染呢?我宁可投入长流的大江葬身于江鱼的腹中。也不能使自己高洁的品质,去蒙受世俗的尘垢!”
(《屈原列传》原文: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
读这段文字,我为屈原的品德感动得落泪,但是那个渔夫呢?
渔夫摇摇头,叹息:“真的是迂腐!”然后留下悲伤的屈原走了。
“迂腐”,这就是世俗对洁身自好,忠心不二的评价!
屈原披头散发的吟咏于汨罗江边,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唯一一个与之说话的渔夫对他还不理解!孤独、苦闷、委屈,死的心有了。
于是,大诗人写下了毕生最后的绝命诗《怀沙》,将一块大石拴在身上,纵身跃入汨罗江中,然后呢?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屈原写“怀沙”赋的时候,有没有人见到呢?屈原给身上绑石头的时候,有没有人看见呢?屈原投江的时候,有没有人去搭救呢?太史公没有写。太史公不写,大概就是没有人见吧?不过,也许有人见了,要不然太史公怎么知道的那么清楚?比如说那个渔夫,屈原与他的谈话已经流露出自杀的倾向,他自然清楚,但是,他为什么不劝阻,不搭救?还有,看着屈原给身上绑石头,而后跳入江中的人为什么不阻止、不搭救?
个中原因,太史公大约不忍心写吧,因为那不是正能量。
在绝命的《怀沙》赋中,屈原这样写自己投江的原因:
“曾伤爰哀,永叹喟兮。世溷浊莫吾知,人心不可谓兮。知死不可让,愿勿爱兮。”
翻译成今天的话就是:无休无止的悲哀,令人深长叹息。世间混浊无人了解我,人心难测,没有人可以听我的。人生一死不可回避,但愿世上没有什么使我矜惜。
在朝廷,君王不信任他,同僚们污蔑攻击他,来到这极为偏远的地方,碰见个渔夫也不理解他,还说他“迂腐”,要他与那些小人同流合污,屈原彻底失望了!对这个大楚国彻底失望了。
四
在屈原的那个时代,原本就没有“爱国”一说。与屈原同是楚国人的,早先有个伍子胥,本是楚国的大臣,带着吴国的军队差点就灭了楚国,还用马鞭狠抽楚王的坟墓(民间传说是掘墓鞭尸),没有人说伍子胥卖国,就连与伍子胥同时代的儒教鼻祖孔圣人也说伍子胥这样做情有可原。比屈原早一点的,还有个楚国王室的公主芈月、公子魏冉都为秦国效力,几次大败楚军,没有人说芈月魏冉是楚奸。与屈原同时代的楚国人张仪让楚国遭受巨大损失,甚至可以说楚怀王就死在张仪手里。没有人指责张仪是卖国贼。比屈原晚一点的,还有个楚国人李斯干脆协助秦始皇灭掉了楚国,但直至今日,也没有人指责过李斯叛卖楚国。这些人既然都不是卖国贼,屈原当然也就不是爱国者了。
太史公说的非常对,屈原就是因为对楚王忠心耿耿却得不到楚王的信任,最后失望自杀,这与爱国没有半毛钱的关系。
不过,与伍子胥、张仪、芈月、李斯们相比较,这屈原也真够屈冤的。太史公叹息道:“我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为他忠于的志向所悲哀。我去长沙时,经过屈原自沉的汨罗江,忍不住为他而流泪。及至看到贾谊祭吊屈原的文章,又奇怪这屈原为什么不去周游列国,以自己的才能哪一国不会重用他?这是何苦来着?”
(《屈原列传》原文:太史公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过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
太史公的意思很明白,他不认可屈原之忠,因为他忠于的是不值得忠于的楚怀王,而不是忠于楚国,更不是忠于楚人,并且是愚忠!他为屈原“忠于的志向所悲哀”,不“周游列国”而叹息。一句“何苦来着”说明他也认为屈原“迂腐”。
太史公笔下,屈原最后所见之人是渔夫,“渔夫”即“迂腐”,这就是他对屈原的盖棺论定。
历代王朝宣传屈原,提倡学习屈原,就是因为屈原的忠君。这和我们提倡的爱国主义有天壤之别,不可同日而语。这是今人必须清楚的。
2020-6-26,修改于2021年5月30日
作者简介:刘彦强,笔名憨子,陕西咸阳人,高级教师。从事高中思想政治教育近四十年,为全国知名政治教师,《世界文学》优秀签约作家,曾在各类教育刊物发表教研论文180余篇,主编出版《青少年心理行为咨询》丛书、《中学思想政治课学习指导》丛书、《学习心理学》、《坡刘村志》、《草根憨语》等书,并主编或参编多种教辅读物,有杂谈散文以及诗词散见于多种刊物。
纸刊投稿敬请点击征文链接https://m.booea.com/news/show_3126922.html&
🍀🍀🍀🍀🍀🍀🍀🍀🍀🍀🍀🍀
纸刊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bailu6698@163.com
纸刊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