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我的母亲骆秀茹,孝感人,生于清•光绪二十八年五月十六日(公元1902年6月21日),农历壬寅,属虎。卒于民国二十八年冬(公元1939年),终年37岁。
母亲死时,我只有10岁,完全是一个不懂事的孩子,只晓得我们姊妹几人都是讲的沔阳口音,而父母说话与我们口音不同,是黄孝口音。小时候也从未见过母亲娘家来过人,没有见过舅舅,更没见过外公外婆。
据父亲讲,母亲娘家过去很好,民国初年家道中落,父母双亡,成了孤儿。
民国十二年(1923年),她21岁时与父亲结婚。母亲比父亲小六岁。父亲此时在汉口帮工,生计混得较好,所以,母亲婚后一直跟着父亲,在汉口生活了将近10年。
民国十四年(1925年),大姐干媛在汉口出生。
民国十七年(1928年),父亲被汉口老板派往沔阳峰口(现改属洪湖)设庄收购蛋品,全家随父亲来到沔阳峰口。
民国十八年五月,我出生在沔阳县峰口镇。辛未年大水灾,汉口老板将峰口的蛋庄及全部员工撤回汉口。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全家迁往沔阳彭家场,那时母亲只有30岁,一儿一女,姐姐7岁,我只有3岁。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妹妹文媛在彭家场出生。
1936年,小妹富媛也在彭家场出生,可怜小妹刚1岁就因天花病夺去了她幼小的生命。
(二)
母亲虽然离开我们将近70个寒暑。但她的英容笑貌仍然在儿女们脑海中浮现。她那白皙的肤色,修长匀称的身材,清秀慈样的面容,深沉端庄的形体,至今仍然历历在目。她文化不高,初识文字,但很有教养。对丈夫、对儿女、对外人说话都是轻言慢语,和霭可亲。从未见过她粗言秽语,更未见过她与任何人争吵,对任何人任何事总是那么宽容。
母亲的服饰和衣着打扮,好象与那小镇上的家庭妇女有很大区别。她很少穿短装,四季都是长衫居多。头上的发型也不是“巴巴头”,而梳的是“抱玉头”,是大城市妇女的发型,这可能与她久居大城市的生活习惯有关。
她的风度,她的气质,她的教养,她的一言一行蕴藏着名门闺秀的气派。几十年来在我生活的小城镇中,很少见到过与母亲相似的形象,只有在放映二、三十代的电影电视中,可以寻找到她的影子。
万恶的日寇侵占了沔阳,兵荒马乱,生活极其艰苦,使他染上了肺病。战乱中根本得不到治疗,更谈不上营养,望着病情日趋恶化的母亲,全家人只有悲哀,毫无回天之力,眼睁睁地看着病魔夺走母亲年轻的生命。
假如不是日寇的侵占,不是在兵荒马乱之中,母亲的疾病肯定能治得好。
可怜的母亲啊!您丢下了老实忠厚的父亲和您疼爱的儿女,于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冬月与世长辞。您生于孤苦零丁之家,死于乱世之年,在人世间只活了37个春秋,您的人生太短暂了,您走得太早了,儿女们受到您的教育和抚爱太少了,怎能叫儿女们不痛断肝肠。
叶培元简介: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会员、湖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曾主编《沔阳公安志》,出版长篇回忆录《沧桑岁月》、《叶培元书画作品集》、《叶培元家书》;曾获“仙桃市劳动模范”、“仙桃市优秀文艺家”等称号。
征稿启事
各位作者,我们海内外文学联合会向全世界作者征集稿件。我们分普通稿件,月征文稿件,年征文稿件,新的一年我们将举办世界级文学作品评奖,奖金非常高。欢迎朋友们投稿。投稿地址,加微信snbm5828。加微信时必须告知是投稿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