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风采】
吴仰生,笔名仰生,昵称:俯仰生涯。安徽省作协会员,曾为下乡知青、工人、中学和大学教师。爱好文学,笔耕不辍,已有350多万字的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发表与出版。其中,中篇小说《亡魂》和长篇小说《爱的家教》颇受好评;曾获“小天使"铜像儿童文学奖、"阿英”文学奖等十多种奖项。
【长篇国学之文学札记】
文山艺海撷拾
(系列六十)
话说《古文观止》
《古文观止》的选与编
《古文观止》是清代吴楚材、吴调侯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选定的古代散文选本。该书是清朝康熙年间选编的一部供学塾使用的文学读本,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正式镌版印刷。
吴楚材(1655~1719),名乘权,字子舆,号楚材,浙江山阴州山(今绍兴)人。幼受家教,勤奋好学。16岁时,患足疾,一病数年,仍手不释卷。疾愈,学问大进,在家设馆授徒。曾多次应考,但屡试不中。他与其侄吴调侯共同编成《古文观止》一书。
吴调侯,为清朝康熙年间人,籍贯属绍兴府山阴县,与其叔吴楚材二人均饱览经典,皆不宜仕途而埋没民间;都长期从事私塾教学,因合编《古文观止》而留名后世。
起初,吴乘权、吴调侯叔侄俩只是为给童子讲授古文编了一些讲义。后来逐年讲授,对古文的见解越来越深,讲义越编越精,以致“好事者手录”而去,“乡先生”读后有“观止”之叹,劝他们“付之剞劂以公之于世”。因此,才“辑平日之所课业者若干篇(首)”为一书。
书稿编好后,即寄往归化(今呼和浩特市)请吴兴祚审阅。吴兴祚“披阅数过”,以为此书于初学古文者大为有益,便于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端午节为书做序,且“亟命付诸梨枣”,就有了《古文观止》最早的刻本。
书名“古文观止”的意思是“文集所收录的文章代表文言文的最高水平,学习文言文至此观止矣”。
《古文观止》收自东周至明代的文章222篇,全书12卷,以收散文为主,兼取骈文。题名“观止”是指该书所选的都是名篇佳作。
该书入选之文皆为语言精炼、短小精悍、便于传诵的佳作。衡文标准基本上兼顾到思想性与艺术性。在文章中间或末尾,选者有一些夹批或尾批,对初学者理解文章有一定帮助;体例方面一改前人按文体分类的习惯,而是以时代为经,以作家为纬,该书所选的古文,均以散文为主,兼收韵文、骈文。先秦选的最多的是《左传》,汉代选得最多的是《史记》,唐宋时代选得最多的是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的文章。照文体来看,该书选韵文十三篇,如《楚辞·卜居》,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杜牧《阿房宫赋》等,这些作品都是“极声貌而穷文”,工于描绘,描绘中虽用韵语,但与诗不同,往往韵散结合,来加强声情之美。散文则或记人或记事,有议论有寓言等等。
二吴对清代以前散文的选择存在明显的偏重,重先秦、两汉和唐宋时期散文,轻两晋六朝和明代散文。这一重一轻既有二吴的主观意识,也符合清以前散文的大体情况。《古文观止》吸取明代选家(如金圣叹)的成果,入选的作品大都是比较优秀的。
二吴又对选文作了新的评注:有时从文章句法和用字入手进行分析,如欧阳修《醉翁亭记》评语:“通篇共用二十个‘也’字,逐层脱卸,逐步顿跌,句句是记山水,句句是记亭,句句是记太守,似散非散,似排非排,文家之创调也。”有时评语从身世人情入手,如《史记·屈原列传》评:“史公作屈原传,其文便似《离骚》,婉雅凄怆,使人读之,不禁唏嘘欲绝。要之,穷愁著书,史公与屈子实有同心,宜其忧思唱叹,低回不置云。”
评注也取吕、楼、谢、唐、茅、金之说,而用楼、茅、金三家见解最多。多数评语是直接过录,如《谏逐客书》《送李愿归盘谷序》《送石洪处士序》等的总评即全抄自楼氏选本。有过录部分文字以作评的,如《捕蛇者说》《愚溪诗序》总评一半文字取自楼氏选本。《进学解》《讳辩》《祭十二郎文》总评一半文字取自茅氏选本。《晏子不死君难》《五帝本纪赞》《吊古战场文》《留侯论》等文的总评部分文字即取自金氏选本。有本于原评而略作发挥的,如《答任安书》、 《报孙会宗书》、《种树郭橐驼传》、《丰乐亭记》 、《书洛阳名园记后》、《谏院题名记》等文的总评,就是对楼氏评语的发挥。《获麟解》、《争臣论》、《寄欧阳舍人书》的总评,就是对茅氏评语的发挥。《前赤壁赋》的总评是对金氏评语的改写,《超然台记》的总评是以唐顺之评语为骨架。还有些评语是将诸家之说糅为一体而出以己说,如《岳阳楼记》、《读孟尝君传》、《喜雨亭记》的总评即合用楼、金之论而言。这种择优而集的方法,在逐句逐段评点时用得更多。如《留侯论》首段末批“能忍不能忍是一篇主意”即取自吕氏批语,而“且其意不在书”下批“深人一层发议,此句及一篇之头也”则取用金氏原批。
二吴这样“遍采名家旧注,参以己私”,是因为他们认为“诸选各有妙解,颇多阙略,是当取其所长以补其不足,便成全璧”(《例言》)。
此书于初学古文者大为有益,便于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端午节为书做序,且“亟命付诸梨枣”,就有了《古文观止》最早的刻本。
《古文观止》是一部优秀的古文读物。自其刊行以来,颇受人们欢迎。流传之广,影响之大,令人惊叹。
清吴兴祚在《古文观止序》中说:“会稽章子、习子,以古文课余子于三山之凌云处;维时从子楚材实左右之。楚材天性孝友,潜心力学,工举业,尤好读经史,于寻常讲贯之外,别有会心。与从孙调侯,日以古学相砥砺。调侯奇伟倜傥,敦尚气谊。本其家学,每思继序前人而光大之。二子才器过人,下笔洒洒数千言无懈漫,盖其得力于古者深矣。”二人的情况只能于此序中窥见一斑。“观止”二字,出自《左传·襄公十九年》:吴季札在鲁国赏周乐,至《韶》舞,赞叹:“德至矣哉!大矣”,认为无美不具,于是说:“观止矣。”书名为观止,意在力图选编达到尽善尽美,无以超越。
《古文观止》全书共12卷,收入上起周代下讫明末的历代文章222篇,论说抒情,写景状物,众体兼备,大体反映了先秦至明末散文发展的大致轮廓和主要面貌。
这其中包括((左传))34篇、《国语》11篇,《公羊传》3篇、《谷梁传》2篇、《礼记》6篇,《战国策》14篇。编者有意强化对汉代以前文章的份量,是为了使读者更清晰、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散文的源本。对两汉的文章,编者比较重视司马迁的《史记》,汉文31篇,《史记》有14篇。唐代文章以“唐宋八大家”中的韩愈、柳宗元为主,分别选入24篇和11篇;宋文以欧阳修、苏轼为侧重点,分别选人13篇和12篇。秦文仅选李斯1篇,六朝文章选6篇,元代1篇未选,明代选人18篇。本书入选之文皆为语言精炼、短小精悍、便于传诵的佳作。本书亦有入选不当者,因为选编主要是着眼于考科举时做策论,故选人了一些八股气息浓郁的文章。但作为一种古代散文的入门书,仍然有其存在的价值。
《古文观止》所选的文章以汉唐二代为多,以散文为主,兼顾骈韵二体,而且文章的体裁多样,可谓广收博采,而又繁简适中,反映出编者眼光的细致和周到。在编排上,全书按时代先后分为7个时期,每个时期都有重点作家和作品。由此可以纵观古文发展的源流,也可以分析各个作家的不同风格。每篇文章又都有简要的评注,辅助读者理解文义,掌握行文的章法。加以入选的文章多属久经传诵的佳作,所以此书广为流行。
《古文观止》之前的古文选本,大多依据昭明太子萧统《文选》的体例,分类繁琐,常以条目为主线,阅读使用时都很不简便。《古文观止》则以时代为纲,作者为目,将作者的各类文体的作品集粹于一处,阅读方便,查看快捷,使读者对清代之前的散文史认识清楚,印象深刻。所以,《古文观止》的流行性与通俗性、权威性难以动摇,是青年首选的普及性古文选本。
《古文观止》目录(出处与作者)
卷一·周文一
篇次
篇目
出处
一、郑伯克段于鄢
《左传》
二、周郑交质
三、石碏谏宠州吁
四、臧僖伯谏观鱼
五、郑庄公戒饬守臣
六、臧哀伯谏纳郜鼎
七、季梁谏追楚师
八、曹刿论战
九、齐桓公伐楚盟屈完
十、宫之奇谏假道
十一、齐桓下拜受胙
十二、阴饴甥对秦伯
十三、子鱼论战
十四、寺人披见文公
十五、介之推不言禄
十六。展喜犒师
十七、烛之武退秦师
十八、蹇叔哭师
卷二·周文二
篇次
篇目
出处
一、郑子家告赵宣《左传》
二、王孙满对楚子
:三、齐国佐不辱命
四、楚归晋知罃
五、吕相绝秦
六、驹支不屈于晋
七、祁奚请免叔向
八、子产告范宣子轻币
九、晏子不死君难
十、季札观周乐
十一、子产坏晋馆垣
十二、子产论尹何为邑
十三、子产却楚逆女以兵
十四、子革对灵王
十五、子产论政宽猛
十六、吴许越成
卷三·周文三
篇次
篇目
出处
一、祭公谏征犬戎《国语》
二、召公谏厉王止谤
三、襄王不许请隧
四、单子知陈必亡
五、展禽论祀爰居
六、里革断罟匡君
七、敬姜论劳逸
八、叔向贺贫
九、王孙圉论楚宝
十、诸稽郢行成于吴
十一、申胥谏许越成
十二、春王正月《公羊传》
十三、宋人及楚人平
十四、吴子使札来聘
十五、郑伯克段于《谷梁传》
十六、虞师晋师灭夏阳
十七、晋献公杀世子申生《礼记·檀弓》
十八、曾子易箦
十九、有子之言似夫子
二十、公子重耳对秦客
二十一、杜蒉扬觯
二十二、晋献文子成室
卷四·战国文
篇次
篇目
出处/作者
一、苏秦以连横说《战国策》
二、司马错论伐蜀
三、范雎说秦王
四、邹忌讽齐王纳谏
五、颜斶说齐王
六、冯谖客孟尝君
七、赵威后问齐使
八、庄辛论幸臣
九、触龙说赵太后
十、鲁仲连义不帝秦
十一。鲁共公择言
十二、唐雎说信陵君
十三、唐雎不辱使命
十四、乐毅报燕王书
十五、谏逐客书(李斯)
十六、卜居(屈原)
十七、宋玉对楚王问
(宋玉)
卷五·汉文一
篇次
篇目
出处/作者
一、五帝本纪赞《史记》
二、项羽本纪赞
三
秦楚之际月表
四、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五、孔子世家赞
六、外戚世家序
七、伯夷列传
八、管晏列传
九、屈原列传
十、酷吏列传序
十一、游侠列传序
十二、滑稽列传
十三、货殖列传序
十四、太史公自序
十五、报任少卿书(司马迁)
卷六·汉文二
篇次
篇目
作者
一、高帝求贤诏(汉高祖)
二、文帝议佐百姓(汉文帝)
三、景帝令二千石修职诏(汉景帝)
四、武帝求茂才异等诏
(汉武帝)
五、过秦论(贾谊)
六、治安策
七、论贵粟疏(晁错)
八、狱中上梁王书(邹阳)
九、上书谏猎(司马相如)
十、答苏武书(李陵)
十一、尚德缓刑书(路温舒)
十二、报孙会宗书(杨恽)
十三、光武帝临淄劳耿弇(汉光武帝)
十四、诫兄子严敦(马援)
十五、前出师表(诸葛亮)
十六、后出师表(诸葛亮)
卷七·六朝唐文
偏次
篇目
作者
一、陈情表(李密)
二、兰亭集序(王羲之)
三、归去来兮辞(陶渊明)
四、桃花源记(陶渊明)
五、五柳先生传
六、北山移文(孔稚珪)
七、谏太宗十思疏(魏征)
八、为徐敬业讨武曌檄
(骆宾王)
九、滕王阁序(王勃)
十、与韩荆州书(李白)
十一、春夜宴桃李园序
十二、吊古战场文(李华)
十三、陋室铭(刘禹锡)
十四、阿房宫赋(杜牧)
十五、原道(韩愈)
十六、原毁
十七、获麟解
十八、杂说一(龙说)
十九、杂说四(马说)
卷八·唐文
篇次
篇目
作者
一、师说(韩愈)
二、进学解
三、圬者王承福传
四、讳辩
五、争臣论
六、后十九日复上宰相书
七、后廿九日复上宰相书
八、与于襄阳书
九、与陈给事书
十、应科目时与人书
十一、送孟东野序
十二、送李愿归盘谷序
十三、送董邵南游河北序
十四、送杨少尹序
十五、送石处士序
十六、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
十七、祭十二郎文
十八、祭鳄鱼文
十九、柳子厚墓志铭
卷九·唐宋文
篇次
篇目
作者
一、驳复仇议(柳宗元)
二、桐叶封弟辨
三、箕子碑
四、捕蛇者说
五、种树郭橐驼传
六、梓人传
七、愚溪诗序
八、永州韦使君新堂记
九、钴鉧潭西小丘记
十、小石城山记
十一、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
十二、待漏院记(王禹偁)
十三、黄冈竹楼记
十四、书洛阳名园记后
(李格非)
十五、严先生祠堂(范仲淹)
十六、岳阳楼记
十七、谏院题名记(司马光)
十八、义田记(钱公辅)
十九、袁州州学记(李觏)
二十、朋党论(欧阳修)
二十一、纵囚论
二十二、释秘演诗集序
卷十·宋文一
篇次
篇目
作者
一、梅圣俞诗集序(欧阳修)
二、送杨寘序
三、五代史伶官传序
四、五代史宦者传论
五、相州昼锦堂记
六、丰乐亭记
七、醉翁亭记
八、秋声赋
九、祭石曼卿文
十、泷冈阡表
十一、管仲论(苏洵)
十二、辨奸论
十三、心术
十四、张益州画像记
十五、六国论
十六、刑赏忠厚之至论(苏轼)
十七、范增论
十八、留侯论
十九、贾谊论
二十、晁错论
卷十一·宋文二
一、上梅直讲书(苏轼)
二、喜雨亭记
三、凌虚台记
四、超然台记
五、放鹤亭记
六、石钟山记
七、潮州韩文公庙碑
八、乞校正陆贽奏议进御札子
九、前赤壁赋
十、后赤壁赋
十一、三槐堂铭
十二、方山子传
十三、六国论(苏辙)
十四、上枢密韩太尉书
十五、黄州快哉亭记
十六、寄欧阳舍人书
曾巩
十七、赠黎安二生序
十八、读孟尝君传(王安石)
十九、同学一首别子固
二十、游褒禅山记
二十一、泰州海陵县主簿许君墓志铭
卷十二明文
一、送天台陈庭学序
宋濂
二、阅江楼记
三、司马季主论卜(刘基)
四、卖柑者言
五、深虑论(方孝孺)
六、豫让论
七、亲政篇(王鏊)
:八、尊经阁记(王守仁)
九、象祠记
十、瘗旅文
十一、信陵君救赵论
(唐顺之)
十二、报刘一丈书(宗臣)
十三、吴山图记(归有光)
十四、沧浪亭记
十五、青霞先生文集序(茅坤)
十六、蔺相如完璧归赵论(王世贞)
十七、徐文长传(袁宏道)
十八、五人墓碑记(张溥)
作品鉴赏
思想主题
《古文观止》所选的文本,都是古代历史长河中优选下来的佳作,这些作品或雄浑潇洒,或俊逸清新。入选作品的题材虽然广泛,但都内容充实,情真意切。 《古文观止》突破了分类选编容易流于琐细的局限,是一部比较系统的通史性选本。取文能够大致反映古代散文不同发展阶段和不同风格的概貌,给读者以中国散文史的整体观,既将历代传颂的名篇尽可能选入,又重点突出,衡文标准力图思想与艺术兼顾,尽量避免重理偏向或重文偏向。作者仍然是以不违背封建正统思想这一点放在首位,“异端邪说”是不可能入选的。在每篇之中、之末有夹批或尾批。
艺术特色
1、对一部作品或一个作家,选择了那些可以代表其思想与艺术风格的篇章。《左传》是《古文观止》选的最多的一部书,此书选的《季梁谏追楚师》、《曹刿论战》、《宫之奇谏假道》、《子产告范宣子轻币》、《晏子不死君难》等,都反映了《左传》的这一进步倾向。《古文观止》唐宋八大家的文章81篇,基本上能代表他们的特色。即使是个别篇章的入选,也往往能代表写作者的精神风貌。如《过秦论》、《治安策》,显示出贾谊的才气横溢,议论深切;前后《出师表》,反复致意,可看出诸葛亮的一片忠贞;《岳阳楼记》,立意高远,情景交融,反映出范仲淹的思想境界与文章风貌。
2、对同一体裁的作品,入选时能从不同角度着眼,因而很少雷同单调的感觉。《古文观止》选录书信19篇,但大多不是一般的应酬之作,而是各具特色,情文并茂。有的曾影响了一代的重要决策,如李斯的《谏逐客书》;有的发表了重要的政治主张,如路温舒《尚德缓刑书》;有的是长辈对子弟的教育,如马援《戒兄子严敦书》;有的是才智之士内心的不平,如司马迁《报任安书》;有的深刻讽刺了腐朽的社会风气,如宗臣《报刘一丈书》;有的实际上论述了一种专门的文体,如曾巩《寄欧阳舍人书》。写法上也变化多端,如邹阳的《狱中上梁王书》,反复隐喻,不能自止,几乎可以听到蒙冤哭泣之声;柳宗元的《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险语惊人,蹊径独辟,用独特的议论开导友人,可以使人破涕为笑。同是干谒的书信,李白《与韩荆州书》“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豪放侗傥,没有乞怜之态;韩愈《应科目时与人书》,通篇用一个比喻,反复形容自己的才能与处境,恳求于人而又自负甚高。《古文观止》中,杂记(主要是景物记)分量很重,达27篇,而且各具特色。柳宗元的《钴鉧潭西小丘记》,寄托着自己放逐蛮荒的悲凉身世,把山水游记与抒情散文结合起来,含义深隐,别开生面;王禹偁的《待漏院记》,抓住人物片刻间的思想活动,着力渲染,解剖灵魂,披露肝胆,又用对比映衬的手法,突出刻画了两种政治品质截然相反的典型人物,这种写法已开了《岳阳楼记》的先河;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句句是记亭,又句句是写政绩,句句是抒发作者的”与民同乐”的政治主张,排句散行,从容委婉;苏轼的《喜雨亭记》,抓住“喜雨亭”三字,反复发挥,文情荡淉,笔法灵活,最后归结到及时雨贵于珠玉,表现出对人民疾苦的同情;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因小见大,结构严谨,从游洞引申出一篇研究学问、创造事业的大道理;等等。
作品不足
一、完全不收先秦诸子,说明作者未能摆脱《文选》的束缚,其观念已落后于唐顺之。
二、对叙事文重视不够,选史部之文多取其中议论文字,这可能是因为明清科举考试只考议论文不考记叙文之故。
三、南北朝只选一篇,金元完全阙如,致使通史性选本中间缺了两段。前者可能由于仍然轻视骈体,后者可能是学力不够。
作品影响
《古文观止》则以时代为纲,作者为目,将作者的各类文体的作品集粹于一处,阅读方便,查看快捷,使读者对清代之前的散文史认识清楚,印象深刻。《古文观止》的流行性与通俗性、权威性难以动摇,仍影响巨大,是青年首选的普及性古文选本。
作品评价
近代文学家鲁迅:“在文学上的影响,两者(《昭明文选》和《古文观止》)都一样的不可轻视”。
《古文观止》最早的版本,有映雪堂本等。五四运动以后,在上海等地出版了多种“言文对照"的《古文观止》,共有四种:上海沈鹤记书局署做肃房编译室著的一部,广益书局印行署名陆文昭译的一种,署名宋晶如译注的一种,署名许啸天译注的一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古文观止》的许多译注本,都是用中华书局本为底本。中华书局本实有两种:一是1959年本。这是由原古籍刊行社转来的本子,此本“据映雪堂本断句,并校正了个别显著的错字”。二是1987年本,即安平秋点校本。此本虽以1959年本为底本,但用映雪堂原刻本复核过,用文富堂本、怀泾堂本、鸿文堂本参校过,还用相关史书、总集、别集所收古文校勘过,而且补录了二吴之《序》和吴乘权所撰《例言》。
《古文观止》十篇经典短文解读
一、《齐桓下拜受胙》
夏,会于葵丘,寻盟,且修好,礼也。
王使宰孔赐齐侯胙,曰:“天子有事于文武,使孔赐伯舅胙。”齐侯将下拜。孔曰:“且有后命。天子使孔曰:‘以伯舅耋老,加劳,赐一级,无下拜!”’对曰:“天威不违颜咫尺,小白余敢贪天子之命‘无下拜’!恐陨越于下,以遗天子羞,敢不下拜?”下,拜,登,受。
【解读】《齐桓下拜受胙》是春秋时期创作的散文,出自左丘明的《左传》。
这是篇短文,记录了周天子赏赐给齐桓公祭肉的场面。本文写齐桓公只有一段话、一套程式化动作,却把一个雄才大略、老谋深算的形象刻画得形神毕肖。
二、《陋室铭》唐代: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解读】这是一篇托物言志的铭文。文章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流露出作者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
全文单纯、简练、清新像一首精粹的诗,充满了哲理和情韵。
【评价】清·谢有煇《古文赏音》:此文殆借室之陋以自形容其不凡也。虽不满百字,而具虎跳龙腾之致。
三、《马说》唐代: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解读】《马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一篇借物寓意的杂文,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流露出作者愤世嫉俗之意与怀才不遇的感慨与愤懑之情。
四、《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唐代:李白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
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会桃花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群季俊秀,皆为惠连;吾人咏歌,独惭康乐。幽赏未已,高谈转清。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不有佳咏,何伸雅怀?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
【解读】这是李白创作的一篇骈文。全文生动地记述了作者和众兄弟在春夜聚会、饮酒赋诗的情景。
作者感叹天地广大,光阴易逝,人生短暂,欢乐甚少,而且还以古人“秉烛夜游”加以佐证,抒发了作者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欢快心情,也显示了作者俯仰古今的广阔胸襟。
【评价】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卷七:发端数语,已见潇洒风尘之外。而转落层次,语无泛设;幽怀逸趣,辞短韵长。读之增人许多情思。
五、《五柳先生传》魏晋:陶渊明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解读】这是陶渊明创作的自传文。在文中作者表明其三大志趣,一是读书,二是饮酒,三是写文章,塑造了一个真实的自我,表现了卓然不群的高尚品格,透露出强烈的人格个性之美。
六、《送董邵南游河北序》唐代:韩愈
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董生举进士,屡不得志于有司,怀抱利器,郁郁适兹土。吾知其必有合也。董生勉乎哉!
夫以子之不遇时,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矧燕赵之士出乎其性者哉!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董生勉乎哉!
吾因子有所感矣。为我吊望诸君之墓,而观于其市,复有昔时屠狗者乎?为我谢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解读】唐宪宗年间,董邵南到长安应进士举,屡试不第,准备投靠河北的藩镇,韩愈写序相送。
全文措辞深婉,意在言外,虽仅百余字,但一波三折,起伏跌宕。虽是一篇送行的文章,但送之正是为了留之,微情妙旨,全寄于笔墨之外。
七、《小石城山记》唐代:柳宗元
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其上为睥睨、梁欐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神者傥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是二者,余未信之。
【解读】这是《永州八记》之一,这篇散文先详细描绘了小石城山的形状、布局,突出其酷似石城,赞叹山石树木的疏密仰伏,好像高明者有意设计、布置的,然后自然转入关于“造物主之有无”这一重大哲学命题的议论。
【评价】明末清初·金圣叹《山晓阁选唐大家柳柳州全集》卷二:“笔笔眼前小景,笔笔天外奇情。”
八、《谏院题名记》宋代:司马光
古者谏无官,自公卿大夫,至於工商,无不得谏者。汉兴以来,始置官。
夫以天下之政,四海之众,得失利病,萃於一官使言之,其为任亦重矣。居是官者,常志其大,舍其细;先其急,后其缓;专利国家而不为身谋。彼汲汲於名者,犹汲汲於利也,其间相去何远哉!
天禧初,真宗诏置谏官六员,责其职事。庆历中,钱君始书其名於版,光恐久而漫灭。嘉祐八年,刻於石。后之人将历指其名而议之曰:“某也忠,某也诈,某也直,某也曲。”呜呼!可不惧哉!
【解读】这是北宋文学家司马光于创作的一篇散文。该文叙述了谏官的来历,阐明了谏官的责任和应具备的品德以及谏官石刻的由来,告诫谏官们要恪尽职守。全文结构简短,层次鲜明,笔锋犀利。
【评价】清·林云铭《古文析义》卷十四:书谏官之名于石,本以示荣,记中却以示戒,非大儒不能为此言。通篇皆责备语,无一闲话。
九、《光武帝临淄劳耿弇》两汉:刘秀
车驾至临淄自劳军,群臣大会。帝谓弇曰:“昔韩信破历下以开基,今将军攻祝阿以发迹,此皆齐之西界,功足相方。而韩信袭击已降,将军独拔勍敌,其功乃难于信也。又田横烹郦生,及田横降,高帝诏卫尉,不听为仇。张步前亦杀伏隆,若步来归命,吾当诏大司徒释其怨。又事尤相类也。将军前在南阳,建此大策,常以为落落难合,有志者事竟成也。”
【解读】《光武帝临淄劳耿弇》是写光武帝刘秀表彰大将军耿弇
【评价】这一段话。他先表彰耿弇的功劳,以淮阴侯韩信作衬托;再用“有志者事竟成”激励之。
文章层次清楚,结构严谨,文字简短,语言生动。对历史事件, 寥寥数笔精炼概括, 言简意赅。尤其是“有志者事竟成”一句, 有画龙点睛之妙, 因此, 至今还是激励人们克服困难的习惯用语。
十、《晋献文子成室》先秦:佚名
晋献文子成室,晋大夫发焉。张老曰:“美哉,轮焉!美哉,奂焉!歌于斯,哭于斯,聚国族于斯!”文子曰:“武也,得歌于斯,哭于斯,聚国族于斯,是全要领以从先大夫于九京也!”北面再拜稽首。君子谓之善颂善祷。
【解读】这篇仅有76字的短文,浑然一体,成语 “美轮美奂”的典故出于此文。讲述了晋国赵文子宫室落成,晋国的大夫发礼前往致贺之事。
本篇反映的虽然只是当时卿大夫之间的应酬之辞,但张老的颂辞,别出心裁,文子的答话,也与众不同。
试背五十篇古文精华语录
智者曾教诲:背诵五十篇古文就能够看懂古文,背诵一百篇就能写作古文。如是截取《古文观止》五十篇古文精华妙言警句,读诵不亦乐乎!
第一篇:《沧浪亭记》 归有光 明
1、夫古今之变,朝市改易。尝登姑苏之台,望五湖之渺茫,群山之苍翠。
2、太伯、虞仲之所建,阖闾夫差之所争,子胥种蠡之所经营,今皆无有矣,庵与亭何为者哉?
3、钱镠因乱攘窃,保有吴越,国富兵强,垂及四世。诸子姻戚,乘时奢僣,宫馆园囿,极一时之盛。
4、可以见,士之欲垂名于千载,不与澌然而俱尽者,则有在矣!
第二篇:《卖柑者言》 刘基 明
1、今夫佩虎符坐皋比者,洸洸乎干城之具也,果能授孙吴之略耶?
2、峨大冠拖长绅者,昂昂乎庙堂之器也,果能建伊皋之业耶?
3、盗起而不知御,民困而不知救,吏奸而不知禁,法斁而不知理,坐靡廪粟而不知耻。
4、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哉!
第三篇:《读孟尝君传》 王安石 宋
1、孟尝君特之鸡鸣 狗盗雄耳,岂足以言得士。
2、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第四篇:《六国论》 苏辙 宋
1、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2、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
3、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
4、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之危道也。
5、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籍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
6、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之诸侯已自困矣。
第五篇:《后赤壁赋》 苏轼 宋
1、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2、江水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3、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
4、时夜将半,四顾寂廖。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嘎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5、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
第六篇:《前赤壁赋》 苏轼 宋
1、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2、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3、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4、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架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5、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以长终。
6、客亦知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7、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
第七篇:《辨奸论》 苏洵 宋
1、事有必至,理有固然。惟天下之静者,乃能见微而知著。
2、而贤者有不知,其故何也?好恶乱其中,而利害夺其外。
3、凡事之不近人情者,鲜不为大奸慝。
4、孙子曰:善用兵者,无赫赫之功。
第八篇:《管仲论》 苏洵 宋
1、夫攻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
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
2、夫有舜而后知放四凶,有仲尼而后知去少正卯。
3、当是时也,吾意以仲且举天下之贤者以对,而其言乃不过曰:竖刁、易牙、开方三子,非人情,不可近而已。
4、一日无仲,则三子者,可以弹冠而相庆矣。
5、何者?其君虽不肖,而尚有老成人焉。威公之薨(hōng)也。一败涂地,无惑也,彼独恃一管仲,而仲则死矣。
6、夫天下未尝无贤者,盖有有臣而无君者矣。
7、夫国以一人兴,以一人亡。贤者不悲其身之死,而忧其国之衰。故必复有贤者,而后可以死。
第九篇:《秋声赋》 欧阳修 宋
1、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
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
其触于物也,从从铮铮,金铁皆鸣。
2、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3、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
其容清明,天高日晶,
其气栗冽,砭人肌骨,
其意萧条,山川寂寥。
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奋发。
4、丰草绿褥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
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
5、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
又兵象也,于行为金。
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
天之于物春生秋实。
6、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乎中,必摇其精,
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
7、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
奈何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
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第十篇:《醉翁亭记》 欧阳修 宋
1、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huò)优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2、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于心而寓之酒也。
3、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4、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5、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奕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中者,太守醉也。
6、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7、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第十一篇:《岳阳楼记》 范仲淹 宋
1、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2、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3、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馋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4、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5、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6、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居。是进亦忧,退亦忧。
7、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第十二篇:《小石城山记》 柳宗元 唐
1、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
2、其上为睥睨梁俪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
3、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其疏数(cù)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4、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
5、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
6、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
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
第十三篇:《捕蛇者说》 柳宗元 唐
1、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
2、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3、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传徙,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籍也。
4、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5、盖一岁之犯死者有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
6、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
7、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第十四篇:《师说》 韩愈 唐
1、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4、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5、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6、圣人无常师。……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7、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第十五篇:《原道》 韩愈 唐
1、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
2、周道衰,孔子没,火于秦。黄老于汉,佛于晋魏梁隋之间。其言道德仁义者,不入于杨则入于墨,不入于老则入于佛。入于彼,必出于此。入者主之,出者奴之。入者附之,出者汙之。
3、甚矣!人之好怪也。不求其端,不讯其末,惟怪之欲闻。
4、今其言曰:“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剖斗折衡,而民不争。”
5、是故以之为己,则顺而祥;以之为人,则爱而公;以之为心则和而平;以之为天下国家,无所处而不当。
是故生则得其情,死则尽其常。郊焉而天神假,庙焉而人鬼飨。
6、荀与扬也,择焉而不精,语焉而不详。
7、不塞不流,不止不行。人其人,火其书,庐其居;明先王之道而道之,鳏寡孤独废疾者有养也;其亦庶乎其可也。
第十六篇:《阿房宫赋》 杜牧 唐
1、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wù),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2、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3、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4、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5、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6、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7、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第十七篇:《陋室铭》 刘禹锡 唐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2、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台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4、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5、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曰:何陋之有。
6、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第十八篇:《滕王阁序》 王勃 唐
1、物华天宝,人杰地灵。雄州雾列,俊彩星驰。十旬休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
2、虹销雨霁,彩彻云衢。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3、遥吟俯畅,逸兴遄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
4、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5、时运不济,命途多舛!所赖君子安贫,达人知命。酌贪泉而觉爽,处凅辙以犹欢。
6、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7、闲云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安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第十九篇:《桃花源记》陶渊明 晋
1、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3、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4、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纤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5、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6、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7、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第二十篇:《归去来辞》 陶渊明 晋
1、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2、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园日涉而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3、归去来兮!请息交而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之消忧。
4、木欣欣而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羡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5、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惶惶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6、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第二十一篇:《兰亭集序》 王羲之 晋
1、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2、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3、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4、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5、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6、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第二十二篇:《前出师表》 诸葛亮 三国
1、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2、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宏志士之气。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3、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4、志虑忠纯;性情淑均;贞亮死节。
5、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6、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7、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人言,深追先帝遗诏。
8、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9、夙夜忧叹;庶竭驽钝;猥自枉屈。
第二十三篇:《后出师表》 诸葛亮 三国
1、臣受命之日,寝食不安,食不甘味。
2、高帝明并日月,谋臣渊深,然涉险被创,危然后安。
3、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
4、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孙吴。
5、今民穷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则往与行,劳费正等。
6、夫难平者,事也。凡事如是,难可逆料。
7、臣鞠躬尽瘁(力),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第二十四篇:《过秦论》 贾谊 汉
1、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2、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横。
3、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河山,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4、乃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朴以鞭笞天下,威震四海。
5、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6、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
7、深谋远虑,成败异变,功业相反,……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8、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第二十五篇:《求贤诏》 汉高帝 汉
1、盖闻王者莫高于周文,伯者莫高于齐桓,皆待贤人而成名。
2、贤人已与我共平之矣,而不与我共安利之,可乎?
3、贤士大夫有肯从我游者,吾能尊显之,布告天下,使明知朕意。
4、其有意称明德者,必身劝,为之驾。
5、今天下贤者智能,岂特古之人乎?患在人主不交故也,士奚由进。
6、今吾以天之灵,贤士大夫定有天下,以为一家。欲其长久,世世奉宗庙亡绝也。
第二十六篇:《报任安书》 司马迁 汉
1、士为知己用,女为说己者容。若仆大质已亏缺矣,虽才怀随和,行若由夷,终不可以为荣,适足以见笑而自点耳。
2、仆闻之,修身者,智之符也;爱施者,仁之端也;取予者,义之表也;耻辱者勇之决也;立名者,行之极也。
3、且事本末未易明也。……而事乃有大谬不然者!……
悲夫!悲夫!事未易一二为俗人言也。……
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4、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
人故有一死,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趣异也。
5、古者富贵而名磨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6、仆诚已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尝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7、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傍议。……身直为闺阁(门合)之臣,宁得自引深藏岩穴邪?姑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今虽欲自雕琢,曼辞以自饰,无益,于俗不信,适足取辱耳。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
8、今已亏形为扫除之隶,在阘茸之中,乃欲仰首伸眉,论列是非,不亦轻朝廷,羞当世之士邪?嗟乎!嗟乎!如仆尚何言哉!尚何言哉!
9、家贫,货赂不足以自赎;交游莫救视,左右亲近不为一言。身非木石,独与法吏为伍,深幽囹圄之中,谁可告诉者!此真少卿所亲见,仆行事岂不然乎?
第二十七篇:《屈原列传》 司马迁 汉
1、博闻强记,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2、《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3、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形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4、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
5、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
6、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7、新淋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而。又安能以浩浩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
8、读《服鸟赋》,同生死,轻取就,又爽然自失矣!
第二十八篇:《五帝本纪赞》司马迁 汉
1、学者多称五帝,尚矣!然《尚书》独载尧以来,而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荐绅先生难言之。
2、余尝西至崆峒,北过涿鹿,东渐于海,南浮江淮矣。
3、《书》缺有间矣,其轶乃时时见于他说。非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固难为浅见寡闻道也。
第二十九篇:《项羽本纪赞》司马迁 汉
1、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
2、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
3、自矜攻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窹,而不自责,过矣!
第三十篇:《卜居》 楚辞
1、竭忠尽智,而蔽障于馋;心烦虑乱,不知所从。
2、吾宁悃悃款款,朴以忠乎?将送往劳来,斯无穷乎?
宁诛除草茅,以力耕乎?将游大人以成名乎?
3、世混浊而不清:蝉翼为重,千钧为轻;黄钟毁弃,瓦釜雷鸣;馋人高张,贤士无名。
吁嗟默默兮,谁知吾之廉贞!
4、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数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
用君之心,行君之意。龟策诚不能知此事。
5、宁昂昂若千里之驹乎?将泛泛若水中之凫乎?……
宁与骐骥亢轭乎?将随驽马之迹乎?
宁与黄鹄比翼乎?将与鸡鹜争食乎?
此孰吉孰凶?何去,何从?
第三十一篇:《唐雎不辱使命》战国策
1、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
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2、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
3、夫专诸之刺王蓼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苍鹰击于殿上。
第三十二篇:《冯谖客孟尝君》 战国策
1、文倦于是,愦于忧,而性懦愚,沉于国家之事,开罪于先生。
2、君家所寡有者,以义耳,窃以为君市义。
今君有区区之薛,不拊爱子其民,因而贾利之;臣窃矫君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乃臣所以为君市义也。
3、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今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
4、寡人不祥,被于宗庙之祟,沉于谄谀之臣,开罪于君!
寡人不足为也,愿君顾先生之宗庙,姑反国统万人乎?
5、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
第三十三篇:《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1、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2、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3、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4、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谓战胜于朝廷。
第三十四篇:《公子重耳对秦客》 《礼记》檀弓下
1、丧人无宝,仁亲以为宝。父死之谓何?又因以为利,而天下其孰能说之?孺子其辞焉!
2、丧亦不可久也,时亦不可失也,孺子其图之!
3、君慧吊亡臣重耳,身丧父死,不得与于哭泣之哀,以为君忧。父死之谓何?或敢有他志以辱君义,稽颡而不拜。
第三十五篇:《晋献公杀世子申生》 《礼记》檀弓下
1、君谓我欲弑君也。天下岂有无父之国哉?吾何行如之?
2、申生有罪,不念伯氏之言也,以至于死,申生不敢爱其死。
3、伯氏苟出而图吾君,申生受赐而死,再拜稽首,乃卒。
第三十六篇:《郑伯克段于鄢》《谷梁传》
1、贱段而甚郑伯也。何甚乎郑伯?甚郑伯之处心积虑,成于杀也。
2、犹曰取之其母之怀中而杀之云尔,甚之也。
3、然而为郑伯者,宜奈何?缓追逸贼,亲亲之道也。
第三十七篇:《宋人及楚人平》《公羊传》
1、易子而食之,析骸而饮之。
2、君子见人之厄则矜之,小人见人之厄则幸之。
3、以区区之宋,犹有不欺人之臣,可以楚而无乎?
4、故君子大其平乎己也。
第三十八篇:《叔向贺贫》《国语》晋语八
1、宜其德行,顺其宪则,使越于诸侯。诸侯亲之,戎狄怀之,以正晋国,行刑不疚以免于难。
2、骄泰奢侈,贪欲无艺,略则行志,假货居贿,宜及于难。
3、恃其富宠,以泰于国,其身尸于朝,其宗灭于绛。一朝而灭,莫之哀也,惟无德也!
4、若不忧德之不建,而患货之不足,将吊不暇,何贺之有?
第三十九篇:《敬姜论劳逸》《国语》鲁语下
1、昔者圣王之处民也,择瘠土而处之,劳其民而用之,故长王天下。
2、夫民劳则思,思则善心生;逸则淫,淫则忘善,忘善则恶心生。沃土之民不材,淫也;瘠土之民莫不向义,劳也。
3、是故天子大采朝日,与三公九卿祖识地德;……少采夕月,与太史,司载纠虔天刑。
4、士朝受业,昼而讲贯,夕而习复,夜而计过无憾,而后即安。自庶人以下,明而动,晦而休,无日以怠。
5、君子劳心,小人劳力,先王之训也。自上以下,谁敢淫心舍力?
6、社而赋事,烝而献功;男女效绩,愆则有辟,古之制也。
7、吾冀而朝夕修我曰:必无废先人。
第四十篇:《单子知陈必亡》《国语》周语中
1、雨毕而除道,水涸而成梁,草木节解而备藏,陨霜而冬裘具,清风至而修城郭宫室。
2、此先王之所以不用财贿,而广施德于天下者也。
3、列树以表道,立鄙食以守路。国有郊牧,疆有寓望,薮有圃草,囿有林池,所以御灾也。……不夺农时,不蔑民功。有优无匮。
4、天道赏善而罚淫,故凡我造国,无从匪彝,无即慆淫,各守尔典,以承天休。
5、昔先王之教,茂师其德也,犹恐陨越;若废其教而弃其制,蔑其官而犯其令,将何以守国。
第四十一篇:《子产论政宽猛》昭公二十年《左传》
1、惟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
2、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
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则多死焉。故宽难!
3、大叔悔之曰:吾早从夫子,不及此。
4、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
5、诗曰“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施之以宽也;“毋从诡随,以谨无良,式遏寇内、惨不畏明”,纠之以猛也;“柔远能尔,以定我王,平之以和也。又曰:“不竞不捄,不刚不柔,布政优优,百禄是遒。”和之至也。
第四十二篇:《季札观周乐》襄公二十九年《左传》
1、勤而不怨。……忧而不困者也。……思而不惧。……乐而不淫。
2、自郐以下,无讥焉!
3、思而不贰,怨而不言。曲而有直体,其文王之德乎!
4、直而不倨,曲而不屈;迩而不逼,远而不携;迁而不淫,复而不厌;哀而不愁,乐而不荒;用而不匮,广而不宜;施而不费,取而不贪;处而不底,行而不流。
5、圣人之弘也,而犹有惭德,圣人之难也!
6、德至矣哉!大矣,如天之无不帱也,如地之无不载也!
第四十三篇:《晏子不死君难》襄公二十五年《左传》
1、君民者,岂以陵民?社稷是主;臣君者,岂为其口实?社稷是养。
2、故君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若为己死,而为己亡,非其私昵,谁敢任之。
3、民之望也,舍之得民。
第四十四篇:《吕相绝秦》成公十三年《左传》
1、戮力同心,甚之以盟,重之以婚姻。
2、文公躬擐甲胄,跋履山川,逾越险限,征东之诸侯,而朝诸秦。
3、阙剪我公室,倾覆我社稷,帅我蟊贼,以来荡摇我边疆。
4、芟夷我农功,虔刘我边陲。……同好弃恶,复修旧德,以追念前勋。……君又不祥,背弃盟誓……。君之仇雠,而我之婚姻。
5、“余虽与晋出入,余唯利是视。”不谷恶其无成德,是用宣之,以惩不一。……痛心疾首,……以好是求。
6、敢尽布之执事,俾执事实图利之。
第四十五篇:《王孙满对楚子》宣公三年《左传》
1、在德不在鼎。……铸鼎象物。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魑魅罔两,莫能逢之。用能协于上下,以承天休。
2、德之休明,虽小,重也;其奸回昏乱,虽大,轻也!天祚明德,有所底止。
3、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
第四十六篇:《介子推不言禄》僖公二十四年《左传》
1、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
2、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3、尤而效之,罪又甚焉。
4、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
5、以志五过,且旌善人。
第四十七篇:《子鱼论战》 僖公二十二年《左传》
1、天之弃商久矣,君将兴之,弗可赦也已
2、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
3、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至,鼓儳可也。
第四十八篇:《曹刿论战》 庄公十年《左传》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3、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4、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第四十九篇:《臧僖伯谏观鱼》隐公五年《左传》
1、凡物不足以讲大事,其材不足以备器用,则君不举焉。
2、君将纳民于轨物者也。
故讲事以度轨量,谓之轨;取材以章物采,谓之物。
不轨不物,谓之乱政。乱政亟行,所以败也。
3、故春蒐,夏苗,秋狝,冬狩,皆于农隙以讲事也。
4、昭文章,明贵贱,辨等列,顺少长,习威仪也。
第五十篇:《石碏谏宠州吁》隐公三年《左传》
1、臣闻爱子,教子以义方,弗纳于邪。骄奢淫佚,所自邪也;四者之来,宠禄过也。
2、且夫贱妨贵,少陵长,远间亲,新间旧,小加大,淫破义,所谓“六逆”也。
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所谓“六顺”也。
去顺效逆,所以速祸也。
3、君人者,将祸是吾去,而速之,无乃不可乎?
2023.03.24 于芜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