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自呱呱坠地,父母亲就起了个名字,便于呼唤。我迄今为止,共有四个名字:乳名叫大毛;大名叫秦淮诗;身份证上的名字叫秦维诗。网名叫秦博。趣话便从这起名字说起啦。
乳名叫大毛,是儿时叫得最欢的。我一出娘胎,九斤四两。估计是父母见我毛头毛脑,如获至宝,就叫大毛吧。中年以后,接触的人增多,我时常遇到叫大毛乳名的人,有男大毛,也有女大毛。无论在哪里相遇,得知叫大毛,彼此哈哈大笑,好象找到同类、又找到知音似的,无形中有了亲切感,特别有意思。一般情况下,乳名随着学名的普及而取代。但也有个例,我有个男大毛朋友,阔面大耳,气宇轩昂;与人相处,非常随和,讨人欢喜。大毛长,大毛短地,从童年喊到青年,从学校喊到工作单位,从学徒工,喊到某局的领导人。我曾担心地对他说:未免太不严肃了吧。而他却爽朗地说:起名字就是让人称呼的,爱怎么喊就怎么喊吧。
待到报户口的时候,我的正式名字叫秦淮诗。这名字是按族谱班辈所起,父亲说:百家姓上是四姓连读,例如“赵钱孙李,周吴郑王“,我们秦家班辈从我开始,为“兴诗立礼”。大毛在淮阴出生,就叫”淮诗”吧。风俗习惯是男孩传宗接代,我有两个姐姐都没有按家谱起名。弟弟起名叫建诗。之后,秦淮诗便成为我正式的名字,伴随我上学和工作。至于后来知道的南京有个秦淮河,衍生出的秦淮诗词等,纯属巧合。但是有一点,名字中带”诗”,诗词歌赋、诗情画意,对我学习和志向的取舍,确实有引导作用。我的初心里,爱好文学,想成为文人的比重较大,一直孜孜以求。
历史在发展,时代在进步。我们国家从1984年开始办理身份证。作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法居民的身份文件,国家当成大事来办,而个人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当工作人员将身份证发下来时,我发现”淮诗”变成“维诗“了。上报派出所,答复不好改。我也没当回事,认为户口薄上的名字,已经证明了我的合法身份。
2004年,国家换发第二代身份证。这个身份证不仅是彩照,而且加入了智能卡,功能扩展,成为与个人息息相关的身份文件。在一切以身份证为准的情况下,我才意识到名字搞错,由此产生问题的严重性。立马去派出所申诉,工作人员仔细核对户口簿等信息后,确认有误,让我上楼找指导员。指导员是位女同志,她和颜悦色地解答:纠正起来很复杂,而且20年下来了,没遇到麻烦,既成事实,只好委屈你了。当即签批:“户口薄上增加曾用名“。于是,我的大名不管愿意不愿意,正实改为“秦维诗”。随后,我的工资卡等信息,都以此名字作了修改。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社会进入网络时代。QQ、微信,让人们的联络更加方便快捷。虚拟的网络,真实的平台。依托这个平台,网民可以阅读新闻、时事等各类信息;进行聊天、视频等各种各样的娱乐活动。既然是网民,必须要登记名字。这个名字呀,完全由自己随心所欲地起,真正是自己事情自己作主。一时间,网名五花八门,头像千姿百态。此事众所周知,无须缀说。我给自己起什么名字呢?想到秦发奋、秦有为等,是很好听,但觉得太直接,与年龄不太相符。有一个小网友,每次会甜甜地喊我秦伯伯。受此启发,有啦,就叫秦博吧。让她省个”伯”字;寓意是向博学广闻出发,一举两得,多好啊。
退休以后,时间宽裕,写写散文、诗歌。一开始,用秦博网名发表作品。头像是本人近照。以真容示人,让读者对我有所认识。但在署名的问题上,有点举棋不定,惴惴不安。后来在网群结识了一位北方的作家,他多才多艺,小说、诗歌、散文随手拈来,得心应手,属高产作家。与他交流到署名的事,他说:以前也曾用网名发表作品,结果是云里雾里的,让许多人搞不清谁是谁。猜吧,一是猜不到,二是不愿猜。见面时,对方会问“怎么长时间封笔啦“,才意识到使用网名的弊端。我听了深以为然。大半辈子下来了,已经叫得响当当的名字,没必要修饰了。再说,我又不是专业作家,无须附庸风雅。所发的拙作,大家阅读,晓得是我所写,读后感无论是褒奖的,还是带建议性的点评,亦容易反馈给我,多顺当呀。我坐不改姓,行不改名;做人做事,光明磊落。众口铄金,夸我正能量满满,我就应该坚定地署上自己的真实姓名。
趣说,趣说,说自己真情实意,讲自己豁达开心;不涉及其他人。读者诸君,切莫多心;萝卜青菜,各有所爱;若有同感,皆大欢欣。
2023.5.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