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切怀念母亲
文∥李鹏飞宁夏

我的母亲,她是一位多灾多难的人,三岁离过父母亲,在奶奶身边长大,母亲更是一位热心肠的人,和左邻右舍的乡亲们和睦相处,经常关心他人,在十里八乡的妯娌之间树立起很好的口碑,时刻疼爱儿女,在生活十分困难的年境,把所有儿女抚养成人。
我的租籍甘肃省通渭县新景乡大寨村杨岔社,村子的名字叫杨岔,但村子里并没有一户杨姓人家,都是青一色的李姓。租租辈辈是庄农汉,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先辈们在这块贫脊的士地上,传宗接代,生生繁衍。在遇上三年自然灾害,更是雪上加霜,窘迫的生活,将母亲逼迫走上背井离乡,担挑儿女北上寻亲路。
一九五八年,是历史上罕见的三年自然灾害。根据历史考证,通渭县为三年自然灾害的重灾区。有好多家庭都出现失散人口。
这一年,我们全家已揭不开锅了,当时,我两岁、哥哥六岁、姐姐八岁。父亲响应政府号召,去甘肃省定西地区治理洮河。母亲将姐姐、哥哥托付给奶奶。和二婶结伴,将两岁的我和半岁的堂弟,用箩筐扁担挑起,一路沿门乞讨,赴宁夏西吉县投亲靠友,在途径高窑寺(今为兴隆镇)时,冰雪溶化,河水上涨,拦住了母亲北上的去路,母亲心疼的将仅有的一点钱,掏出雇佣了一弱小男子,让其趟水将我和堂弟用扁担箩筐担挑起送到北岸,当他走到河中央时,一只脚踩进漩涡坑,将盛我的箩筐被水浮起脱钩,这时,恰好来了一个浪头,箩筐带人被浪头冲走,母亲在河边看见直声哭喊,震惊了哪位男子,他才醒过神来,孟赴过去一把抓住了盛我的箩筐,我才幸免逃过一劫。从此,母亲身无分文了,为了活命,在码过豆捆的地方,捡长了芽的生菀豆吃,还吃野菜,住场院。途经两省三县,经过千辛万苦,总算来到了我今天的家乡,宁夏西吉县新营乡二府营村甘沟口队,找到了我四爷家暂且居住。母亲在生产队,积极参加集体劳动,吃苦耐劳,脏活累活强着干,她的实干精神,博得乡亲们的好评。大家一致同意让我家落户。母亲还时刻挂念在南里老家的哥哥、姐姐,第二年一个人又返回甘肃通渭老家接他们二人。途经静宁县双树村时天已很黑了,母亲在村头找了一户人家借宿,到晚上大约十一点左右,突然有一个小伙子,将母亲住的屋子的门上的柴捆捆推开,母亲被惊醒,看到小伙子手里还拿着一把菜刀,心想:这分明是要吃人肉吗?母亲把所有的干粮全部给了他,并将该男子劝了出门外,借机连夜逃了出去。一路奔跑,待天明时,眼前出现了一条河沟,河边是红胶泥斑斑土,连沟渠里的水都是红色的,由于,母亲受惊吓加之疲劳过渡,快要虚脱休克,她雇不了哪么多了,跪下双手掬起红胶泥水,疯狂地喝了起来,一连喝了十几捧捧的红胶泥水。被混浊的泥水所击,当时喉咙肿胀就说不出话了,落下了终生咽炎的病根,母亲每次犯病,都是声带喑哑说不出话来,每次看到她老人家被病痛折磨,我们做儿女的感到非常内疚。草根活、草根死必犯病,年年不例外。从此,母亲再没有敢住店,日夜兼程回到了南里奶奶家,一推开门,看到炕上的哥哥、姐姐,饿得摊在炕上连头都抬不起来。母亲看到此情此景,感到又心疼又后怕,她心想:再拖延下去会出人命的,得马上把他们接走。于是,母亲就连夜煮了些苜蓿菜团,将奶奶安顿好,带上哥哥、姐姐,又马不停蹄的赶往北里,因为,母亲还时刻挂念着不到三岁的我,还托付给北里庄间蔡姓人家。
最让人难忘的是母亲给我们的三次搬家。母亲分两次,经过千辛万苦,把我们姊妹三人从饿死人的地方救了出来。母亲临走时给奶奶留下了北里的详细地址,让她想办法告诉正在甘肃定西洮河工地上的父亲,父亲得知消息,才是第二年秋后来到了我们和母亲的身边。母亲要求筹备全家人的住处。在村北河滩,被长年累月的暴雨冲涮出的一个洞口,经母亲带领父亲,经过铲挖修缮,盘了一个大炕,用石头砌了一个锅灶,将烟囱一直沿崖面子挖到出山,将一家人安顿下,父亲又被分配到马莲川水库去打坝。家中的重担又全部落在母亲一个人的肩上了。母亲白天参加生产队的集体劳动,晚上还要给我们兄弟姐妹缝补衣服,制作鞋子。基本上晚上休息很少。一天晚上,大约一、两点钟左右,母亲突然惊醒,发现堵门的柴捆捆在摇动,透过门口缝隙的月光,看到一只狼两眼发出红光,不停地爪打堵门的柴捆捆。这时,把母亲吓坏了,但她急中生智,捡起一块石头使劲地敲打铁锨背,狼听见声音就逃走了。母亲才醒悟过来了,马上在大炕上寻找姐姐、哥哥和我三人的头,由于孩子晚上睡觉总会乱转,加之,母亲过于紧张,母亲半天找不够三个人的头,最后总算在炕角垴里找到了我的头。母亲才算松了一口气,我们娘儿们又算逃过了一大劫难。母亲每次讲到这里总会流泪。
由于,父亲憨厚老实,在马莲川、黄家川连续外出打坝,得到了当地乡村领导和乡亲们的一致赞誉,一致同意接纳我们全家,迁移证也办理妥当了。这时母亲决定要搬出“水曳瓮”,建立一个新家。一呼百应。父亲、姐姐、哥哥都请缨参战,我也不例外,力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在家中看管半岁的二妹,一天我想出去玩,怕狼吃了二妹,将二妹放在院子中间,抱了几抱抱葛蓬草埋起来,心想狼就吃不到二妹了,现在想起来真可笑。闲话打住,再说正事儿。母亲选择了一个高台台子,靠崖面子挖了一孔窑洞,在窑洞的最里端盘了一个大通炕,还是没有蓆片,用料光石粉把炕沿摸的非常平正,再用黄鼠环环草擦的光亮,在门口盘了一个锅台,用柳条编了一盒花刺刺门,母亲又给了我们一个新家。在当时来说,生活条件大有改观,住起来舒适多了。家庭人口增至七口,又有了三妹。
有一天,母亲在上工之前,安顿让二妹煮一锅洋芋,做为中午的伙食,二妹按母亲的要求,在干晾会的时候开始煮洋芋,在洋芋快煮熟的时候,突然锅顶头土窑上的一大块土掉了下来,正好砸到锅上,熟烂的洋芋被冲击地四处飞溅。将铁锅撞破了一个大三角口子,水流进炉膛,浇灭了火,满屋子浓烟滚滚,又从门口冒了出去,二妹被浓烟呛晕了过去。正在西山梁上锄地的母亲看见,丢掉手中的锄头,撒腿就往家里跑,来到家中,母亲不雇一切,扑进浓烟滚滚的窑洞中,直声地喊着二妹的乳名,摸到躺在地上的二妹,马上抱到院中让其躺平,双手摇着二妹的头,不停地哭喊其的乳名,过了近半个小时,二妹奇迹般的活了过来。母亲嘴里不停地念道着:只要人还活着比啥都还强。这次可把困难造大了,真是福不双降,祸不单行。将二妹整了一场大病,家中仅有的一口铁锅,被崖茬撞破三道大口子,把一家人的喉咙卡断了。一连几天吃不上一口热饭,每个人都象霜打过的一样,个个无精打彩。母亲打问到村南头有一个小炉匠,可以钉锅。母亲二话没说,就一把搬起铁锅扣在头顶,一口气饱到匠人家中,好心的匠人,钉了三个大铁帽钉,用豆面泥子,将缝隙瓷地严严实实。母亲又将铁锅扣顶在头上,小饱步回到家中,用文火烤干,才倒上水开始做饭,从此,家中再未听到过铁铲铲锅的响声。因为怕惊开被豆面泥子补的缝隙,不能铲锅,这是母亲立下的一条铁规。
随着时间的推移,家庭人口增加到了九口,有了三弟、四妹(包括已出嫁的大姐)。家中又箍起了厨窑、挖开了磨窑,打起了羊圈,生活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母亲脸上渐渐出现了笑容。

一九六九年春天,母亲决定又要置办新家,她开始筹划选择地址,和如何建设,将地址选定在另一个村庄(就是我现在的家乡……窑儿湾),四面环山,座北向阳,用大橼和排刹打起高两米,四周围墙标准长二十四丈,箍起了三孔窖(西箍、橱窑和磨窑),还用向日葵杆在西北角,给我们盖了一小间供我们兄弟姐妹读书的小房子,做了一张泥桌子,盘了一个忙上炕。泥桌子看书写字,忙上炕的炕沿可供当椅子坐。在这间小房子里成就了三位中专生、二位高中生和一位初中生。又把话说远,闲话少说,言规正转。建修这个地方,都是母亲利用夜晚,帮父亲打胡基,足足苦战两个多月,码起的胡基码子有十多排,非常壮观,远望象摆下的龙门阵似的。院子打成,待所有胡基晾干,集中时间,请来乡亲们,箍成三孔窑。我们家的住所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母亲为了我们这个家和所有儿女们,吃尽了苦头,受尽了罪孳。本应儿女们长大了,成家立业了,她应该坐享清福,安度晚年。但她老人家,还是忙个不停,经常穿着带补钉的衣服,为全家人操持家务,还担当起替儿女们看管孙子的重任。
母亲不但给了儿女们生命,还处处为儿女们着想,不断地努力着,让我们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让我们兄弟姐妹们通过读书走出了贪穷,成就了每个人的美好未来。全天下的母亲对儿女只图付出,不求任何回报,这就是深如大海的母爱吧!母亲离开我们足足十多年了,她老人家积下的善德,给每一个儿女都换来了很多福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