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博会鼻祖在张掖

隋炀帝是封建王朝唯一一个亲自到过西北边塞重镇张掖的帝王,而张掖亦是封建王朝时代接待过帝王驻跸的河西唯一城镇,一个帝王与一方山水、一座城市的故事就发生在1400多年前的隋王朝。而张掖在历史上达到顶点的风光大盛,与隋炀帝的明星效应有直接关系。
1400年前,张掖已成为我国西部的国际贸易重镇,但当时的河西却受北面突厥、南面吐谷浑袭扰。平定突厥、吐谷浑,收复西域诸国、扩展疆域是隋炀帝西征西巡的根本目的。隋炀帝首先派吏部侍郎裴矩到张掖专门管理市场贸易,裴矩便利用前来张掖交易的西域诸国和阿拉伯诸国的使者和商人,了解了西域诸国的“国俗、山川、险易”,并且撰写《西域图记》三卷呈送隋炀帝。吏部侍郎做这项工作好像有些专业不对口,但谁让裴矩是皇帝信任的人呢!裴矩不惜重金与西域来使及商人交好,从多方面为隋炀帝收复西域做准备,而此时还在蠢蠢欲动的吐谷浑便成了隋炀帝的开胃小菜。
史料记载大业五年(609年),隋炀帝亲率40万大军西征,包围“车我真山”(今祁连山八宝河上游),重拳出击盘踞在此的吐谷浑10余万人马。这场战役隋王朝有着军队人数上的绝对优势,还有皇帝御驾亲征来提振士气,结局毫无悬念,因双方力量悬殊,除吐谷浑可汗率领十余人亡命天涯,所部兵马百姓尽皆投降归顺隋朝。之后,意气风发的隋炀帝按捺不住胸中豪情,都来不及做迂回就径直选择险要道路直抵扁都口,带领十万人马翻山越岭,欲要一睹他心目中的偶像圣山焉支山。扁都口,在古代叫大斗拔谷,是扼控甘、青两省的重要交通隘道,亦是当年霍去病轻骑奔袭抄了匈奴后路的决胜之道,此处北通河西走廊、南到青海湟中,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而焉支山那就更了不得了,是匈奴牧马河西繁衍壮大的摇篮,更是他们盛极一时无人匹敌的巅峰圣地,当然,也是匈奴勇士之梦的终结之地,和妇女簪花敷面装点美好的梦碎家园。一心效仿秦皇汉武的隋炀帝,又怎能错失和焉支山亲密接触的机会呢?不幸的是,隋炀帝翻越大斗拔谷时,遭遇极端严寒天气。杨广的车驾向东返回,路经大斗拔谷,山路狭窄险要,队伍只能鱼贯通行。风雪使天色昏暗,文武官员饥饿、湿冷,都深夜了还未到达宿营地,士兵冻死大半,隋炀帝的亲姐姐也被冻死。马驴死亡十之八九;后宫妃嫔、公主有的都走散了,和军士们混杂在一起宿于山间。隋炀帝狼狈不堪,在路上吃尽了苦头。
且不论史书中说十万大军冻死太半孰真孰假,单说隋炀帝惊险之中如愿到达张掖之后的一番作为。大业五年六月壬子日,即公历7月23日,隋炀帝到达魂牵梦萦的焉支山,此前已经谒见过皇帝并授命有所准备的高昌、伊吾二国国君,率领西域诸国的君长和使者恭列道左迎谒,共有二十七国君使前来参加会见。一见诸胡臣服拜谒,隋炀帝自是龙心大悦,他那个喜好面子爱摆阔的老毛病忍不住又发作了,遂即决定在焉支山大宴群臣,并命令所有的参加者,人人都要佩金带玉,身着华丽的服装才满意。至于所到之处,则要求“焚香奏乐,歌舞喧噪”,以渲染气氛增加喜庆。为了显示隋王朝的富庶,隋炀帝还命令地方长官督促武威、张掖两郡的男女百姓,乘车骑马、盛装前往参会,衣服车马不漂亮的,郡县官吏要进行督促检查。
盛会当天,燕支山周围几十里的地方都被车马围得水泄不通。试想当时盛况,既然能被称作“万国博览会”大约跟今天的大型交流会是差不多的,商贩云集、你来我往,还要专意劈出一隅来作为招待游客买卖食水的地段,既解决了参会者的吃饭问题,还能有机会把各自带来的商品、工艺品趁机兜售一个好价钱。否则,难道皇帝宴请诸国使节、国君和众大臣,还得管百姓食宿不成?况且,张掖本就是朝廷官办的互市贸易集散地,怎能不趁着这样好的商机进行买卖,增加收益呢?
六月丙辰日,即公历7月28日,隋炀帝的河西之行进入高潮。是日,隋炀帝登上焉支山顶进行封禅祭拜,以君临天下的气概祭祀天地神灵,并颁令大赦天下,宣告免除陇右地区赋税徭役一年,他经过的地方则免除两年。此诏一出百姓官民一片欢呼,对这位不怕艰苦亲自涉足边关的君王充满了感激和赞赏。焉支山封禅,是中原王朝唯一一次在西北举行的封禅大典,隋炀帝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令张掖的名气蜚声中外之余,也为后来唐王朝经营西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西域诸国选择在唐代还年年朝贡与这次领略到中原帝王的浩浩威风和强大实力有直接的关系。自然,河西走廊一代与西域诸国能够保持此后至唐末的鼎盛发展,和隋炀帝本次西巡带来的影响不可忽视,丝绸之路重新热闹起来,恢复到了汉代的畅通贸易,外交与经贸交流的增加更为隋唐时期的中原带去了勃勃生机。当那些五花八门的奇珍异宝风靡唐都长安,来自西域各个国家的使团、学子流连于灯火阑珊的长安街头,新奇有趣的胡姬献艺在坊市鱼龙起舞之际,必有人记得这其中还有隋炀帝一份功劳吧?
皇帝西巡特意赶制的观风行殿,是将作大匠宇文恺等人设计的一座有轮子可移动的宫殿,是目前已知世界上最早的活动房屋,更是最早的房车。这座巨型房车闲时置于洛阳皇宫紫微城内,用时则行驶各地,可以相互分离、聚合,“又作行城,周二千步,以板为干,衣之以布,施以丹青,楼橹悉备。”殿上能够容纳数百名侍卫,下面安装有轮轴,移动起来非常迅速。大业五年隋炀帝西巡乘坐的就是这座神奇的移动式宫殿,当时手工业落后的西部少数民族没有见过这样的建筑,以为此殿拥有神灵一般的力量,“胡人惊以为神,每望御营,十里之外,屈膝稽颡,无敢乘马。”
隋炀帝在张掖召开“万国博览会”,大宴群臣就是在观风行殿举行的。史书记载会上盛陈文物,大殿上下排列着各色旌旗仪仗,乐队演奏着专为宫廷宴会用的九部乐,而且表演了“鱼龙曼延”(古代由艺人手持珍禽异兽模型表演的百戏杂耍节目)。礼宾官引导高昌王麴伯雅及伊吾吐屯设升殿宴饮,以示皇帝特别的恩宠,“其余蛮夷陪列者三十余国”。这就是隋炀帝在张掖举办的万国博览会了。就连后来的唐太宗唐太宗也感慨的说:“大业之初,隋主入突厥界,兵马之强,自古已来不过一两代耳。”
这次博览会开展贸易、畅通丝路、扬我国威,不但是举世创举,隋炀帝还开拓疆土、安定边疆、大呈武威、威震西域。焉支山召开的“万国博览会”应为现代世博会的雏形。当时参加这一盛会的有突厥、新罗、靺鞨、乌那曷、波腊、吐火罗、毕大辞、诃咄、传越、俱虑建、忽论、沛汗、龟兹、疏勒、诃多、于阗、安国、曹国、何国、穆国、毕、衣密、失范延、伽折、契丹等国。虽然没有一万个国家之多,但此般盛况史无前例,便沿用“万国来朝”的说法,称作“万国博览会”,代表很多的意思。
隋炀帝几乎是一个公认的昏君,但是历史上几乎所有的皇帝都有两面评价,隋炀帝也不例外。有人说隋炀帝是一个明君只不过后期被李家钻了空子,提出的论点就是大业五年的隋朝是巅峰盛世,即使后世李世民的贞观之治都没能赶超大业五年的水平。有人说隋炀帝是一个昏君,因为他强征高句丽导致国家陷入纷争,而且修缮大运河滥用民力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昏君。尽管隋炀帝几乎是一个公认的昏君,但是他曾经开创的西巡张掖召开万国博览会这一条记录,至今没有皇帝能超越,李世民也不能与之相比。
几千年的封建王朝中只有隋炀帝一人西行至张掖。其他皇帝要么东行泰山封禅,要么就南下江南巡视。很多人第一想法就是隋炀帝去张掖玩乐,说是去张掖体验异域风情。因为大家都知道新疆美女还是很多的,三步一个迪丽热巴,五步一个古力娜扎。张掖虽然在甘肃省但是离新疆那里也很接近了,隋炀帝去哪里肯定是为了享受。而且古代皇帝也有很多南下或者东行的例子,他们认为西行张掖也不是什么困难事。其实不然,隋炀帝西行张掖的影响以及难度不是一般的高。
隋大业三年,这一年隋朝国力蒸蒸日盛,隋炀帝决定巩固一下隋朝在西域的地位。西域胡人一般都会去张掖的交市进行贸易,隋朝和诸胡的外交也多数都是在这里开始的。要想巩固地位,那就必须开拓丝绸之路以及提高交市的重要性。自南北朝起丝绸之路一直由吐谷浑控制,这在当时是一个极大的威胁,为了解决这一威胁他开始谋划西征以及西行。大业三年,隋炀帝派裴炬去张掖主持交市。交市由隋朝官方控制,那么交市的影响也就变大起来,中西贸易也就慢慢的聚集在此。而且隋朝还在哪里调查西域诸国的地理、风土人情、这为西征做出重大的贡献。
大业四年,隋朝开始制造隋炀帝西巡的行宫,这其实就是为杨广西巡做准备。大业五年,隋朝派军西征。当时李琼和刘权统帅将近40万人马对吐谷浑展开战略大包围,仅仅一个月就彻底解决了吐谷浑这一威胁,因为当时的吐谷浑被打的几乎全军覆没。自此隋朝扫清了西巡的障碍,皇帝西巡也被提上日程。与攻打吐谷浑不同,隋炀帝西巡张掖并不容易,史书虽有夸张处,但北上焉支山经过大斗拔谷时的确遭遇了极端天气的突袭。据说,隋炀帝的亲姐姐也就是北周皇后杨丽华也死在了西行的路上。以现在的天气常识来理解,当时正值农历六月初,一年中最为炎热的季节,大军与随行杂役人等穿着都比较单薄,但是大斗拔谷在祁连山中,天气多变气温反复,遇上阴雨天温度一下子能降低十多度。试想一下,过惯了小资生活的温室花朵们,在突遇极端天气时伤风感冒那就太正常不过了。只是,古代医疗水平所限,伤风就能要人命,挨冻受冷硬撑着走出大斗拔谷后,不论是军队士兵还是随行男女杂役人员的身体状况,那就是大型流感席卷而来的惨烈现场,伤亡便在所难免。
《资治通鉴》记载说,“经大斗拔谷,山路险隘,鱼贯而出,风雪晦冥,文武饥馁沾湿,夜久不逮前营,士卒冻死者大半,马驴什八九,后宫妃、主或狼狈相失,与军士杂宿山间”。没有汽车的古代,翻越大斗拔谷25公里的山路,仅靠两条腿走需要一天时间,又赶上天黑雨雪,路途艰险、风雪晦冥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场极限挑战。但是,层层困难都阻挡不了隋炀帝朝圣焉支山的决心,他最终如愿封禅焉支山,既是对自己的交代,也是对秦皇汉武丰功伟绩的穿越时空式挑战,他要用这样的方式来告诉自己的偶像,自己完全可以与他们比肩。这就是隋炀帝,宁可激进而背负骂名,也要执着于个人英雄梦的一个固执人!历代皇帝都没有这个魄力,但唯独隋炀帝干出了西巡张掖的事情,就这一件事足以见其胸襟与胆魄。
秦皇汉武都是历史上取得非凡成就的帝王,和他们的小迷弟隋炀帝一样,都有着穷兵黩武的骂名,也都有任性好战的暴戾。秦始皇修筑长城和阿房宫征调百万民夫,致使国库空虚、民怨沸腾;汉武帝为了一匹骏马就能发动跨国战争,两征大宛国劳民伤财;隋炀帝三巡江南、三次北巡、三征高句丽,外加一次西巡张掖,财政耗资巨大、官民苦不堪言,同时还要受调前往运河工程服劳役,他能有好评价吗?即便有万国博览会的盛举安定了西域诸国,有连通五大水系解决了南粮北调的运输问题,也把整个国家给折腾没了,这样的皇帝还真不能单纯说他是好是坏,只能说他是一个为了个人梦想不考虑实际承受能力的人,间或还夹杂着一点文学青年的书生意气。
说起文学,隋炀帝的诗文水平恐怕是他人生中唯一没有被诟病的优点了,据说唐太宗李世民还曾抄袭过他的诗句“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可见,李世民虽然在政治上针对隋炀帝,但对他的文采还是蛮欣赏的了。隋炀帝有一首很著名的诗《野望》:寒鸦飞数点,流水绕孤村。斜阳欲落处,一望黯销魂。在元代还被马致远化用写出了那首脍炙人口的《天净沙.秋思》,而他最为霸气的《饮马长城窟行》,正是西巡张掖时所作,后世称赞“通篇气势强大,颇有魏武之风”,成为名篇被千古传诵。根据考证,这首诗应该是隋炀帝巡行张掖后返回途中,经由河西一带行过,看到了汉武帝时期所筑的长城,然后又联想到自己此次西行所取得的成就,因此有感而发写下的作品。
肃肃秋风起,悠悠行万里。
万里何所行,横漠筑长城。
岂合小子智,先圣之所营。
树兹万世策,安此亿兆生。
讵敢惮焦思,高枕于上京。
北河见武节,千里卷戎旌。
山川互出没,原野穷超忽。
撞金止行阵,鸣鼓兴士卒。
千乘万旗动,饮马长城窟。
秋昏塞外云,雾暗关山月。
缘严驿马上,乘空烽火发。
借问长城侯,单于入朝谒。
浊气静天山,晨光照高阙。
释兵仍振旅,要荒事万举。
饮至告言旋,功归清庙前。
诗中可以看出隋炀帝对西巡后志得意满的骄傲之情,并自诩能与汉武帝的成就相媲美的自我肯定。这首诗中所表达的感情和意境也许是隋炀帝人生当中最为风光,自我感觉最好的时期,在此之后隋王朝兵锋暗起,隋炀帝终其殒命再也没能找回当年唯我独尊的盛世荣耀,和睥睨四合的雄主气概。
如果没有做皇帝,隋炀帝一定能成为一名伟大的诗人,可历史就是如此作弄人,这位带着书卷气有梦想、有作为的皇帝,身后之事却可怜得要命。公元618年,隋炀帝巡幸扬州期间,禁卫军发动兵变,推举重臣宇文化及为首领,并缢死了隋炀帝。最后,他连个像样的棺材也没有,由萧皇后和宫人拆床板做了一个小棺材,偷偷地葬在江都宫的流珠堂下。到唐太宗时期,李世民才下令以帝礼重新安葬了他,并赐了一个极具贬义性质的“炀”字作为他的谥号,意思是废弃礼仪又疏远众人,好女色远礼仪,荒废政事,行为放纵而精神衰疲。把这个谥号用在杨广身上,等于为他安了个好色无礼,背信弃义,欺压百姓的盖棺定论。所以,后人把隋朝第二任皇帝杨广一直称之为隋炀帝,岂止这并不是他的庙号,人们只知亡国之君隋炀帝而不知隋世祖明皇帝,只是唐时强加在他头上的一座大山罢了。
作者简介:
陈玉福,甘肃凉州人,国家一级作家、文化学者,金昌市委党校教授,张掖市文联名誉主席、中共张掖市委特聘专家,河西学院文学院教授,兰州文理学院驻校专家、文学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九大代表,甘肃省作家协会顾问、第六届副主席,中国延安文艺学会副会长。1977年开始文学创作,发表、出版长中短篇作品50余部,1000多万字。其中长篇小说《西凉马超》入围第十届茅盾文学奖,《绿色誓言》入选建党100周年100部红色经典作品系列;电视剧本《建军大业》获中国优秀电视剧原创剧本奖,电影剧本《八步沙》获中国电影优秀剧本奖;影视剧《八部沙》作为建党100周年献礼作品在中央电视台黄金档播出后获中国电影金鸡奖,获100部现实题材优秀电视剧本国家级扶持。另有多部作品曾获中国广播电视大奖,甘肃省委省政府文艺突出成就“荣誉奖”,第四届、第八届、第九届、第十届敦煌文艺奖,“五个一”工程奖、广东省文艺精品工程奖,第三届中国法制文学原创长篇小说奖、中国网络十大杰出小说奖、中国电视剧原创剧本奖、中国电视剧飞天奖、中国电视剧金鹰奖等奖项。
程琦,著名诗人,张掖市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
任玲,中国延安文艺学会会员,陈玉福工作室工作人员。
“都市头条编辑部”以推出名家新作,培养文学新人,传播先进文化,歌颂西部人精神为宗旨,向头条选送的是《西部人文学》、1号文化总网最优秀文章。

(1号文化总网)

(西部人文学编辑部)
《西部人文学》武威头条编辑部
主编:杨成名
副主编:无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