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母亲节时忆老妈
——朱矩蓉
曾发表在《武汉晚报》
20年前老妈带着一脸的安详离我们而去,以前常听老妈说,人若在睡眠中完成生命的终结,那将是一种福分。

真的,老妈没有被六年的癌症所折磨,在她刚好走完86年历程时,按她所企盼的方式悄然而去。也许是她这一生养三儿育五女,又中年丧夫,受过太多的苦,所以老天赐给她一个园满的结局上路。一路上,老天与我们一样“泪飞顿作倾盆雨”,这不知是天意还是巧合。
老妈一生养育了我们兄妹八人,这其间的苦她很少在我们儿时念叨,也许她不想在我们童年时,在我们的心里留下阴影。直到我们都为人父母时,才真正体会到儿多母苦,体会到老妈的勤劳、贤能与博爱。也深切地感受到:母亲,是为了我们耗尽一生心血却不投回报的人。
但老妈最大的快乐,也正她一生养育了8个孝顺且事业有成的儿女,现在一个个成长为教授、副教授、艺术家、高级工程师,她无不为之感到欣慰与自豪,并在亲戚邻里传为佳话。一个做母亲的最大快乐莫过于此了。

(兄妹5人皆是教师)
老妈在我们邻里是公认的巧妇,在我的印象中,老妈好像无所不能。因家里生活拮据,她能自己做的事从不花钱去买。老妈的女红做得极佳,飞针走线,挑花绣朵,大改小,旧翻新。我们小时候的衣服都是老妈做的,在我和弟弟的小衣兜前都有母亲绣的蝴蝶,小猫等动物,虽没有商店的童装好看,但也不失童趣。一直到小学毕业,我们都是穿母亲做的鞋子,为了过年让我们几个小的能穿上新鞋,老妈常常是挑灯夜战,四五双鞋子不知要糊多少张鞋衬,纳多少鞋底,熬多少夜,手被扎出多少个针眼…。有时半夜梦里醒来,老妈还在灯下一针一针地缝补,就像永远不知疲倦一样。现在想起来,儿时的三千多个长夜,老妈将她的一片爱心都连缀在这一针一线上了!

老妈不仅针线做得精致,她的厨艺也是叫绝,可只有过年时,我们才能享用老妈那色香味具全的“大餐”。她自制的特色什锦菜,已成了我们家的传统菜传承下来。平时我们也都喜欢老妈做的泡菜;腊八豆、米酒...等,样样都是绝活。
父亲是个半文人,一些技术性的家务活还不如老妈熟练,所以连男人做的活,母亲也经常操持。像扎拖把,修板凳,钉门窗,母亲也极为熟练。生活的贫困没把母亲压倒,反倒练就了她一双巧手,凝结了她的智慧。所以,她的勤俭持家在我们那一带远近都出了名,甚至上过《长江日报》。
虽儿多母苦,母亲也能苦中找乐,这在五、六十年代的传统女人中还是不多见的。老妈是个戏迷,我家对面的解放公园有个戏园,过了大半场就不收票,周末时老妈总会带上我去戏园蹭戏看。年幼的我不懂也不喜欢,只是我的安静乖巧,才让母亲每周能有一次精神与心灵的享受。

记得六十年代初,在表姐的婚礼上,第一次见到老妈优雅的舞姿,一袭线条分明的旗袍,勾勒出老妈阿娜多姿的身段,加上她天生丽质的容貌,还是有点抢眼呢。看到父母款款深情地在舞池翩翩起舞,那时的我好惊讶哦!一直以为老妈就是个地道的家庭妇女,还不知母亲这样身手不凡。直到十几岁一次我学绣花,将五线谱绣成了四线(因文革停课闹革命,没学过五线谱)老妈纠正并教我 1 2 3 4….分别在五线谱上的位置时,我这才知道老妈曾是音乐老师,难怪她能歌善舞。而为了操持这个家,老妈不得不放弃了能展示她才华的工作与爱好,只好将她的激情与天份移植到儿女身上。

(30年余年前与老妈在东湖)
所以我们兄妹八人或多或少的都有些文艺细胞,大姐是老妈艺术生命的延续,成为一个歌唱家。每当过年时,老妈都会组织一个家庭“音乐会”,“逼”我们从大到小都得表演一个节目,这在那个娱乐匮乏的年代,真的有点像天方夜谈。若在娱乐时尚的今天,又有点象1 2 3 4 5 6 7 1的“音乐之声”。因此,吸引了不少左邻右舍,将我们那间本不宽敞的房间挤得水泄不通。直到现在我们都时常怀念那段困难并欢乐的时光,也把这个“保留节目”延续至今。

老妈不仅有一定的艺术天份,她的口才也是相当出众,曾是我们居委会的调解委员。无论是邻里纠纷,还是夫妻矛盾她都能说得双方心服口服。 至今令我感激与佩服的是老妈的“口述作文”,让我们兄妹几个的习作都上了轨道。小学时我与弟弟极不喜欢写作文,每到写作文时,我们都是在母亲的“口述作文”中完成。母亲一边做针线,一边教我们写记叙文、应用文的套路,然后口述范文。因为不喜欢也就很难理解,所以经常是老妈的“范文”成了我们的作文,老师不知情还以为是我所作,时而将我的作文当范文在作文课时讲评。小学几年后,在老妈的“口述作文”下,我慢慢上道。没想到在当知青时,为了摆脱修水利劳作之苦,自荐为宣传栏写了一首顺口溜(被村民称作诗),居然改变了我的命运,成了一名乡村小学女教师。当知青回城时,我因得天独厚的条件,成了名副其实的老师。从农村教小学,回城教中学又至大学,完成了我人生的“三级跳,这一切都得益于母亲的“口述作文”,就像曾经春晚小品《招聘》中的一句台词:“我是‘教大‘的”。而老妈,就是我家的“特级”家庭教师。

(备受呵护的‘特级‘家庭教师~老妈的幸福晚年)
几十年来,老妈在我家这块“希望的田野”上辛勤耕耘,在她人生之秋时,老妈收获了希望、孝心与自豪。一个单身母亲,居然培养出几个教授、副教授、音乐家,高级工程师...,这是她一生用心血制作出的诸多“精品”,也是她一生最丰硕的成果,更是她晚年最大的幸福。她苦有所值,苦尽甜来。八个儿女以不同方式所表达的孝心,在母亲二十多年的晚年生活中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最值得欣慰的是,在老妈过最后一个母亲节时,《武汉晚报》举办母亲节征文,我以一篇《久病亲床前孝子多》获奖,作为母亲节一份特殊的礼物送给老妈。已经无法说话的老妈树起大姆指有力地点了两下,然后指指的脸,意思是说,我的文章为她争了光。
一次与一个釆访我的记者聊起老妈,当他了解到老妈的一生,不由得感概到:“一个单身母亲培养出了五个教师,你的家可称之为教师的摇篮,而你的母亲堪称“极品”。的确,没有母亲的教养,就没有我们的今天。记得一个教育家曾经说过:要提高国人的素质,首先要提高母亲的素质。是啊,我们这一生的每一次成长无不渗透母亲的影响。面对逆境与挫折的坚强,秉承了母亲的性格;面对人生的思考与体验,沿袭了她的智慧;对文学、艺术的喜爱遗传了母亲的天份;以及我们的悟性、乐观、向上、执着,都嵌入了母亲的影子。母亲教养我们18年,可她的品格却铸就了我们的灵魂,让我们一生都受用不尽。

(儿孙满堂为老妈八十祝寿)
今天,时值母亲节,我想用您希望的方式来忆念、告慰您:老妈,感谢您用一生的辛苦换来全家人的幸福;您的言传身教已根植于我们的灵魂;您一身傲骨让我们懂得:面对逆境如何发奋,面对顺境如何感恩。您一手营造的亲情与和谐家风,会一直保鲜,保值,又保温。虽然我们阴阳两界分,但每年的今日,我们都会记住您的大德大恩,包括一代又一代的子子孙孙!
修稿于 2023年5月母亲节

微信公众号平台《江南诗画艺术院》创建于2016年1月31日,《桃花艺苑》创建于2016年4月20日,《红月亮诗画艺术社》创建于2016年6月21日,《晓犁文化传媒》创建于2017年6月21日。今日头条《红月亮诗画艺苑》头条号创办于2018年6月18日,百家号《桃花艺苑》创办于2020年4月3日,都市头条《晓犁文化传媒》头条号创办于2020年10月5日。以文交友,文学之旅与您同行,美文美声与您共赏。
——总编:余禄珍(真真)
投稿邮箱:975310694@qq.com
投稿必须原创,凡参与投稿均为自愿形式,只做推广,文责自负,无稿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