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我们永远怀念您
文/刘孟领
我的母亲,生于1919年11月17日,卒于1994年5月7日,享年75岁。母亲勤劳、节俭、能干,可谓天真烂漫一枝花,素妆怡然洁无瑕,针线缝补为子女,无怨无悔只为家。正因她每天起早贪黑,每天为了儿女不辞艰辛的行走,这一点一滴,铸就了母亲的伟大。尽管母亲已离开我们三十年了,但她身上传播的中华传统文化亮点,无时不闪,无处不在。
我从小就时常听到母亲的谆谆教诲。她用朴实的语言说道,齐齐整整是庄稼,男男女女是人家。咱们什么时候也不能忘了共产党的恩,要永远跟着共产党走,海枯石烂不能变心。
她说:“抗日战争时,你大伯叫日本鬼子杀害了,咱这烈属家庭常吃共产党的救济,是靠劳动维持着咱家十来口人的生活。”是啊,我们姊妹七个(弟兄五个),不高不高的都张嘴要吃饭,父亲、母亲尽管勤劳、能吃苦,到了在本村还是落了个“万年穷”的“雅号”。
因为,祖国刚解放,“一穷二白”来概括我国国计民生恰如其分;再说,原籍巨鹿地处黑龙港流域,低洼盐碱,十年九灾,直到二〇一九年才脱了贫;彼时,每天八两生活指标,人多劳力少的大家庭,挣工分少,分粮食当然就少,糠菜代凑合着吃就算不错了。
为了改变生活,提高生活,她带头自己勤俭奋斗,推动家庭力争上游。 母亲勤劳为家人。她常常笑眯眯地教导我们:“勤是摇钱树,俭是聚宝盒。”“力气是奴才,使了再回来。”她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我清楚地记得,我晚上睡醒一觉了,睁眼一看母亲还在吱咛吱咛地纺花;我不止一次的记得,她深更半夜仍在昏迷的煤油灯下嗞冷嗞冷纳鞋底,缝衣服……白天去生产队挣工分,夜晚加班加点处理家务零碎事儿。甭看家里人口多、也没冻着、饿着。
母亲节约出了名。她常说,“省吃加俭用,一年攒一瓮。”“一天省一口,一年省几斗。”是啊,当时一家人,一年也吃不了几斤棉籽油。锅台角上放个圆形陶瓷罐,罐里边挂个长把小铁勺,炒菜时,拿着小铁勺带点油,在大铁锅里边转圈,蹭蹭不包锅是目的,哪有钱买油?生产队一天才挣八分钱,一天才给八两粮食,什么好吃难吃,什么营养不营养?只要生变熟,能填肚就行。你想,这还能浪费?有件衣裳,轮流穿,哥哥不穿弟弟穿,姐姐不穿妹妹穿,凑合着度日就行。我现在仍记得母亲常说——“勤俭节约幸福长,铺张浪费断米粮。”她还有自己的充足理念。
母亲对人纯佛心。她告诉我们:“若要人敬己,必先己敬人”,“莫做亏心侥幸事,自然灾患不来侵。”她虽然没文化,连自己的姓名都不会写,但她受中华传统文化熏陶,向来善待别人,那时有个沿街要饭的,就是自己不吃,也得给乞讨者弄口饭吃。乡亲们,谁家有红白事,她跑得可快,积极主动,尽心尽力,力所能及。因为她心中有个精神支柱,人出好心天
不昧。
母亲想法让我们学文化。我们常跟妈妈背童谣:“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咪咪咪,猫来了,看你下来不下来。……”还有谚语:“樱桃好吃树难栽,不下苦功花不开”。我们在潜移默化过程中,学习文化、学习科学、学习知识,姊妹七个都入学读书,或高或低,有5个姊妹在邢名安家落户,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市民,彻底甩掉了“万年穷”的旧帽子。
母亲一心侍侯婆婆。因我奶奶双目生明后,必须有人侍候,她就义无反顾地自觉承担起这幅重担。吃喝拉撒,洗衣换裳,适量活动,多么艰巨的任务呀!她千方百计不让老人受委屈,清水洗涮讲卫生,言谈举止讲文明,安分守己做良民、常常得到领导和周围群众的好评。她经常告诫我们:“指亲戚,靠邻居,不如自己长志气。”
……
常言道,点滴成就伟大,积沙成为高塔。是伟大的母亲教导我们姊妹七个都成家立业、人丁兴旺、生活幸福。所以我说对母亲的记忆和她的教诲,是我人生起步的唯一资本,并奠定了我的人生之路。所以我说,人的嘴唇能发出的最甜美的字眼,就是母亲;最美好的呼唤,就是妈妈。
作者简介:刘孟领,男,68岁,中共党员,河北邢台人,笔名孺子牛,自幼爱好文学和书法艺术,为河北省文学艺术研究会员,邢台市作协会员,《文学作家》签约作家,中国文联大赛组委会授予“文化摆渡人”、“好作者”、入编当代文学网文化艺术人才库,并多次获得国家级书画和文学写作技能大赛奖励。作品散见《河北文学》、《文学作家》、《邢襄文化》、《邢台日报》、《牛城晚报》等报刊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