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国酒中的”佼佼者”茅台和酱香型白酒,不得不聊的几个邹家人:邹开良、邹定谦、邹国启、邹江鹏,因为他们都是茅台和酱香型酒走向今日辉煌的见证者和促进者…

第一位:茅台领军人物邹开良
邹开良是茅台酒厂历史发展进程中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他为茅台酒事业的开拓与发展奋斗了三十个春秋,就在这样一个三十年里,邹开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维护着茅台酒的厚重历史和尊严,同样也在为茅台酒的发展谱写了华丽的篇章。
也就是在这样一个三十年里,邹开良将一个手工式生产茅台酒企业,发展成为国家特大型企业,乃至成为全国优秀企业、一级企业,铸造了茅台酒历史上的辉煌。
邹开良,1933年9月出生在贵州省仁怀市,1952年参加工作,1973年,邹开良由仁怀县副县长任上调茅台酒厂工作,历任副厂长、厂长、厂长兼党委书记、中国贵州茅台酒厂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到1998年主动从中国贵州茅台酒厂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任上退下来。25年间,邹开良从一名普通行政干部,变成茅台酒厂的管理专家,把贵州茅台酒厂从一个连年亏损、生产落后的手工作坊式小企业,发展成为国家特大型企业,茅台酒的产量也由600吨上升到5000多吨,由连续16年的亏损到实现昌盛,铸造了国酒茅台史无前例的辉煌,带来茅台镇新的历史巨变。
在赤水河流域说起邹开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茅台镇流传着对邹开良极其崇高的称颂,称茅台镇能有今天之大发展,一得益于邓小平的改革开放,二得益于邹开良的创新经营。在茅台镇酒厂车间、街头巷尾,都不难听到茅台人对邹开良的赞誉。
(邹开良先生写的书籍)
邹开良上任的时候,正值中国改革开放的大好时机,私有经济在沿海地区飞速发展,国有企业改革工作的开展也动人心弦。而在贵州深山中的茅台酒厂的计划供应,则贯穿每个环节,生产计划完全服从国家制定分配计划,销售则完全依赖全国各地糖酒公司。计划加专卖的体制,严重制约了茅台酒厂的发展。经过多次努力,贵州省政府最终允许邹开良代表茅台酒厂提出的自销方案。也正是在一系列的推动下,作为国有企业的国营贵州茅台酒厂开始了更加强劲的发展。一直到上个世纪90年代,邹开良还亲自在全国二十多个大中城市建立专有销售网点,并打通香港、澳门的销售渠道,建立专业的销售公司,并在广州市中心打出了第一个商业广告,成为当年轰动一时的新闻。

也就是在这发展的五年间,在邹开良的带领下,茅台酒厂率先在国内开始生产酒质更为优秀的年份白酒,从1985年开始的“珍品”茅台酒一直发展到各种年份茅台酒,从酒质在厂内的把关,到酒盒包装的设计、制作,邹开良都是亲自带头做好每一项工作。这也为茅台酒后来的纪念酒生产和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邹开良先生的题字)
此后,邹开良还多次走出国门,到一些国外大企业参观。眼界的开阔让邹开良敏锐地意识到,在未来的某一天,中国企业一定会像西方企业一样走向科技化、制度化、集团化。而这首当其冲的是人才,他开始把人才培育作为发展战略,挑选优秀青年员工到高校带薪脱产学习,这些人中有一个叫袁仁国的,多年后成为今天百亿茅台的掌门人。
为留住当时厂里的技术一号人物——— 季克良,邹开良借着出差上海的机会,在大年腊月二十七,零下10多摄氏度的气温下专程赶到江苏南通,分别给季克良的生父母和养父母拜年,进门时,他已被冻得说不出话来。多年后,成为茅台集团董事长、中国白酒行业泰斗的季克良说,当时他被邹开良的行动深深感动,最终选择留了下来。
邹开良先生一生奉献给了茅台事业,奉献给了贵州。如果没有他也就没有茅台酒今天的辉煌。退休后,他仍然不断关心国家大事和茅台酒厂的发展,为世人所景仰。
第二位:习军奠基人邹定谦
作为酿酒世家子弟,邹定谦生在一个风云激荡的火红年代,使他的才华得到了发挥的历史机会。
据了解,他是享誉中外的贵州茅台酒解放后的第一代管理者和传承人之一;他是贵州第二大酒企贵州习酒公司的主要创始人之一!这个今天年产值80亿元的大型酱香型白酒企业,奉邹定谦为奠基人。
①创建习酒篇:
1952年为了扩大酿酒工业,仁怀市(当时叫仁怀县)工业局派出考察组沿着赤水河下游寻找适合酿酒的地方。到达黄金坪以后,认为这里气候、水文、温度、自然环境都与茅台很相似,尤其难得的是,当地也有悠久的酿酒传统,适合酿酒的微生物环境和人才储备都已经成熟——这一点对于酿造酱香型白酒至关重要。
黄金坪地处赤水河二郎滩渡口,是川盐入黔和黔酒入川的集散地。四川本来在贵州的北面,但是赤水河在这里拐了个大弯,相对于黄金坪而言,属于四川的古蔺县反而在赤水河南岸。
沿着赤水河一直往下游走,可以北出重庆东下泸州,直接连通长江航道,顺江东下,就可以走通全国乃至全世界了。在一个交通不发达的时代,"水路"是最经济最高效的交通运输方式,地处川贵要津的黄金坪因此本来是个热闹的小镇。
当年仁怀县以扩大生产为目的,组织人员寻找考察新的生产基地,最终选中黄金坪,跟这里水路运输方便有直接的关系。
此外,跟赤水河谷大部分的地方一样,黄金坪地区有回溯超过千年的酿酒历史传统,使人才储备、技术储备、微生物环境的培养都具有了酿造好酒的条件。
所以,当1952年,习酒的先辈们寻找酿酒基地的时候,逻辑性的选定这里,像是一种天意,是历史与现实的再度相逢。
1957年9月,仁怀县工业局委派茅台酒厂副厂长邹定谦来主事,以茅台酒厂的一个高级干部来领导这家"小酒厂"的生产,那意思是很明显的。
无论从那个角度评价,自然条件边荒的黄金坪,都是块"福地",实际上这也不稀奇,作为赤水河二郎滩渡口,一个交通要道,历史政治经济事件集中在这里发生,事实上是种必然。
邹定谦到位后,迅速购买黄金坪村罗清云家白酒作坊及罗纯德、罗发奎两家民房,招募工人、兴建酒厂,因当地有个"二郎庙"——没错,就是西游记里面那个二郎神的民间办事处 ,酒厂被命名为"仁怀县郎庙酒厂"。
当时有工人30多人,采用茅台酒生产工艺——显然,这是酱香型的,产品名"贵州回沙郎酒"(散装),年产量约100吨,在当地及周边市场畅销,并尝试灌装了"郎"标瓶装成品酒。
可惜邹定谦生不逢时,1958年,因特殊原因,没有多余的粮食酿酒,郎庙酒厂无形解散,可能是梦想破灭了吧,邹定谦从此消失在我们视野中,文献档案中也没有记载。
但是,作为习酒公司开天辟地的第一人,后世习酒人、后世读史者除了唏嘘感叹邹定谦的命运不济之外,还是对他心怀感激,认可他是习酒事业的"第一人"。
②组建茅台篇:茅台酒由私营组建改造为国营
1950年作为酿酒之乡早就名满天下的仁怀市(当时的仁怀县)茅台镇,要组建一个新时代的酒厂,那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当时,茅台镇最有实力的三家烧房是"成义烧房、荣和烧房、恒兴烧房",三家烧房通过不同的方式由政府接收,联合组建了"茅台酒厂",这就是现代茅台酒厂之乱。
当时接管三家烧房组建茅台酒厂的12人小组,由山东人张兴忠领衔。张兴忠是军人,副营职干部,在军中素有"神枪手、大酒量"的名声,喝酒那一定是有能耐的,酿酒的话呢,跟我们一样,不会。作为仁怀当地人,世代酿酒的邹定谦,这时候被历史挤压到了前台,成为组建茅台酒厂的主要技术担当。实际上,早在1949年,邹定谦就已经参加工作,并在1950年仁怀解放的时候,成为仁怀县政府的正式工作人员。
邹定谦家是大家族,家里开有酿酒作坊,经济条件应该不错,所以邹定谦有机会读书。显然,这与他后来较早参加解放军的工作,有必然的因果关系,这也是知识改变命运的现实例子吧。
因张兴忠不懂酿酒,而邹定谦因为家世的原因,非常熟悉酒师也比较了解酿酒生产过程,所以张兴忠非常倚重邹定谦,委托邹定谦组织人马,开始茅台酒的复产工作。
很快,邹定谦组织了9个懂得酱香酒生产技术的酒师、工人,在1950年当年即行开展酿造工作。
这9个人跟派驻的12人,总共21个人恢复了茅台酒的生产,到1952年即产酒73吨,超过了1950年前"成义烧房、恒兴烧房、荣和烧房"三家的总和。
这21个人被奉为"开创茅台的21个创始人",史称"茅台创始21先辈",在茅台历史上乃至中国酿酒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是配享"凌烟阁"的。当时张兴忠是厂长,邹定谦是生产组组长。
1954年,邹定谦以茅台酒厂副厂长的身份派驻郎庙酒厂(今习酒)主持工作,成为茅台酒厂的领导干部,时年仅30岁。
参考邹定谦后来在习酒取得的成就,这是一个踏实肯干肯钻研的人物,1955年,邹定谦还亲自执笔书写了《茅台酒厂1956-1958年规划报告》,可见这是一个有宏观眼光,有布局能力,有巨大事业心的领导型人物。
第三位:茅台技术骨干邹国启
邹国启(1930.3.19—1968.8.21),男,贵州省仁怀市茅台镇人。茅台酒厂工人,历任茅台酒厂酒师、副主任、主任,是茅台酒厂的高级酿酒师。
在仁怀市茅台镇合马白杨坪赤水河边,有一个世代酿酒的家庭。1930年3月19日,邹国启在这里出生。邹国启的父亲是当地德高望重的邹氏族长,因仗义好客家里经常高朋满座。家开酿酒小作坊,主要用作待客之需,也少量出售。邹国启从小对酿酒感兴趣,经常帮父亲照料酿酒房,偶尔也跑到离家不远的茅台镇“成义”、“荣和”烧房“偷师学艺”。
1951年,经茅台酒厂副厂长邹定谦(其四叔)引荐,邹国启进入茅台酒厂,成了国营地方茅台酒厂的第一批工人。当时,茅台酒厂的环境设施非常落后,厂址又位于大山深处,受交通、通讯、能源等因素的制约,酒厂员工所面对的工作极其艰苦。邹国启一进茅台酒厂,便满怀喜悦地加入了酿造茅台酒的队伍,他始终不怕苦不怕累,全身心扑在工作上,脏活重活抢着干。乐观的他,和工友们一道,哼着小曲到三百梯背煤,嬉笑着下河挑水,唱着山歌上山砍柴,每天重复那着翻锨打糙,上甑下甑,下窖起窖,搬运酒坛等等非常繁重的工作。因为他有酿酒技术,人又随和勤快,一年后就被任命为一车间酒师。
1954年,茅台酒厂成立扫除文盲委员会。在生产实践中,邹国启认识到,没有文化寸步难行,他下决心攻克文化知识。他每天晚上都自学到11点以后才休息,经过刻苦的学习,邹国启还创作了两首山歌--《高粱酿酒实在香》、《力争上游把光增》。两首山歌在厂区的大喇叭中广播了一个月,“小砖头来四寸方,背篼桌子一个样。只要能够学习好,什么条件都不讲……”,至今,好多酒厂退休的老员工背起来还朗朗上口。
1954年至1955年,茅台酒厂响应国家号召,厂内开展以增产节约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劳动竞赛,提出了“沙子磨细点,一年四季都产酒”的口号(“沙子”即红高粱)。郑义兴、邹国启等技术骨干认为,这不是酿造茅台酒,而是酿造的普通高粱酒,这样不符合工艺规程并极力反对 。这个意见当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以致后来造成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波动。而在当时的运动中邹国启和郑义兴却受到了“思想较落后,有守旧意识,对新事物认识差”的批评。
1956年,全国八大名酒会在北京召开,根据会议精神,茅台酒厂开展以提高产品质量为中心的运动,采纳了郑义兴、邹国启恢复传统操作方法的建议,茅台酒酒质逐渐得以提高。
1958年3月,邹国启任制酒一车间主任。
1959年,邹国启通过大量实践,总结提出了茅台酒酿制环节中的“疏松上甑法”(疏、松、匀、平、准),这对形成茅台酒的规范工艺流程和提高产量起到了关键作用。
1961年,邹国启因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在技术研究和技术革新上,主动辞去制酒一车间主任职务,出任制酒一车间副主任,主要负责茅台酒生产的技术和质量工作。
1964年,邹国启作为茅台酒厂技术骨干,被推荐为茅台酒两期试点委员会委员,作为茅台酒厂的“三人核心成员”参与茅台酒两期试点工作,为茅台酒的香型和质量体系奠定了基础。
现其几个子女都在茅台工作,其中二儿子邹安江,继承发扬酿酒技艺,潜心研究和实践父亲邹国启留下的秘方和口授心传的制酒勾兑技艺,现在已经成为国内知名的茅台酒酿酒大师、勾兑大师,是茅台酒21名脱产酒师之一,成为茅台酒的主要技术骨干和中坚力量。
第四位:酒博士邹江鹏
邹江鹏,1981年生,泸州老窖集团与江南大学博士后,法国南特大学理学博士,中国四川大学工学博士,《酱香型白酒技术标准体系》主要制定者之一,高级工程师,国家一级品酒师,贵州大学酿酒与食品工程学院兼职教授,青年白酒专家学者。现任泸州老窖集团首席技术营销官,重庆诗仙太白酒业总经理。
2007年,邹江鹏从四川大学博士,被国家选为公派留学生,到法国南特大学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其间,邹江鹏在《人民日报·海外版》上相继发表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完成公派留学》、《让爱国主义旗帜飘扬在海外学子心中》、《让红歌传唱在海外学子心中》等文章,在赴各国留学的学生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三年学成后,回到中国。回国后,邹江鹏来到湖北宜化集团,从一名普通的工人做起。他认为只有熟悉企业的每一个环节,以后搞科研才不会脱离实际空洞无物。作为湖北宜化集团的子公司,金沙酒业正是缺人用人之际,邹江鹏主动请缨,来到金沙酒业,承担起研发中心的主要工作。
在贵州国台酒业集团担任副总经理时,邹江鹏认为,酱香型白酒经过这么长时间的发展,工艺技术都有所改进,但是基本的酿造法则还是遵循古法。历代酿酒大师们都为酱香白酒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酱香型白酒生产已经在朝着“四化”方向发展,即标准化、自动化、数字化、科技化。
实际上中国白酒企业正在朝着“标准化、自动化、数字化、科技化”的四化创新发展。例如某些企业正在实施节能环保创新,突破土地瓶颈,利用地理落差势能,把传统的“一层式、半边酿酒、半边摊凉”的酿酒车间设计为立体式排架结构厂房,现代标准化的水处理中心、立体式的谷壳房、集中泥池中心、筒形粮仓,真正地做到了以较少土地资源消耗支撑了更大规模的经济增长。从粮食自动仓储,磨粮制曲到下沙制酒、再到接酒存酒,整个生产系统的新型工业化水平日趋完善。创新液压自动酒甑蒸馏、封闭式在线检测接酒、密闭管道输送存储技术;制曲车间完全达到了机械化生产,制酒达到了降低劳动强度,输酒完全管道化密闭,酒库自文章来源于佳酿网动上罐,勾酒达到数字化、标准化。红外三级质量控制体系,品酒机器人,食品安全云平台,生产流通追溯系统等等创新科技,这一切创新都支撑了白酒品质进一步提升。提出的标准化、自动化、数字化都是立足于科技化,没有科技化的支撑,前三化都是无根之水。然而每一次科技革命都会导致产业升级,随着第六次科技革命的到来,前三化可能今后会变成“虚拟化、仿生化、纳米化”等等,但是终究是立足于科技化,所以科技化是白酒行业发展的立足点与重要动力!然而白酒行业连第一次科技革命的机械化大生产都没有完成,更不要说即将到来的第六次科技革命了。坚持科技创新,这将是白酒行业发展的重要动力。
依托于信息技术的企业技术营销运营活动中,紧紧围绕酿造技艺、白酒品鉴文化等白酒知识的传播,进行消费者文章来源于佳酿网的教育活动,提高白酒消费者水平。同时,企业通过沟通渠道获取消费者需求,指导企业新品的研发。
主要作品:
《酱香型白酒生产“四化”进行时》
《酱酒企业科技创新之“十年轮转”》
《瓶贮年份酒的产生与内涵》
为了把贵州酒培训打造成贵州的一张名片,泰斗荟于2023年3月23日在首席专家季克良老师,林校,酿酒大师陈兴希,陈佐林,曾佐益和邹江鹏博士的加持下成立,4月份斥资百万在观山湖公园旁建立了中国酒考评基地,先后登录高铁伴旅杂质和贵阳北站大屏幕。
还有很多在白酒领域做出成绩的邹氏人物,就不一一列举了,以上几位是最具代表性的邹氏“酿酒师”,欢迎邹氏族人和各界朋友推荐你认知的邹氏“酿酒师”,通过下方联系小编~
图文整理//广超 审核//超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