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忆录…我的母亲
文/李绵玉 一年一度的母亲节要到了,禁不住的想起了我的母亲。
我的母亲同天下千千万万个母亲一样,具有坚忍丶勤劳、贤惠,甘于奉献的伟大品格。她用甘甜的乳汁哺育着儿女们成长,任劳任怨。勤俭持家,每当回忆起母亲平凡而伟大的一生,点点滴滴无不闪烁着母性的光辉。
小时候各家吃的都是大井水,每天都得挑水吃,家家都有扁担和水桶。住户很分散,担水走几十米有的上百米,有时需要排队挑水,冬天井口冻的全是冰,摔倒是常事。我家由于父亲总不在家,都是母亲来挑水吃,几十斤重担落在母亲肩头,可想而之是多么艰难。一直挑到我长到15岁时,才从母亲肩头接下扁担,可那时母亲已经挑过20多年的水了。
我们家住在农村,吃国家供应商品粮,每个成年人27斤半粮食,每人每月二两豆油,一家五口人,只有一百多斤粮和一斤豆油。用现在来说应该够吃,那时油水少肚量大,都是粗粮,我们都在生长期,吃得多,饿的也快,经常有断顿的时候。母亲为了儿女能吃饱饭,想方设法把高粱米磨成面子碎米,这样煮粥能粘糊一点,把玉米面做成疙瘩汤,能多出点饭;很少吃大饼子,有时候把白面、大米跟邻居换成高粱米、小楂子,一斤换二斤。母亲精打细算,勤俭持家,还常有供不上的时候。特别是月未那几天,常吃很稀的面糊,有时还要去邻居家借点。土豆下来时会好些,开花未落就去摸几个当菜吃。土豆土豆救苦救难,又当菜又当饭。土豆对缺粮的农村来讲,是帮助穷人度难关的最好的食物。
那时一个月一领粮,不能提前。每次我家都是趁生产队马车上街拉化肥或购物时。母亲跟车去捎带领粮。如果遇没车去时,家又没米下锅,妈妈只好带着我徒步去县城领粮。三四十斤粮食用肩扛着,从街里走回来。全程十四、五里地。三十几岁的女人领着八九岁的孩子,还要扛着粮食一步一步往回走,走到天黑才到家。母亲累的吃不下饭。
一段段往事历历在目。
妈妈命苦,4岁无父母,17岁嫁人,成家后又生下六个孩子,丈夫工作在外,正赶上困难时期。国家百废待兴,国家贫穷,家更难过。实践告诉我们:有国才有家。也让我们更加珍惜今天。
母亲以身作则带领一家人树立坚强的性格,不怕吃苦。把希望都寄托在孩子们身上。
家中弟弟妹妹小时有病时,母亲一人抱着去看病,一走六七里地,有时着急默默地流泪。
在困难时期,母亲因各种困难,也有扛不住的时候,有一次坐火车去四平爸爸工作单位,要爸爸调回东丰或者不干了,回农村生产队当农民,只要家人能天天在一起,就心满意足了。爸爸不同意回队里干活,只好放弃大城市,恳求领导把工作调回了东丰县税务局。好能照顾家,最后还真调回来了,但也经常要下乡收税离多聚少。
母亲晚上点煤油灯,手工给家里人做衣服做鞋,特别是春节前,天天熬夜,给每个孩子做一双棉鞋,手扎破了,揉一下还得做,一干就是大半夜,屋里冷就围个被。有一天我睡到半夜起来去厕所,我看母亲手拿纳的鞋底睡着了。我心里一阵酸楚。母亲为了这个家是多么的劳累呀。
家里衣服老大穿小的,老二老三接着穿,破了母亲给补上补丁再穿。破则破矣,但母亲都会洗得干干净净。她常说,衣服旧点没关系,只要干净就行。
我还记得小学五年,春季没钱买单裤,妈妈用我冬天穿棉裤扒去棉花改成我夏天穿的单裤。
到夏天我们就穿一二个短裤和背心,一穿到秋。
母亲为了这个家,节衣缩食。很少给自己买件新衣服穿,一件小花外罩不知穿了多少年。
艰苦的岁月,孩子健康成长是妈妈最大心愿。在她眼里孩子就是希望,母亲真是贤妻良母。
妈妈呀,您是闪光的蜡烛,燃烧自己,把光和热给了儿女。写到此时一首《游子吟》浮现在脑海中:
“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慈母的爱在各个方面都非常具体。
母亲每天晚上点油灯,干完手中活,冬天睡觉屋里冷,窗台放碗水都结冰,睡觉前在挨个瞅瞅熟睡的孩子,看看被盖得露没露肉,胳膊腿有没有露在被外边的,天天如此,这就是慈母的心肠,大爱无疆。
在生产队里,谁家有个大事小情妈妈都到场帮忙,亲戚家办事更是跑前跑后,去帮助别人 舅舅解放后退伍回乡,在生产队劳动,成家立业,有了四个孩子。舅妈到了中年得了哮喘病,长年咳嗽,家贫如洗无钱治病。母亲再穷也会从穷日子里省点钱补贴舅舅,即使有时候爸爸生气也没有办法,那是他唯一亲人。
姑姑李英厚从小得软骨病罗圈腿,解婚后每到她家有事妈妈总先到场,经常去帮助做棉衣做鞋和洗被。
记得叔辈姑姑考上了供销社营业员要去外地上班,却苦于没有行李,妈妈就把结婚时的蓝色小花被褥,借给大姑用。大姑工作挣钱买了新的又还给我家。
70年代二姑在仁义学校上班,结婚后没地方住,母亲把自家七、八口人归在一个东屋。倒出西屋给二姑家住
大伯家哥哥高考时也住我家,妈妈给做饭吃,最后考上大学,成为化学专家博士后导师,享受国家津贴。
这些助人为乐的事例举不胜举,处处彰显着母亲助人为乐的崇高思想境界。平凡的生活做出很多不平凡的事。
母亲带我们六个孩子,由于为人好,我家粮不够吃的时候,总能得到大家帮助。亲戚邻居,和大家相处的都非常和谐。
母亲为了孩子勤劳一生。还记得晚饭后。经常要用手扒苞米粒,那是小片荒收的苞米,母亲为了让我们扒苞米时不困,经常讲故事,孩子们边扒苞米边听,玉米扒完还没有听够。她讲过《杨乃武与小白菜》《武松打虎》,《天仙配》《岳母刺字》等,孩子们都爱听。都是正能量。
母亲总爱唱杨乃武与小白菜那首歌:
“小白菜呀地里黄,
三四岁呀没了爹娘……”
好像是专门唱她的亲身经历和往事。
妈妈得病后,最后过生日那天还唱了这首歌。当时在餐桌祝寿的人,听的心里十分难过。眼见癌症使母亲一天天消瘦,真的没有回天之力来拯救母亲。生日过后不到二个月妈妈就离开了我们。享年才67岁。
回想往事,忘不掉母亲的养育之恩,她天天盼儿女长大,
儿女们成家以后,每个孙子辈都帮带过,都哄过,母亲从不跟下一代生气。在众人眼里,母亲是最善良贤慧的女人,在孩子眼里,他是最慈祥的奶奶,这正是
“世上爹娘情最真,
春光融入后人身。
殚竭心力皆为子,
一寸勤劳一寸心。
母亲,我们长大了,你却离开了我们。没有享到福,为了这个家辛苦一辈子,您是伟大的母亲,从我们一个个呱呱落地,便沐浴着母亲的阳光,你在无声无息中透支着光和热。你用辛勤的汗水浇灌着家的花朵。母亲,您是贤妻良母,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您给我们如何做人,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母亲,你是我们的楷模,也是教育下一代的典范。有您这样的母亲,我们感到骄傲自豪!
历历往事是写不完的,几个难以忘怀的岁月片段,只是母亲人生长河里的点点滴滴。
最大的遗憾是母亲没有享受到现在的美好生活就离开了我们,子欲孝而亲不待,成了儿女们永远的痛。感恩伟大的母爱,如有来生我们还做妈妈的儿女。
2023.05.10
,
作者简介
李绵玉/1952年生,中专文化,1969年参加工作历经,农民,军人,工人,场长,经理,书记。
热爱文学,钟情诗词和散文。
中华诗词学会会员。
中国散文北戴河创作基地文学院签约作家。
辽源市作家协会会员。
青年作家杂志社理事。
东丰县诗词楹联学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