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散文
《难忘母亲的“唠叨”》
石高铭
记忆中,母亲算是一个比较爱“唠叨”的人。小时候,只要做错了事,她就要“唠叨”;上学时,成绩下降,她要“唠叨”;工作了,成效好不好,她要“唠叨”;长大后,该成家了,她要“唠叨”。可以说,印象中的她,为了我一生的成长,都有忙不完的事,操不完的心。
如今,母亲已近七旬,每当看到她为儿子操劳一生而熬白的花发,满脸的皱纹,蹒跚的脚步,弯弓的腰身,我的心情就异常焦躁,常常不能平静。这种焦躁不安的情绪就如同她看到儿子做错事时的心情,只能用不停的“唠叨”来消除内心的焦躁。随着年龄的增长,母亲面对儿子时的话变得越来越少,感觉她有时好多话到了嘴边却又欲言而止。母亲喜欢“唠叨”的“坏”习惯突然间消失得无影无踪,她此时的平静反倒让我内心焦躁不安。
静下心来细一思量,让我对母亲以前爱“唠叨”的原因有了深刻的认识……
母亲的“唠叨”缘于对我小时候不懂事时谆谆的教导。“大粪还需屎来教”,这样一句听得起了老茧的农村俗语,小时候感觉是多么的刺耳,如今却理解到其中包含了母亲对儿子多么深沉的爱!古语中的“学而知之”,正是母亲用““唠叨””教育我怎样做人,怎样成才的必要途径。
母亲的“唠叨”缘于她看到儿子“恨铁不成钢”时的心焦。成年人的认知水平总会与小孩子有一定的差距,当我站在讲台上对学生滔滔不绝地讲道理,也会“唠叨”个不停,所以切身感受到母亲的“唠叨”就是发自内心对子女的一种关爱!
母亲的“唠叨”缘自于母爱的一种天性。很多家庭里,小孩子做错了事,父亲一般都会采取极端粗暴的方式来教育孩子,而母亲常常会采用反复说教的方式,这也就是母亲总爱“唠叨”的原因,算是人类母爱的一种天性。
母亲的“唠叨”缘于她的淳朴善良和聪明能干。母亲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经历过她们那一代农村人艰辛的生活,所以经常给我讲她们是怎样辛勤劳动、节俭持家的故事。而正是这种磨难锤炼出她们那种艰苦朴素、真诚善良、品德高尚的性格,教我们从小就要自立自强,奋发有为,做一个对得起家乡和人民的好人。母亲的聪明能干也造就了她不甘贫穷、不落人后的坚强品格。所以她希望自己的“唠叨”能换取子女的自尊、自强、自爱和自重,不在家乡受到别人的歧视,走出农村,为家乡人民争光。后来我在母亲的教导下,并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了中等师范学校,端上了“铁饭碗”,走出农村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母亲当时激动得一晚上都没睡着觉,逢人便夸儿子是多么的有出息,现在想来没有母亲从前的“唠叨”,有我今天的成才吗?
总之, 母亲的“唠叨”在你未真正成熟时就好像一剂良药,喝起时很苦,却有利于自己一生的成长。难怪古语云:“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当你成熟后,感受到母亲的“唠叨”又好像是你经历风雨时为你撑起的一把雨伞,陪伴你走过艰难困苦的岁月,然而却将会让你看见彩虹升起的那一天。
朋友们,总有一天,当你再也听不到母亲“唠叨”的声音时,你还认为她爱“唠叨”吗?“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情”。如果你现在还成天埋怨自己的母亲有一个爱“唠叨”的“坏”习惯,那请你先认真反思一下自己的行为有无不当之处。“可怜天下父母心”,相信世上每一个母亲都是出于对子女的关爱,才会变得那么“唠叨”。
现在,我真的想再听听母亲曾经“唠叨”的声音!

石高铭,男,汉族。现供职于盐源县梅雨初级中学校,盐源县作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自幼爱好文学,偶尔也喜欢舞文弄墨,同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中国乡村认证作家,中国乡土作家,四川散文诗学会会员,《凉山文学》签约作家。诗歌、散文、报告文学、文学评论、教学论文散见于《中国乡村》、《乡土文学》、《作家》、《散文诗世界》、《鄞州日报》、《民族》、《西南商报》、《凉山文学》、《凉山日报》、《凉山广播电视报》等报刊杂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