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父亲的长衫
郭士才
母亲走了,我在收拾母亲的遗物时,发现母亲的箱子底部有一件叠的整整齐齐靛蓝色长衫,它是父亲从来没有穿过的“新”长衫。
每年只有过了梅雨季节之后,天空晴朗的情况下,母亲才趁有风、有日的天气,在院子里拴上一条长绳,把箱子里的所有衣服、被子都搭在绳上晾晒,以便防止箱子里的衣物衣服发霉,也只有这时我才能看到母亲从箱底部把这件长衫拿出来。
父亲结婚前,家里已由雇不起长工变为雇用短工,最后连短工也雇不起了。母亲和父亲结婚不久后,家里的生活已变得拙襟见肘。为了让父亲有一件体面的衣服,母亲起早贪黑、日夜纺线、织布,最终用三匹粗布才给父亲做了一件新长衫。那时候没有颜料,为了穿着好看,母亲用传统的靛蓝染布及用面浆浆布的工艺,给它染成浆板靛蓝长衫。只可惜衣服刚做好,父亲还没有来得及试穿,就被新社会、新思想、新观念的大潮把母亲刚为父亲做好的衣服,冲激到母亲的箱底,谁也没有想到母亲在箱底一放就是几十年,一直到母亲去世。但它却见证了时代的变迁,传承了母亲勤劳、简朴、善良的家风,也更多的留下我对父母的思念。
母亲没有文化,识字不多,因为上世纪大跃进年代“上夜校、扫文盲”,母亲才认识一些简简单单的字,虽然母亲识字不多,但在生活中却教会我很多人生的哲理。母亲做饭让我烧火,我时常耍小聪明偷个懒,一下子把锅底下柴火填满,火就会被焖的冒烟,这时母亲就告诉我灶台里的柴火一下子不要填得太多,还告诉我“火要虚心、人要实心”,做人、做事都要实实在在,才能干好事情。母亲教我和面做饭时常常告诉我,和面要做到“盆光、面光,手光”,不仅让我知道珍惜粮食,更让我知道无论什么都要干净利索,做事干净、做人干净。
在生活中,母亲常常告诫我“老鼠盗不穷、讨饭要不穷”,每次我家门口有讨饭的时候,母亲都让我盛一碗热乎乎的饭给讨饭人员,还说只有善良的人,出门在外才能遇到贵人的帮助。
虽然母亲识字不多,但母亲心灵手巧,母亲会剪一些带大襟及小孩开裆裤之类的老(款)式衣服,一到农闲村里的婶婶、大娘就会到我家找母亲剪衣服,母亲就把剪下的布边儿、布头积攒在一起,当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母亲就捡一个晴朗的日子,打一盆面浆,把案板搬到庭院里,抹一层面浆、摊一层布头,直到铺上四、五层,晾干后再从案板上揭下来,就成了母亲给我们做千层底的“揭被”了,然后母亲把用牛皮纸剪的鞋底样子摊在“揭被”上,剪下大小不一鞋底,就可以给我们姊妹几个纳千层底做布鞋了。
听奶奶说因为家里很穷,由于母亲身体不好,我生下时不仅没有奶水吃,还得了难以活命的小儿风气,那时候又没有奶粉,于是奶奶就让大姐就端着小碗到生产队干活人多的地方,找正在喂孩子的婶婶、大娘挤奶水,正是因为母亲的善良,婶婶、大娘都争先给我挤奶水,然后奶奶又用热水把挤来的奶水煨热喂我,我才得以活命。所以母亲告诉我,我是村里唯一的吃“百家饭"的孩子,婶婶、大娘都很疼我,我也待她们如亲娘一般。
小时候有一次去街上打(买的意思)洋油(那时候叫煤油为洋油),因为粗心把洋油瓶子摔烂了,花钱(一斤煤油2角钱)不说,还要浪费一张洋油票(那时国家是计划经济买煤油要煤油票),母亲没有责怪我还教如何在瓶口上打结系绳做提手。母亲怕我放牛回来拴不牢牛绳,牛跑到别人家地里吃庄稼,就教我如何用拴牛。后来我走上了工作岗位,进了起重班才知道在瓶口上打结起重专业术语叫“酒瓶扣”结、拴牛结叫“8字”结。正是当年母亲对我的启发让我爱上起重这份工作,后来我给师傅学会了杠棒结、水手结、蝴蝶结、滑子扣等很多起重专业绳结,也让我在这个专业成为一名合格起重作业人员。
母亲留下的这件长衫,虽然父亲从没有穿过,却就给我留下生活的记忆,留下了对母亲的回忆。
是母亲艰辛勤劳的精神给我传承了勤俭持家的作风,是母亲生活的智慧给我留下做人的哲理,让我在成长中知道如何踏踏实实做人、如何认认真真做事,是母亲的善良给我带来了生活希望,让我在人生的道路上不畏艰辛勇往前行。
我要感谢我的母亲,感谢他教会了我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持家。
作者简介:

郭士才,临泉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化学品协会专家,机械工程师、安全高级工程师。市级“郭士才技能大师工作室”带头人,获得两项国家发明专利和十几项实用新型专利,在《小氮肥》《氮肥与合成气》《化工安全与环境》《起重运输机械》等国内知名刊物发表十几篇论文,在《作家微刊》《临泉文艺》《作家新刊》《雪山飞鸿》等发表数十篇散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