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军中父女学雷锋 无私奉献结硕果
驻滇某部卫生连女战士、四级军士长杨舒淇,2008年大学毕业后毅然从军,历经15年部队的锻炼教育培养,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军中绿花。她关心贫困山区的孩子、支持乡村振兴建设、连续12年无偿献血、签订遗体捐献协议等故事,在军内外传为佳话。
重庆市綦江区郭扶镇双山村农民李果,在外打工时不幸从高处摔伤,造成脊柱严重受伤,终身坐轮椅生活。家庭特困户,7岁的女儿李紫钰到了上学的年龄,却因没有学费而着急。
去年正在綦江休假的杨舒淇,得知李家的困难后,主动献出一份爱心,带着文具、书包和玩具来到李果的家,一下把小紫钰搂在怀里,说:“小妹妹,有再大的困难也不能不读书啊!我们一起来想办法吧!”她把学费送在大人的手上,小女孩笑得无比的灿烂。

重庆一家公司,闻知李果家的困难后,乐意为李家提供心理和物质上的帮助。该公司每月汇给这个家庭生活费800元,并承担小孩每学期的学习和在校午餐费500元,真正让小紫钰上学无忧。
今年春节前夕,杨舒淇又快递购来文具交托父亲,代她去看望李紫钰。其父“遵命”,把其他事情放下,专程看望了小紫钰。
杨舒淇的3位战友薛榕榕、祝俊、黄科得知此事后,也表示要为乡村读书的孩子们做点事情。他们从网上购买各式文具、作业本和《雷锋日记》、《十万个为什么》等书籍寄往綦江,由她的父亲代送给了郭扶镇高青学校的同学们。
杨舒淇从小生活在昆明,当她的父亲从部队退休,从昆明回到重庆綦江老家生活后,她每次探亲休假都到綦江看望父母,少不了到父亲乡下老家走走看看。
父亲的乡下老家双山村陆慈湾等地,有两条近3公里的土石公路,凹凸不平,晴天是灰,雨天是泥,村民出行困难。这年,乡亲们挨家挨户出资修路搞硬化,杨舒淇则主动捐赠2万元。乡亲们对她说:“你老爸也没少捐钱啊!”再接受女儿的捐款,乡亲们觉得不好意思。她却说:“各是各的,这是我支持乡村振兴一个边防女兵的一点心意。”
好家风哺育好女儿。杨舒淇说:“从小受父母,特别是受父亲的教育和影响比较大,从小就明白要做一个热爱党,热爱祖国,有孝心,有爱心的人。”她还记得小时候父亲经常给她讲家史,是解放军挺进大西南,解放了綦江,杨家才分到了土地和房屋,父亲才有了上学的机会,从小学读到初中,并参军提干走上了一条光明幸福的道路。父亲的教育是让杨家人世世代代都不能忘记党的恩情。
尤其是在父亲退休后,还在力所能及地做一些有益于社会的好事实事,助人为乐,无私奉献,时刻都在感动着她,激励着她。
杨舒淇的父亲杨修平,上世纪60年代从綦江入伍到云南边防,服现役34年,曾任云南省军区纪检处、组织处处长,上校军衔,于2003年从部队光荣退休。退休后,他带着对故乡的思念和感恩之情,回到綦江老家安享晚年幸福生活。
杨父却是一个“闲”不住的老人。他继续保持和发扬部队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坚持学雷锋做好事,走到哪里就把好事做到哪里。他所居住的小区,当发现有的路段有钢筋露头,容易绊倒行人时,他便找来大锤,硬生生把露头钢筋锤平。小区地下停车场有5步阶梯路,大家出行不便,婴儿车、行李车抬上抬下通行难。他便征求小区几百住户人的意见,让小区物管把阶梯路改道为斜坡路。小区住户急需用车,不管是白天还是晚上,只要喊他都义不容辞。在防控疫情期间,他主动参加社区送米送菜等志愿活动。小区的住户说:“他住在哪个小区,哪个小区的人就会得到他的帮助。”有人不理解,不相信,说:“什么年代了,哪还有不计报酬做好亊的人。”认为杨父是“另类”、“傻子”。女儿杨舒淇一直支持父亲,说:“老爸您做得对,您是我永远的学习榜样!”
杨父用1年多时间,开着自家的车,来回奔跑在乡村公路上,出油费、过路费,自带干粮,不辞辛苦劳累,寻找到綦江66名志愿军老战士,并以老战士本人口述,他帮助整理,编著出《最可爱的人——綦江健在赴朝老战士的铁骨雄风》一书。

杨舒淇十分敬仰英烈、英雄,喜欢听父亲一次次讲述志愿军老战士的故事,有机会便与父亲一道走进老战士们的家。93岁的王正方老战士,原中国人民志愿军第63军189师565团5连炮兵排班长,他和战友打烂、击毁美军坦克多达十五六辆,在攻入汉城时左臂和左腿受伤,在治疗10多天后又继续投入战斗。她为王老的战斗故事而喝采,深受教育,回到部队后写下了《抗美援朝老战士的英勇事迹鼓舞着我前进》的感想,让战友们分享,共同赓续红色血脉。
杨父要为医学科研作出最后的奉献,在他61岁时,2011年便与云南省红十字会签订了个人遗体和器官捐献协议,时为全国第1 218位捐献者。如今全国自愿捐献遗体和器官者300多万人,他却走在全国早期捐献者前列。2012年在回到綦江老家生活后,他又与綦江区红十字会签定了执行协定,明确本人如在綦江归世后,遗体交由重庆原第三军医大学(现重庆陆军军医大学)执行。在他的影响和带动下,他90高龄在农村生活一辈子的大姐,以及杨氏家族共9人与当地红十字会签订了捐献遗体的协议。2021年11月,杨舒淇与中国人体捐献中心签订了捐献器官的协议,成为全国第1 036 170位志愿捐献者。有人不理解,说:“年纪轻轻的,怎么想到要做这事?”她说:“老爸带了头,女儿要跟上。”一个家族有9人表示自愿捐献遗体,全国罕见。

2013年,杨舒淇到原成都军区昆明总医院进修,亲眼目睹一小孩需要做手术,但因医院血库没有与小孩相配的血型而做不了,年轻的父母长跪在手术室门前伤心哭泣的情景,她想到自己的A型血正好与小孩的血型相配,便主动为这个小孩献血200毫升。这是她第一次献血。从这年开始,至今12年来,她每年坚持无偿献血400毫升。
在部队,她爱军尚武,多次出色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她入伍不久,部队进行人员调整,一批战士需要由昆明调往滇西。她不留念城市生活,二话不说,毫不犹豫地打起背包就出发,为其他战友带了个好头。
她所在的卫生连经常进行户外野战卫勤救护演练,少则两三个月,多则长达半年以上,意味着要吃更多的苦。杨舒淇每次都主动请战,报名参加。搭帐篷、搬设备、建阵地,物品笨重,任务繁重,限时、快速、保质,需要一定的体力和顽强的作风。她与男兵一样,冲锋在前,不怕苦不怕累。她说:“男兵能做的,女兵也能做。”有战友称赞她是“假小子”。
战场自救互救训练,需要戴着红十字袖标,全副武装,规范有序,带着敌情,视训练场为战场,哪怕摔的手破脚青,全身疼痛,也没有下“火线”。多次战场演练,超负荷的工作,她被诊断为腰肌劳损,还患上湿疹,但她一声不吭,忍着剧烈的疼痛,坚持完成演练任务。
2017年3月,她因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而住院,可是没住几天,又因连队有急重任务要完成,她回队心切,不顾主治医师叫他至少还要治疗半个月的医嘱,坚决要求出院,咬紧牙关,忍着病痛,和战友一起坚持参加并完成了这次特别任务。 2021年10月的一次演练,她右脚被砸伤,肿得像个大馒头,连首长劝她休息疗伤,她仍坚持一瘸一拐地参加演练,为所在的卫生连夺得多个第一,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
入伍10多年来,她在医疗卫生工作中认真查对,细心操作,做到零差错。她还积极写稿投稿,所撰写的《野外驻训安全防护常识》一文,刊登在旅《战地报》上,获得好评。

她曾负责连队黑板报宣传工作,每出一期从内容到编排都做到精心策划,富有吸引力。在网络、微信等各种自媒体发达的今天,她说黑板报是连队的一个宣传阵地,只能加强,不可放弃。她编登的《做三军统帅的合格战士》、《强军,我来了》、《让青春在军营闪光》等文稿给战友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杨舒淇曾担任原师医院野战重伤救治组成员,担任连队团支部副书记,是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她把许多荣誉让给战友,从不争名争利。她说:“战士这一称谓就是崇高的荣誉,争当一名合格的战士无上荣光。”
她已是一名四级军士长。“青春献部队,无怨无悔!”她说。
○ 撰文:贺修平
○编辑:艾宗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