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黄冈》特约记者 田树兵 胡均星 通讯员 姜 绅 湖北武穴报道
编者按:未雨绸缪,防患未然。安全教育是永恒不变的底线;保障安全,尊爱生命,是特殊教育永恒不变的主题。为关心关爱特殊儿童群体,武穴市特教学校校长刘友强表示:“办出特教特色,打造湖北名校”主题发言呼之欲出,掷地有声,浏览下文分享推介。

各位老师、同志们:
大家好!
刚才,分管的校领导就"送教上门"做了切合实际的发言,根据主题党日程序,现就“办出特教特色,打造全省名校”这个主题,我讲几点想法,与大家共勉。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市教育局的亲切关怀下,学校紧扣“办出特教特色,打造全省名校”的办学目标,紧盯“不放弃每一个适龄残疾儿童接受义务教育”和“一个不少”的办学宗旨,坚持“生活自理,生涯自立”的办学理念,确保“送教上门”走进全市镇(街道)村(社区)全覆盖。
据悉,武穴市特教学校创办于1991年,现有9个教学班,在校生234人,其中送教生128人,教职工40人。
首先、全面推进“送教上门”责任落实,让每一个适龄残疾少儿接受义务教育。两年来,学校通过摸底调查、走访核实,建立残疾儿童工作档案,建档率均实现100%;同时,学校根据每个残疾少年儿童家庭的不同情况,将对不同残疾儿童进行分类安排心理疏导教师参与送教工作,送教教师针对送教学生特点做到提前预约、按人备课,实现一生一案,一生一册,每月“送教上门”不少于一次,做到早计划、早安排,有记录、有反馈,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在家的学习及生活情况。
第二、夯实“送教上门”做好融合教育,让每个残疾孩子融入(村)社区生活空间。本着注重发展残疾儿童少年的教育潜能,提高认知能力、适应生活、适应社会的能力为宗旨,针对“送教上门”服务对象的生理、心理特点和残疾类别,制定切实可行的个别化教育计划。
第三、办好特教劳动实践基地,把“送教上门”贯穿始终,让每个残疾儿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即:送手工操作、学书画、学生存、学生活适应等一般性课程内容,让学生掌握基础性学科知识与生活常识、技能;送身体康复,即:利用感统康复器材、运动康复器材、言语语言沟通板等对学生进行感觉统合练习,粗大、精细动作练习、言语语言训练等,从而达到对学生自身缺陷补偿训练的目的,针对不同残疾程度的孩子,老师们有效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多样的教学方法,有的放矢的对学生进行康复训练;送特教温暖,即:积极联系学校所在社区、社会公益团体、爱心人士等对送教学生进行生活、学习、社会实践等方面的关怀活动,并将经验与方法分享给家长,助力家校共育的目标。
第四,“送教上门”让每个残疾孩子有一技之长。两年来,学校通过送教送出了知识与技能,送出了关爱和温暖,促进了因身体重度残疾而不能入学的孩子圆了“上学梦”,激发了特殊儿童及其家庭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得到了学生家长及社会反响良好。
第五,凝聚合力,特教老师长年累月奔跑在送教路上,晴天一身灰尘,雨天全身湿漉漉,40名特教人风雨无阻,为全市128名残疾孩子送知识、送温暖、送希望,并对每一个孩子的家庭和所在村(街道)门牌号码都了如指掌。
每一个残疾人孩子都是一本特教人分析研究的教科书。有的学生弱智、有的是视力残疾,他们认知能力差,不认识颜色和数字,不会花钱,有的学生因先天性脑损伤发育不完善,无语言表达能力,家里娇惯,自私又任性,为了学生,特教人每次到送教都要带去残疾孩子喜欢的玩具以及爱吃的零食,针对不同情况,耐心引导,手把手传授,让送教工作真正为孩子们拓展知识面,为解决家长的后顾之忧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正因为一份耕耘、一份成绩。武穴市特教学校在整个黄冈市综合考评中名列各(县市区)前列,并先后摘取全国残疾人文艺调演赛二等奖,全国特教美育园丁奖,全省星火杯中小学生书法大赛优秀奖、在湖北省第11届残运会上两名参赛选手代表黄冈市获一金一铜,其中李文鑫获黄冈市首金;在黄冈市第二届残疾人技能大赛中,特教学生分获刺绣第二名、剪纸第三名;此外,学校连续被评为黄冈市平安校园、武穴市文明单位、武穴市德育工作先进单位等一系列荣誉称号。
“新时代、新召唤,小康路上残疾人一个也不能缺席”。对此,“办出特教特色,打造全省名校”是一项爱的事业,是传播温暖他人服务社会的重要过程,让适龄残疾儿童享受新时代均衡教育,感受生活与多彩世界,武穴这群特教人一直奔跑在送教路上,刘友强最后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