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釉浆制备上,铜系金红釉将以上各种原料组成的釉料加入到球磨机中,加水球磨加工32~40小时,得到浓度为58~60%的釉浆。釉料、球、水的质量比为1:(1.8~2.2):(0.5~0.7)。施釉过程中,把素烧过并将表面处理干净的坯体放置在搅拌均匀的釉浆内进行浸釉,釉层厚度控制在1.5~2.5mm。
孔相卿研制的铜系金红釉,创造性地用铜的氧化物替代黄金作为着色剂,在还原气氛系下烧制成功铜系青蓝釉,继铁系青蓝釉、铜系红釉、铜系青蓝釉之后,革命性地将钧瓷色彩推进到陶瓷工艺美学新境界。铜系金红釉作品色彩饱满,金光灿灿,厚重贵气,视觉冲击力强,给人一种高贵富丽的美学愉悦感。
传统的陶瓷金光釉,即俗称的胭脂红釉,是在烧好的薄胎白瓷器上施以含金的红色釉,其以黄金作为着色剂,在炉内经过低温烧烤而成的低温红釉。由于这种红色如胭脂之色,略带粉调,习惯称其为"胭脂红"。传统金红釉制备方法选用黄金作为着色剂,由于原料黄金的价格很高,大大增加了陶瓷金红釉的生产成本,也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商业价值和和市场前景, 且制备过程不易控制,成品率低,从而降低了其艺术观赏性。孔相卿研制的铜系金红釉则极大拓展了陶瓷金红釉和铜系陶瓷工艺的工艺范围和市场空间。
铜系金红釉的釉料由黄长石、白长石、方解石、石英、铜矿石、ZnO、SnO2、MgO和CuO组成,其中,黄长石和白长石作为釉的熔剂,方解石的加入可以增大釉的折射率,提高釉的光泽度并改善釉的透光性,石英的加入可以提高釉的熔融温度和粘度,减少釉的膨胀系数,提高釉的力学强度、硬度、耐磨性和化学侵蚀性,铜矿石和CuO为着色剂,用于釉的着色,ZnO的加入不仅可以使釉的熔融温度范围加宽,有利于釉料的熟成,还可以增加釉面的光泽,提高釉色的明度,增强釉的乳光效果,使釉面更加光亮如镜面,SnO2的加入使釉具有 一定的乳浊效果,增加釉红色的稳重和深沉。
特别地,钧窑铜系金红釉光泽、色彩体系非常宽广,主要包括彩虹金、满红金、玫瑰金、麻点金、红金绿彩、红金粉彩、红金蓝彩、红金银彩几大类。成功烧制的铜系金红釉钧瓷器物,釉色饱满,光泽度好,金光灿灿,高贵典雅,艺术观赏性高,而且钧瓷金红釉的釉面硬度高,适合于多样化的钧瓷器型,具有极其广阔的市场前景。
孔相卿对铜系金红釉重新定义并进行系统研究,把钧窑色调甚至中国陶瓷色调从铁系青蓝釉转向铜系红釉、铜系青蓝釉,以及铜系金红釉,钧瓷色系愈加丰富多彩,开辟了钧窑釉色的一次革命,开创了钧瓷史上的一个崭新时代。
四十余年来,孔相卿创造性地率先成功研制出钧瓷气烧窑炉,极大推动了钧瓷铜红釉的烧成率,推动钧釉风格多元化;推动钧瓷成型工艺从"一法多器"向"一器多法"转型,创建现代钧瓷生产方法和制作模式;先后创烧钧窑铜系青蓝釉、铜系金红釉,大大推进了钧瓷工艺进步和钧瓷产业化进程,将钧窑文明引入继"官钧"之后的另一个巅峰时代,孔相卿及其孔家钧窑团队在钧窑科学史乃至中国陶瓷科学史上新时代意义非同凡响。
作者:河南大学中国陶瓷研究院院长、教授 王洪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