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然居读书笔记
沈 学 印
【0025】真 实
真实,跟客观事实完全相符合的才能称为“真实”。既没有一点虚假的成分,虚假的水分,虚假的存在,也就是情况真实,材料真实,包括情感都是真实的。
真,历来都是与“假”相对的。
所以,很多真的事实被称为真情、真心、真诚、真谛、真迹、真空、真理、真切、真确、真释、真相、真正、真知、真挚、真知灼见、真凭实据、真金不怕火炼等等。也确是一个“真”字了得!
果然是“真”字对天,肝胆相照!
真,能与之联系起来的还有“善”和“美”,这是做人、做事、处事、待物、人格、情操等最高尚的标准和必须具备的素质。
所以,每个人要去从事的任何一件事都会有着自己最真实的一面,这就是从善意的目的出发,行动往往都是自觉的,总在认为自己的所言所行是美好的。当他(她)不愿去为此而做着一件事时也是一种真实的表现,那是会由心到外及思想深处而反映出来的。
真实,有一个极具典型的故事,很能说明其“真实”的真实。
一个在海上救起溺水者的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现在我想起来是后怕啊!海水那么深,那么凉,那个人又那么重,有一刻我以为自己是必死无疑了,我多么不愿意就这么死了呵。所以,我现在想说的就是,我再也不会情愿地去这样的人生体验了。从今以后,至少在10年内我是不会再下海去营救溺水的人。”
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起码是两种真实。
谁能说这个人下海救人是不真实的?不存在的?
谁又能说这个人说出的一番话是不真实的?不真挚的?他说的不是从心底最深处流淌出来的有所感悟的真话呢?
真实,有时就是这么轻而易举的让人挺身而出;有时又是这么凝重多虑的让人望而却步。
对此,有位德高望重的教授解释并评价了救人者的“真实”。
他说:对生命的崇敬使这个人毅然去救助另一个身在危处的生命,这是人之本性的真实;对生命的崇敬,又使这个人毅然决定再也不去救助那些身在危难中的生命,这也是人之本性的真实。这两种存在的真实都是真实的。
由此可见,一个人的情操价值和道德体系就是建立在这个最真实的生命之中。如果想让自己活着是真实的,想让别人活着也是真实的。有时这种真实是从美好中应运而生,有时这种真实又会从丑恶中萌生胚芽。
真实与不真实,就是这样让人的心灵在事物的矛盾中永远的交织着,纠葛着,缠绕着;或升华着,或蜕化着,或趋向人性的完美,或沦为人性的冷漠以及丧失。
真实,是人的心灵中存在的或美好或丑恶的一种道德。
当这种道德要走出心灵时,也就是开始走向美好或其反面,不是沉沦就是丑恶,两种结果的必然出现,都是真实的。
然而,真实对于我就是——
做我自己想做的、正在做的、且能做得很好、很理想、很成功,并还想继续去做、也会是越做越好、越理想、越成功的事。
比如,写我的文字稿,写我的长短句,写我的风雅颂。
比如,我还要活着,或纵然激动,或心平气和。
比如,……
(2023年5月12日写于“悠然居”书斋)

田冲书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