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传家宝”
——传承艰苦奋斗精神的“好教材”
作者: 王贞民

作者简介:
王贞民,1940年古历11月26日出生于万荣县孙吉镇蔡高村(后划归临猗县)。1964年毕业于山西大学中文系。中共党员,教授级别,处级干部。先后从教于万荣中学、孙吉中学、运城教育学院、运城学院至退休。

编者按:正值2023年母亲节来临之际,都市头条发布王贞民教授撰写的《母亲的传家宝》一文,旨在弘扬老一辈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光荣传统和美德,重在教育一代又一代人不忘初心使命,传承母爱精神。这是一篇难得教科书,值得一读。(张忠信)

作者自题:山,没有母亲的爱高大;海,没有母亲的爱深沉;天,没有母亲的爱广阔;地,没有母亲的爱包容;太阳没有母亲的爱温暖。
勤俭节约 艰苦奋斗,是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应予以传承和发扬。鉴于此,讲两则我家“传家宝”的故事,希望读者能从中得到有益的教育和启迪!
母亲,在我们家里不仅劳苦功高,而且还是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典范。她,我的母亲,家务活、地里活里里外外没有挡住手的。通俗一点说,她是吃“全活”的人,即使你以最挑剔的眼光也找不出她一星半点“毛病”来,母亲几乎是个“完人”。在她身上最亮的闪光点是宽厚善良、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美德,她传承给我们的两件“传家宝”——“土布钱包”和钉有十八个铆钉的古“瓷盘”就是明证。一九八九年母亲去世时,没有像样的“眼物”留给我们作纪念、作念想,只有这两样“宝物”,传给了我们!至今,母亲去世三十多年了,土布钱包我们一直带在身上,“瓷盘”我们珍藏了起来。我们也要效仿先祖,把它当作“传家宝”代代传承下去,作为教育子女赓续祖德、牢记“德孝传家”祖训、发扬艰苦奋斗精神的“好教材”!
先说“土布钱包”。
母亲病重期间,我们全家老小不分昼夜轮流侍候。一天,母亲拉着我的手,吃力地从枕头下掏出个“黑乎乎”东西,贬到我手里,如释重负般地舒了口气,眼晴里闪出一丝微弱而欣慰的亮光。我一看,钱包。黑色土布料子,粗线条缀纳成的钱包!打开,里边有钱,分分、毛毛、块块(元)一沓,共计三十元。噢~,我明白了母亲的用意,这是在交代她的“家底”,交给我们,她就放心了,便可毫无挂牵地轻装上路了。此时,一阵酸楚袭上心头,我的眼泪掉了下来!不能,不能让没有享过一天福,也不知享福为何物的老母亲就这样离开我们,改革开放的春风业已吹遍祖国大地,是该让她享清福的时候了……老妈啊,您不能走……。但我束手无策,叹人生苦短,怨苍天无情,哀老母命苦,怪救母乏术,恨我辈无能!我紧紧地拉住母亲孱弱的双手,看着那土布“钱包”,那一沓零星散乱的毛票,及母亲那消瘦安详的面容,我扭过头,放出了悲声……多么好的母亲,赤条条来,赤条条去,唯留清白在人间,赢得一世好名声!我,想了许多许多,我的兄弟姐妹应民、芳子,引转、桃娃妯娌俩,孙子们对奶奶都是孝敬的,不至于囊中羞涩到仅有“三十元”钱?她老人家,没有受过一点“气”这是不争的事实。好在,知母莫如子。母亲的性格我们最了解,她从来不把“银钱”当一回事。在她看来,“钱”是身外之物,再多也买不来幸福和孝敬,再有也带不到棺材里。母亲没有文化,斗大的字不识几个,但她对大事小情都能想得明白,想得通透,想得高人一筹!看得出来,母亲生前把一些“陈糧”平素间就“义气”出去了,帮助了需要帮助的人!村家巷道曾有人夸母亲说,某某某暈倒在地,她赶紧跑过去用针扎其人中,醒过来后,还从钱包(兴许就是这个“土布钱包”——笔者)里拿出票子,叫那人上保健站再买点药吃。那人是哑吧,朝着母亲伸出大拇指一个劲地“哇哇哇”“哇哇哇”地表示感谢……噢,原来如此!怪不得她生活得如此惬意快乐充滿阳光,活成了一个人见人敬,去世后也不被忘记的人。这,或许是母亲所追求的,我也说不来。
前几年,我去市场买东西,总把母亲的“眼物”土布钱包带在身上。当成交后,掏出“土布钱包”付款时,往往吸引来不少惊奇的眼球,尤其是上了岁数人的目光。她们(他们)争抢着拿上土布钱包,三五个凑在一起,像欣赏“稀世珍宝”似的凝视着、研“读”着,并饶有兴趣地说:“你看,你看,啧啧,土布的,粗绳线纳的,针脚走得密,结实!——唉,这号人现在少有!”听我说是母亲的遗物,己经几十年了,老女人们目瞪口呆,不约而同地又“啧啧啧”地称奇了一阵,并不无感慨地说:“现在的年轻人,谁还用这破烂钱包哩,早就扔到垃圾堆里了!”是的,她们说的对!生活在蜜罐里的年轻人,穿金挂银的他们,没有经历过艰难困苦的“洗礼”和磨炼,现在正需要对他们补上这一课,進行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教育了。这个“土布钱包”丑陋,不时尚;老了,不时髦。但她还有用项,没有失去“钱包”的功能和价值,我们何以扔掉它!我老伴引转把“她”重新缝补了几次,用透明胶纸里外加固了几层,又让“她”发揮了几年钱包的作用。二O二一年,这个“土布钱包”,老得掉起了“肉”渣,实在拿不出手,确乎完成了她的“钱包”使命,“寿终内寝”了!但我还保留着她的“遗骸”,这是母亲的“眼物”,不能忘记她老人家的教养和良苦用心,更不能忘记老一辈人艰苦奋斗的精神!
现在说一说这个钉了十八个铆钉的“瓷盘”,我原物“完好”地保存着。古瓷盘有些年代了,“瓷盘”的底部有蓝色篆体字两个:“嘉庆”。很是清晰。它告诉我们,“瓷盘”是清朝嘉庆年间(公元1796至公元1820年)的物件,当时的皇帝是仁宗爱新觉罗颙琰,在位二十五年。“瓷盘”的豁口和十八个铜钉的铆钉,昭示着它的沧桑的历史,承载着列祖列宗勤俭持家、艰苦渡日的奋斗精神和光荣传统!
这个“瓷盘”,我在上中学时就见过它,放在母亲做饭的灶台上,不过,那时我没有忒“上心”它。后来,我上大学放假回来,母亲才小心翼翼从灶台上拿下这个“瓷盘”,吹了吹上面的浮土,撩起祆襟擦了几擦,笑着说:“这个盘子是先人手里留下来的,是咱家的‘古董’,放在灶台上多年了,是祖先的‘眼目’。你看——”,她指着瓷盘上斑斑剝剝的铆钉说,“上辈人那时光景过得多苦情,多‘细发’!以后,你把它收拾起来。”我也像母亲那样,小心翼翼地接过“瓷盘”,翻转着看了又看,仿佛想从它身上找到祖先们勤俭度日的“影子”,发现新的“奇迹”:一个大大的豁口,背靣密密麻麻补钉了不少铆钉,一二三四五……十八个。母亲的交代,增加我的“忧患”意识,“瓷盘”从此不是放在灶台上了,似乎放在我的“心上”,时不时像过电影似的,瓷盘~嘉庆~豁口~密密麻麻的铆钉~先人留下的“古董”……总是在我的脑海里萦绕!母亲没有交代,“瓷盘”是从哪一辈老人手里传下来的。我揣摸着是从我老爷爷或爷爷那里传下来的,我找父亲“求证”,父亲说是他爷爷手里的物件。怪不得“瓷盘”破损成这个样子,还舍不得扔掉,竟然经心地不厌其烦地焊钉了那么多铆钉,敢情是把它当作“传家宝”一代代传承下去。母亲去世后,我把它视为“珍宝”,见“瓷盘”如见祖宗,护“瓷盘”如护祖业,敬“瓷盘”如敬祖德一般。“瓷盘”上尘封经年的豁口,每个锈迹斑斑的“铆钉”都镶嵌着先祖们艰辛创业的汗水和心血!
钉着十八个铆钉的这样的盘盘碗碗,我还是第一次见到。除此之外,反正我没有再见到过。倒是一九二O年,鲁迅先生写的小说《风波》里,有九斤老太太的曾孙六斤“捧着十八个铜钉的饭碗,在土场上一瘸一拐的往来”的故事情节,还铭记于心。不过,这个破碗远没有我家的“传家宝”瓷盘古久,六斤的那个“破碗”,是一九二O年的物件,我家的瓷盘是清嘉庆时的古物,比六斤的那个“碗”,要久远金贵了许多。六斤的十八个铜钉的饭碗,兴许是“十六个铜钉”。《风波》里,鲁迅先生曾这样写道:“这碗是在城内钉合的,因为缺口大,所以要十六个铜钉,三文一个,一总用了四十八文小钱。”看来,六斤那碗确实订合了十六个铆钉。如果是这样,我家的十八个铜钉的“瓷盘”实属是罕见之物了,比六斤那个破碗还多了两个铆钉。无论是六斤的“破碗”也罢,我家的“瓷盘”也好,值得庆幸的是,它向世人昭示着一条真理:我们的祖先都在坚守传承并践行着艰苦奋斗的优良美德!
面对列祖列宗遗留的“土布钱包”和古老的钉着十八个铆钉的“瓷盘”,还要把它传承给子孙后代……这究竟意味着什么,从中应得到什么样的启迪,受到什么样的教育?这是一道永恒不变的“命题”作文。希望后人们能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这答卷不啻写在卷纸上,更重要的是付诸行动,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这才是我们需要的最满意的答案!
谨以此纪念我的娘亲及所有的母亲们!
二O二三年母亲节(王贞民于运城学院)
都市头条认证编辑:张忠信
